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个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成瘾青少年个案分析
一、基本资料
Y,男,1990年12月21日生,高一学生。
小学时期成绩优异,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开始接触网络,后来慢慢沉迷其中。
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Y 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
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切掉网线,监视他读书等,但还是成效不大,Y 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
二、背景资料
Y的父亲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母亲是没有工作,做全职主妇,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都是小学还没毕业。
父亲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发火,在家最有说话权,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
Y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
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而比较忽视Y。
其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平时住学校,所以大多时间,在家里的小孩只有Y一个人。
Y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逆来顺受,所以把气都发到Y身上,对Y要求很苛刻。
从他懂事后,Y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
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
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
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的家庭其实是给他造成很大压力,父母关系不和,父亲经常当着他的面骂他母亲,而母亲又把压抑着的怒气转移到Y身上。
并且,因为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低,对Y的学习报以很大的希望。
所以Y的身上就承载着期望与怨气这么不协调的东西。
Y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小学时期,他成绩优异,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
也就是说,在懂事之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不理解父母亲的关系,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
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
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同时,这个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Y的个人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家庭关系问题,特别是他的父母关系问题。
在他的家庭里存在着这样的不良规则:非人性化、绝对化、矛盾。
五、服务模式: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以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机构与交往方式发挥家庭的功能,使个别成员的家庭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六、服务计划
根据案主的状况,结合以上治疗模式,服务计划如下:协助案主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的问题;协助案主明确个人责任意识,帮助其制定行动计划;解决案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家庭关系;协助案主发展人格,发挥潜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七、服务提供
协调案主的家庭关系,争取其父母的支持。
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帮助他们达成一致。
协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希望其父母多花些时间在孩子的教育及与孩子的沟通上。
同时,要
取得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父母参与到帮助Y的工作中来。
与Y建立关系,了解案主需求。
要以平等、尊重、友善的态度与Y接触,捕捉对他有益的兴趣点。
经过会谈我发现Y喜欢文学、绘画等。
于是,我提供了一个投稿的渠道,并鼓励他去投稿,让他的精神有所寄托,以免整天泡吧。
这一措施同时取得了Y对我的信赖。
协助Y认识目前行为。
通过向Y询问问题,引导他讨论其现在的行为,协助他认识到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负责的重要性。
协助Y制定行动计划。
根据Y的兴趣,帮助案主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改善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引导案主每周制定小目标,如每周减少一泡吧,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每天与父母交谈一次。
要求Y承诺。
要求案主在制定计划后,对其计划的履行做出承诺,可以寻求其父母的监督和帮助。
不接受他借口和拒绝放弃。
当Y对于制订的计划失去信心,想要找借口放弃时,不能接受他的借口,拒绝放弃。
在处理他们家庭关系的问题上,说服父母重新审视他们的夫妻关系,并提出改善关系的一些建议。
八、成效评估
经过工作互动,Y的行动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对自己问题有了一定认识。
他能逐步完成我和他共同制订的小目标,与家人交谈次数增多,逃学去网吧上网的次数逐渐减少,逐步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气,他很聪明,学习能力很强,现在成绩已经有大幅度的提高。
九、个案反思
在接这个案例的过程中,我的感触颇多。
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以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母要关注这一时期孩子的成长,并且要为他们做好表率,营造和睦、健康的家庭环境。
从社会工作方法角度而言,在案主问题的解决中,家庭治疗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一)个案会谈中应注意发挥“同理心”的作用。
同理心是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但常被忽视或使用不当。
这个个案的工作对象是所谓“问题青少年”,他的生活状态不佳。
作为工作者,我们也许从来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所以不能对他们的需要感同身受。
而青少年又大多是敏感的,他们可以体会到你和他的谈话,你对他的同情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只是为了向他们说教而进行的逢场作戏。
一旦他们发现你的同情是虚假的,或者你不能体会他们的真实心情,他们就可能在心理上竖起障蔽,让你不能再深入的与他交流,他也很难再信任你。
在这个个案中,工作者觉得自己同理心的运用还是十分得当的。
(二)个案会谈应与实务工作相结合。
在个案工作理论中通常侧重于会谈技巧。
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实际效果。
所以,实务工作做的更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案会谈的作用。
通过这次工作,我觉得,个案工作中会谈应该和实务结合起来。
先用会谈方式帮助案主找出需求并帮助案主初步打开心结。
但语言的力量还要通过事实来辅助并增强。
仅仅安慰案主,或是帮助案主认清事实,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通过联系资源提供帮助,可以使其意识到你是真正的热心于帮助他解决困难的,从而对工作者产生信任感,消解在个案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合作情绪。
所以,个案会谈和实务工作相辅相成,应该结合起来。
(三)通过对案主的情绪疏导,帮助案主缓解心理压力,但案主自决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归根到底,应该让案主懂得并学会如何对自己负责,要让案主明白,自己有责任使自己得到更好发展。
(四)关注案主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
案主目前的成功都是在社工帮助下取得的,结案后案主可能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
就此,社工可以鼓励案主多参加兴趣小组、社区活动等,
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取得案主父母的支持方面,做得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他们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
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