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2021110811563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尽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孤独掩柴扉,苍莽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到处采菱归。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室内孤独,故出门掩扉,环顾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 即事 ",吟咏眼前光景。

B.颔联运用了对照手法。

松茂鹤多,访者稀罕,两相比较更显山居环境的清静。

C.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表露出作者安逸欢乐之情。

D.诗顶用“到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同样,都是
双关。

(2)颈联体物精美,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 C
(2)颈联描述了一幅金秋美景图:娇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

这幅图画描绘仔细入微,衬着了山居环境清爽精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分析】【剖析】( 1) C 项,“无不表露出作者安逸欢乐之情”感情解读错误,“斜阳满山”表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应选C。

(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四周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这一联的描绘像一副图画,画面描绘的是娇嫩的竹节
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好一幅金秋美景图。

衬着了山居环境清爽
精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表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
爱。

王维本性擅画,精晓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升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⑴ C;
⑵颈联描述了一幅金秋美景图:娇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
瓣。

这幅图画描绘仔细入微,衬着了山居环境清爽精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
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评论】( 1)本题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的能力。


答本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掌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合适的剖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认真剖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感情、主题、意象、境界等进行
剖析归纳。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常常是在该
诗中最富裕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而后指明手法,最后剖析表达成效;剖析
表达成效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领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可以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是非衮衮书生老,光阴急忙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说明】① 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 裁:写诗
(1)请剖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顾;描绘了眼前光景变化照射在酒杯中的景
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愁闷;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
浇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

【分析】【剖析】( 1)本题第一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贴题,说自己
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全
部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如有触动,感觉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仿佛找不到
合适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构造上思虑: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响应。

从感情上寄望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烦恼。

(2)本诗首联是对吉日良辰下新诗难成的愁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
抒发感触。

两联都一句求情,一句写景作衬托,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
年冬季,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也许已对政界的倾轧感觉了憎恶,而
自己已经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将来,前途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叹息自
己成天忙繁忙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仇,又环绕
着自己,陪伴着自己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向相响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光景,
自成连续,说目睹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季已经到达,满目凄凉萧瑟,令人感慨;燕子已经
走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觉光阴在急忙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触后,诗进入结尾,
回应题目,说自己浅笑把这些人人间的烦忧都远远地抛开,畅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
上一躺,进入梦境。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顾;描绘了眼前光景变化照射在酒杯中的情况;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愁闷;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触)。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

【评论】⑴本题考察剖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种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详细句子的含义的
基础上,从内容和构造双方面来剖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确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起下文对宦途和光阴的感触)。

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⑵本题考察掌握诗歌的感神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只要细读诗文自己,明
确说明中点明的时势背景,还要认识诗人境遇、主观理想,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
感情有:新诗难成的愁闷,对仕宦生活的嫌弃,年光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解、故作旷达。

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3.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佳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回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说明】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
府士曹从军。

刘禹锡为了嘉奖元稹不折服于阉竖淫威的坚毅意志,特地馈赠他一只文石枕,
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成效。

【答案】( 1)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品化,赞叹了竹鞭拥有正直和经历隆冬却不屈
服的品性。

② 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行,来赞叹元稹的正直不
阿、刚毅不屈的品性,也表示自己的人品节操。

③ 承前启后,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
长环境的描绘,惹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梦想;使诗歌脉络清
楚,构造谨慎。

(2)想象 ,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回去;重逢后,望着枝叶茂盛的
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

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梦想。

照顾标题;
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分析】【剖析】( 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
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

① 运用拟人手法,赞叹了竹鞭拥有正直和经历隆冬却不折服的品性。

② 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正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

翠竹不惧巴山的
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难得的。

诗人对壁州鞭全身是
节,遍体露青赞口不停,夸赞它节节都标记着正直不阿的品行,到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
意志。

诗人奇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睦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誉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行。

③ 承前启后。

上联写目击竹鞭而
睁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矗立的情况。

末端“何时策马同回去,关树
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起回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

这表
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齐梦想。

( 2)“何时策马同回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回去,在扶疏的关树下
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
的。

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思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回去”的疑问。

诗人
表示愿和元稹一起回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

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
贬谪生活的共齐梦想。

照顾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收束全诗。

故答案为:⑴ ① 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品化,赞叹了竹鞭拥有正直和经历隆冬却不折服
的品性。

② 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行,来赞叹元稹的正直不阿、
刚毅不屈的品性,也表示自己的人品节操。

③ 承前启后,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
境的描绘,惹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梦想;使诗歌脉络清楚,构
造谨慎。

⑵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回去;重逢后,望着枝叶茂盛的关
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

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梦想。

照顾标题;
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评论】⑴本题考察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我们能够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
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犹如何的深刻含义;也能够剖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犹如何的表达
成效;还能够整体剖析诗句的语言特点。

⑵本题考察掌握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而后加以讲解,最后指出其表达成效。

4.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哪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说明】①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归纳“客愁”的原由。

【答案】( 1)①选用典型光景(意象):选用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光
景(意象);② 视听联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 寓情于景(情况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冷清的光景之中。

(2)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惜别友人。

【分析】【剖析】( 1)“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
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光景(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
葭”“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联合文本剖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
方面作答。

( 2)本题归纳“愁”的原由,依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
雁秋”可知路程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程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
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⑴① 选用典型光景(意象):选用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光景
(意象);② 视听联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 寓情于景(情况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冷清的光景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惜别友人。

【评论】⑴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光景描绘角度的剖析理解能力。

描绘光景的角度:正
颔联、侧联合;动静联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联合;虚实联合等。

