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结论
虽然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但是其他学 科正在并将继续提供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例如:经济分析假定偏好使既定的和稳定的。而社会 学家和心理学家则研究偏好如何形成,偏好如何演进?
中心思想
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错综复杂的参 与者的行为,通过积累适量的信息和其他市 场投入要素,使其源于一组稳定偏好的效用 极大化。
贝克尔
大学时期,对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和经济学家的分析 技巧感兴趣
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用经济分析考察种族歧 视现象
以后,又将经济分析应用于生育、教育、时间使用、 犯罪、婚姻、社会相互作用。
贝克尔的学说在出现时遇到极端的歧视,文章迟迟得 不到发表,保守的学术同行在公开场合对其观点讥笑 嘲讽。
正确的观点:
歧视现象的存在损害了城市中的资本所有者而对城市中的劳动 所有者有益。
只有当两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源于因垄断力量造成的价格歧视 而不是源于歧视偏好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才会带来利润。
2.4 歧视现象与经济封闭
如果不存在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现象,那么这 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交往将达到最大规模。
原因2:在既定的公众“干预”的大气 候中,这样的讨论对于最大化他们的利 益是必要的。
发展中国家正在抛弃习惯与传统。
原因1:由于年轻人受到西方生活方式 的诱惑。
原因2:对年轻人而言,相对停滞的环 境下十分有用的习惯与传统常常成为一 个动态社会的障碍。
日益增长的时间价值才使他们努力进一 步节约使用时间。
(1)这样的歧视(偏好)会减少城市的资本与乡村的劳动 结合所能获得净收益,从而导致城市的资本输出量的减少 。
(2)这样一来也会减少乡村的劳动与城市的资本结合所能 获得的收入,乡村的劳动输出也会减少。
(3)在新的存在歧视的均衡位置,乡村输出的劳动比不存 在歧视时要少,城市输出的资本比不存在歧视时要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分析在解释许多非经济现象负 面获得了成功。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和《家庭论》被奉为经济学的 经典。
1.3 经济分析的核心
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 合假定及其不折不扣的运用。
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 假定家庭、厂商或管理者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极 大化。
把思想和艺术市场与普遍商品市场截然 区别开来。?
从事于智力和艺术工作是供给对需求变 化的正常反应。
当不同利益集团或赞助人对某一理源自探 讨和结论的需求增加时,这种需求的增 加就会刺激这些方面的供给。
某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的不同遭遇。
商人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原因1:他们的态度受到公众对这一问 题的讨论的影响。
因此,歧视现象的加剧会减少经济交往的进行,而经济交往的减 少意味着经济封闭的加剧,所以歧视现象的加剧必然伴随着经济 封闭的加剧。
我们把针对乡村居民的市场歧视系数(Market Discrimination Coefficient, MDC)定义为城市居民(U)的实际收入与乡村 居民(R)的实际收入之比与不存在歧视现象是两者收入之比 的差值。令Y(R)和Y(U)分别表示R和U的实际收入,Y0( R)和Y0(U)分别表示不存在歧视现象时各自的收入,那么 MDC可以定义为:
经济分析还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 与者(个人、厂商甚至国家)的活动,并使这些行为彼 此协调。
价格和其他市场手段在社会范围内分配稀缺资源,因 而约束着参与者的欲望并协调他们的行为。
这些市场执行着“结构”的职能。 经济学家假定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经济分析不限于物质产品和欲望,也不限于市场领域。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1、经济分析方法的概述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其原因不 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或种种定义,而在于 它的研究方法。
经济分析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 定三种假定有机构成。
经济人追求最大效用。效用的来源可以 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声望、 尊严等其他一些非货币因素。效用最大 化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2)乡村居民对城市居民的报复性歧视不但 对自己不利,而且会使自身的处境更加恶化 。
(3)市场歧视现象对经济上占少数的群体( 乡村居民)的损害远远超过对经济上占多数 的群体(城市居民)的损害。
2.2 歧视现象的经济模型
对歧视现象的经济模型有以下这些假设:
(1)经济分析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两个经济群体之间的经济 交往,其中一个群体称为城市居民(U),另一个群体称为乡 村居民(R)。
人类行为存在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也构成成本的一 部分。)
1.4 经济分析的例子
子女“影子价格”的上升会减少对子女 的需求。
竞争的思想市场比垄断的思想市场更能 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惩罚犯罪会减少犯罪。
恋爱 如果某个人对恋爱的预期效用超过恪守
独身的效用,那么他就会决定恋爱。
有的人宁愿埋头工作而放弃身体的锻炼。
(3)如果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会降低自身的收入,那 么收入降低的比例是大于还是小于乡村居民收入降低的比例 呢?
(4)如果市场歧视会使经济上占少数的乡村居民比经济上占 多数的城市居民蒙受更多的损失,那么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 原因是什么?
以下的分析将得出如下的结论:
(1)城市居民的对乡村居民的歧视会减少乡 村居民的收入,同时也减少自身的收入。
价格所衡量的是使用稀缺资源的机会成本。
价格分为货币价格和影子价格。
假设一个人仅有的稀缺资源是其有限的时间,那么这 些时间将被用于生产各种商品,目标是由此商品带来 的效用最大化(极大化)。
在均衡点,所有商品的价格之比必定等于边际效用之 比。
信息不一定是完备的。(积累信息是需要成本的。)
如果出现歧视现象,那么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交往 将减少。随着歧视现象的加剧,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 交往将进一步减少。
当歧视现象发展到足以阻止经济交往的进行时,每一 个群体都将处于经济上的孤立,只能依靠本群体自身 的资源,每个群体的成员只能彼此在一起劳动,完全 的经济孤立将会导致完全的经济封闭。
完全的经济封闭减少了乡村居民的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因而增加而不是 减少了对他们的市场歧视。
对乡村居民的歧视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从与城市居民的经济交往中获益过 于丰厚。
完全的封闭不能避免歧视的不利影响,反而会使这种负面影响加剧。
2.5 经济歧视存在的条件
根据贝克尔的证明,在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不同层次上的歧视现象都引 起对乡村居民的有效歧视的一个充分且必要条件是:
(1)城市居民(Urban Resident)对乡村居民(Rural Resident)的歧视可能减少乡村居民的收入,但对城市居民自 身的收入有什么影响?
