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看古代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学》看古代教育思想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篇章,宋人朱熹将其摘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此后“四书”成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几乎盛极整个古代社会。

《大学》在四书中,篇幅最短,位置却最前。

朱熹注本,其经一章,其传十章,传乃经之阐释。

其经寥寥十句,却足以在“四书”中独立成篇,其精妙在何呢?
提及《大学》,不免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句。

它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道构成《大学》的八条目,蕴含着先后、本末、从个人到家国严密的顺序条理,是古代学子学习、成人、治世的指路明灯。

个人而言,则更加折服于其中的教育精神。

《大学》里的教育理念之一是:尊重学生本身,关照个体自修的能力。

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中的“明明德”,意思就是“彰显自身光明的德行”。

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光明美好的德行品质,而大学就是要让人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彰显出来。

其奥妙的地方在于对人的肯定和对“教育位置”的端正。

对人的肯定不再赘述,对“教育位置”的端正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说不等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心中已经有话却难口述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

教育的位置就应当如此设定。

教育不应该是教人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灌输给被教者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习,
去发掘、增强自身的能力。

另外一点则是: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求知精神。

此一点启发来自“格物致知”之句。

记得在一本论教育的文章里看到:如今教生物的老师很少会把学生带进自然里让它们亲身观察一种生物的外貌、习性,更多的是让学生记住那些动植物照片上的样子、书里的描述,考试的时候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这是当前的众相,也可能因为实际的条件所限只能这样,但是并不能否定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格物而致知。

对于草木虫鱼鸟兽地理文章书数技艺之类的实际事物,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亲自去看看山脉河川不比给学生展示图片、在黑板上画山河的形成图要好?对于经验、道理的获得,我们也熟知:经历了才会懂得更加透彻、更加“心甘情愿”。

去经历、去体验一件事情也是一种“格物”。

就像俗语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做过父母才能更加懂得父母。

还记得《庄子逍遥游》论大年小年时说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它们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它们的生命所限,等不到日落,等不到季节变更,所以不能去经历这些时节。

但是被教育者是有多经历、多体验的机会的,教育者实在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倡导之人。

《大学》之类的篇章能够历经千年传于后世,并且愈现珍贵,官方的重视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它本身给人的启迪、贴切入世的微言大义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明明德”“格物致知”几个字蕴含的古人的教
育思想放在当今亦是金玉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