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平利
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44期
摘要:智慧源于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爱玩的特点,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适当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动手操作中,渗透数学知识,使其在不断地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中理解数学知识,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抽象概括数学知识,就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低年级;动手操作;思维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知识,既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体验和乐趣,为此结合低年段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数学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动手能力。

一、调动学生操作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借助动手操作这一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参与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并且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及其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挖掘内在的学习潜能。

如,教学“认识钟表”,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块小表,认识和学习了整时之后,让学生拨出一个整时,并且说一说这个时间在干什么?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有的拨到了12点整,说此时家人正在吃午饭;也有的拨到晚上11点,此时家人都在休息。

学生一边拨,一边说自己在做什么,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由此也使得这一操作活动不仅是身体的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紧密相连,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对数学概念进行认知,发展思维。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引发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时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乐于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与行动,从而不断发展学生思维。

二、培养模式合理,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动手操作可以说是智慧生成的源泉,也是思维的一个起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其年龄越小,思维就更需要一些支持物。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较差,为此教师教学数学概念知识时,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以及思考探究,不断地把简单的操作演示转变为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以及自发性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从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会概括数学概念与结论。

首先是对学生的实践操
作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操作。

如,教学“9+()”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和理解凑十法成为重点部分,因此,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例题,让学生对题意进行理解,进而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借助学具的摆放弄清凑十法的整个过程。

学生借助学具不断地从中观察和发现数学规律进行比较,对数学知识及时概括,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

三、调动各种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一些学生对操作目的不太重视,从而导致动手操作活动毫无意义,这也就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重点部分以及具体内容、方法、顺序。

如教学8的分成,把学具分成左右两堆,让学生想一想怎么分,区分出不同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分才能一个都不落,而且又具有规律性。

动手操作不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进行了培养,操作中对表象的事物进行整理与加工,并最终加以归纳,实现思维过程。

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说一说,通过回忆、分析、想象以及综合等系列思维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内容,通过整理思维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一边操作一边观察,激发学生对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根据操作过程对操作思路进行表述,再根据最后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说一说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總之,循序渐进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打开数学的神奇之门,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赖香英.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J].科普童话,2020(6).
注:本文系2020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课题立项号:LN[2020]49)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