(2)如果城市居民在市场中对乡村居民进行歧视是源于自身 的自私自利思想,这样可能提高自身的收入,那么如果乡村 居民采取报复性的歧视城市居民的行为是否也符合乡村居民 自身的利益,是否会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
当这两个群体之间不存在歧视现象时,会得到一个完全均衡的状 态,产生以下的结果:
(1)对每种生产要素的报酬支付与其用于乡村还是 城市的经济活动无关;
(2)每种商品的价格与其由乡村生产还是城市生产 无关;
(3)每种生产要素的单位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值。
如果城市居民试图歧视乡村居民的劳动与资本,那么 他们愿意放弃部分收入,以避免与乡村居民一起工作 。
如果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在各个层次上都引起对乡村居民的有效歧 视,那么乡村居民的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将随着歧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下 降。
当歧视现象发展到足以阻止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的一切经济交往时, 乡村居民的收入为最少,而市场歧视系数为最大。
因此,乡村居民不应该在经济上或其他方面采取自我孤立的方法以避免受 到城市居民的歧视。
城市居民中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和乡村居民中的劳动 所有者的收入减少,但是城市居民中的劳动所有者的 收入和乡村居民中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
错误的观点:
在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 所有者是偏见和歧视的主要受益者。
错误的原因:如果歧视偏好使乡村劳动者的 工资率低于城市里劳动者的工资率,那么两 种工资率的差异便可以视为城市中的资本所 有者的利润。
MDC Y (U ) Y0 (U ) Y (R) Y0 (R)
只要MDC>0,就存在U(城市居民)对R(乡村居民)的实际歧视现象。
如果在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任何水平上的歧视都引起对乡村居民的有效 歧视,那么对于乡村居民而言,与同城市居民进行自由的经济交往时相比 ,当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完全隔绝时自身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将会减少 。反过来,当乡村居民与城市进行自由的经济交往时,乡村居民获得收入 要大于城市居民所获得的收入。
原因1:他忽视这样做的后果,或者不 懂得身体健康的价值;
原因2:对他来说,埋头工作比身体的 健康或锻炼更有价值。长寿并不是唯一 的目标。
知识分子比其他人较少地关心个人报酬 而较多地考虑社会福利。?
如果有人认为从事学术的、知识的或艺 术的工作的货币或心里的预期收益超过 从事其他职业的收益,那么他就会选择 从事前面的工作。
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基本偏好的满 足。基本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偏好类型相 对稳定,并不因人因时或因地而异。
偏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 通过市场进行。这些市场能够有效地调整参 与者的行为。
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位一体, 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方法论。
基于物质产品的经济学定义十分狭隘。
经济分析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分析工具,能对 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
1.2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的先驱
斯密:经常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去解释政 治行为
边沁:苦乐原则可以应用于全部人类行 为。他研究了刑事处罚、监狱改革、立 法、高利贷法、法律体系以及商品和劳 务市场。
马克思:运用“经济决定论”研究市场 行为、政治、婚姻和其他非市场行为。 强调物质生产、生产过程和结果。
(4)因此资源配置上的这种变化减少了乡村居民和城市居 民的均衡净收入。
(5)由于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损害了乡村居民,同 时也损害了城市居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居民的歧视不 是精明之举。
2.3 歧视现象对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 总收入由于歧视现象的存在而有所减少,但对不同生 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影响不尽相同:
(2)经济分析局限于完全竞争状态下,因此不存在垄断因素 或者政府的干预。
(3)假设每一个群体中只存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 本(K)。城市中每一单位的劳动和资本完全可以用乡村中每 一单位的劳动和资本来取代,因此在这两个群体中进行交流的 是用于生产的要素而不是具体的商品。
(4)假定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结合的比例是固定的。乡村中 的劳动要素比较丰富,而城市中的资本要素比较丰富,因此乡 村得益于向城市输出劳动,城市得益于向乡村输出资本。乡村 向城市输出的劳动是其总劳动量与内部使用的劳动量之间的差 额,城市向乡村输出的资本也是其总资本量与内部使用的资本 量之间的差额。
这一定义没有恰当地表述市场领域的活动, 也没有恰当地表述经济学家要做的事情。
基于稀缺资源和各种可供选择目标的经济学 定义过于笼统,内容包罗之广超出了经济学 家要做的事情。
稀缺性与选择是所有资源分配的属性,这些 资源的分配通过种种媒介进行,例如政策过 程、家庭生活、科学家的行为等。
经济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关键不 在于其研究对象,而在于其分析方法。
第2讲 歧视现象的经济分析
1955年,贝克尔发表博士论文《市场歧视》。 1957年,贝克尔出版专著《歧视经济学》,获得 社会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肯定。 196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严肃地研究种 族歧视现象,将经济分析用于“少数民众”的研 究。
2.1 对歧视现象的经济思考
人们的兴趣集中于歧视现象对不同群体的总收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