本题中,
颈联选用典型光景(意象)、视听联合、寓情于景(情况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
合来写景,注意联合诗句剖析即可。

⑵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感情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
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境界,语言以及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
中,“客愁”的原由包含弟弟遭贬;路程遥远;行路困难;对友人的惜别。

联系全诗,归纳
即可。

5.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彩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到达。

庭草自生情意足,榕阴不动
秋光好。

问不知哪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
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说明】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
捕逐响马。

宋朝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剖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答案】(1)①白描:描绘卢国华出行时的盛大场面;② 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 用典:写卢国华的住所仿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宦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 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望;③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忿之情;④ 对宦途的厌烦。

【分析】【剖析】( 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彩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绘卢国华出行时候的盛大场
面,借助场面来衬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到达”,“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到达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哪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能够环绕这些方
面剖析作答。

(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依据说明“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盛大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宦途应当是显赫
的,对此,词人表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
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表露出的是期望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能够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宦途不顺,“空有恨”表露出怀才不遇的悲忿;“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表露出对宦途的厌烦。

考生能够环绕这几个方面剖析归纳。

故答案为:⑴ ① 白描:描绘卢国华出行时的盛大场面;② 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
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 用典:写卢国华的住所仿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③ 怀才不
⑵ ① 对卢国华宦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 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望;
遇、壮志未酬的悲忿之情;④ 对宦途的厌烦。

【评论】⑴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联合诗歌内容剖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成效。

⑵本题
考察考生掌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擅长抓住带感情色彩
的要点词语,还应当联系作者的平生遭受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

6.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惊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爱②劳远梦,地名惊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

便合与官充水手,今生何止略知津④ ?
【说明】①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惊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此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惊恐”,因被称作惊恐滩。

② 喜爱: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土山川。

③ 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 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
不一样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成心不做正面回答,只
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须问我们呢?”(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七千里”全力衬着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惊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波及出身国事,颇存心趣,所认
为后代认同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惊恐滩头说惊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风格
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凉。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
难时,坚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感情复杂多变,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

【答案】( 1) C
(2 )① 暮年遭贬的孤单凄凉。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
成激烈的对照,表现自己暮年被贬谪的悲凉孤傲。

② 思乡之情。

“山忆喜爱劳远梦”写自己因想
念故土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 对宦途邪恶的忧愁,对国事的忧愤。

“惊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困难忧愁,“泣孤臣”表达固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
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 豪放洒脱。

颈联显示
出诗人顺流行舟赏析美景的称心,不愿把自己沉没在难过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豪放的表示,
自己能够为官府充任水手,由于自己一世经历的风波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
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分析】【剖析】(1)C 项说“由雄放转为凄凉”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暮年被贬谪的悲凉孤傲;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流行舟赏析美景的
称心,不愿把自己沉没在难过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凉转为洒脱旷达。

应选C。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
成激烈的对照,表现自己暮年被贬谪的悲凉孤傲。

颔联“山忆喜爱劳远梦”写自己因想念故
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惊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宦途邪恶的忧
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流行舟赏
析美景的称心,不愿把自己沉没在难过之中,尾联诗人自己能够为官府充任水手,由于自
己一世经历的风波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豪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暮年遭贬的孤单凄凉。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
激烈的对照,表现自己暮年被贬谪的悲凉孤傲。

② 思乡之情。

“山忆喜爱劳远梦”写自己因想念
故土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 对宦途邪恶的忧愁,对国事的忧愤。

“惊恐”
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困难忧愁,“泣孤臣”表达固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
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 豪放洒脱。

颈联显示
出诗人顺流行舟赏析美景的称心,不愿把自己沉没在难过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豪放的表示,
自己能够为官府充任水手,由于自己一世经历的风波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
击算不了什么。

【评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
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
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2)本题考察掌握诗歌的要旨和感神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而后剖析
诗歌创造的境界,还要联合诗题和说明进行剖析。

从而掌握诗歌表达的感情。

7.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 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

当时物议朱云④ 小,后辈声华白天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贫穷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说明】① 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医生阳城因指斥奸邪、犯颜直谏被贬,后
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更名为富水驿。

② 汲黯频频忠谏,被汉武帝训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 贾谊上疏陈说弊端,被贬长沙,经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 朱云
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惹恼汉成帝,差点被杀。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中借汲黯事颂扬阳城耿介刚正,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良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痛惜。

C.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小看与后代备受尊崇对照,讽刺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联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感情丰富充分、委宛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取如何的警告?
【答案】( 1) C
( 2)① 不要轻易变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觉经过此地的官员。

② 保持公正不阿,
敢于忠言直谏,不谄谀权利;③ 因正直被贬,即便贫贫寒顿,也一直要保持一腔正气。

【分析】【剖析】( 1) C 项,“讽刺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
指的是象征皇帝声威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讽刺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应选C。

(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剖析诗人写作此联的意图。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
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
长安做京官经过此地的人,都能感怀到阳城医生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赃枉法呵!诗
人直言“阳城驿”不应更名,是对指斥奸邪、犯颜直谏的“阳城”的必定和赞叹,诗人希望朝
天者能像阳城同样公正不阿,保持贫穷人品。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 不要轻易变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觉经过此地的官员。

② 保持公正不阿,敢
于忠言直谏,不谄谀权利;③ 因正直被贬,即便贫贫寒顿,也一直要保持一腔正气。

【评论】⑴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剖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
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
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
来或许能否正确。

⑵本题考察剖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先
透过题干掌握考点,而后再联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掌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
法、感情等,从而正确作答。

8.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下边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早,又写出围猎地址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
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亮耀目,“向日”、“迎风”衬托了晨猎的氛围,
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季节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