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盛同中学2015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盛同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2
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2分)(2011•三亚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膜的功能主要是由膜蛋白实现的
B.丙酮酸的分解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C.细胞内的ATP都是在生物膜上合成的
D.细胞中的囊泡都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版权所有
分析:1、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2、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3、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
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A正确;
B、丙酮酸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错误;
C、细胞内合成ATP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的场所
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有两种囊泡,一是从内质网上形成的囊泡,一是从高尔
基体上形成的囊泡,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细胞中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并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形成出芽小泡是内质网在结构上与其他生物膜相联系的唯一方式
C.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产生的ATP,都可以用于主动运输中吸收Mg2+
D.动物细胞也能渗透吸水或失水,其原因之一是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成型的细胞核,除核糖体外,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内质网内连核膜的外膜,外连细胞膜,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半透膜结构和浓度差.
解答: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 错误;
B、内质网内连核膜的外膜,外连细胞膜,可以不通过囊泡与细胞内的其他膜结构联系,
B错误;
C、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为其他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
错误;
D、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类似于半透膜,同时细胞质的浓度与细胞外的
浓度存在浓度差,因此可以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分)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A.所取洋葱表皮细胞可能是死细胞
B. KNO3溶液浓度可能低于细胞液浓度
C.所取材料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D.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版权所有
分析:质壁分离的条件:(1)细胞要有活性,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液泡和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可能是:所取洋葱表皮细胞是死细胞;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细胞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上升,发生了质壁分离的复原.
解答:解:A、只有活细胞才能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该实验中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可能是所取洋葱表皮细胞为死细胞,A正确;
B、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该实验中未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原因可能是KNO3溶液浓度可能低于细胞液浓度,B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在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
离,由于没有液泡中色素,妨碍观察,C错误;
D、细胞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先发生质壁分离,由于细胞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
根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上升,发生渗透吸水,即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4.(2分)(2015•盐城模拟)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如图来表示()
A. 1表示固醇,2~4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
B. 1表示核糖核苷酸,2~4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
C. 1表示突触,2~4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D. 1表示可遗传变异,2~4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突变的特征;突触的结构.版权所有分析:1、脂质的种类:(1)脂肪;(2)磷脂;(3)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2、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
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A、C、G、U)组成.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解答:解:A、固醇属于脂质,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A错误;
B、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B正确;
C、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C正确;
D、可遗传变异包括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脂质的种类、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突触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识记RNA的化学组成;识记突触的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2分)某动物的精原细胞有染色体32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中期核中存在的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分别是()
A.32、16、64、64 B. 16、8、32、32 C. 32、8、32、64 D. 16、0、32、32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版权所有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使初级性母细胞中DNA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动物的精原细胞有染色体32条,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虽然经过了染色体复制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仍为32条;
由于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
单体,即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一个四分体,因此此时细胞的四分体数=32÷2=16;
此时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因此细胞中染色单体数=32×2=64;
此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并且染色单体数等于DNA分子数,因此DNA分子数为64.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四分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考生要识记一个四分体是指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中的四条染色单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就是四分体的个数.
6.(2分)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版权所有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基因)的特异性;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但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所以基因不一定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中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了DNA(基因)
的特异性,所以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正确;
D、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分子,在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
DNA分子,在复制后着丝点没有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D正确.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DNA 、基因、脱氧核苷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
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2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的变化( ) A .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C .
DNA 复制 D . 存在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 分子数目为为1:2:2的时期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版权所有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 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
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 在赤道板两侧,减II 在赤
断裂后期减II
后期解答: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会出现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的过程,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均会发生DNA的复制,C正确;
D、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
期)过程中均存在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分子数目为为1:2:2的时期,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列表比较两者,并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2分)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用法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质的浓度都相同
B.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蓝绿色最宽,可判断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C.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D.制备细胞膜和提取DNA都可以用鸡血作为实验材料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版权所有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机物鉴定、色素分离、噬菌体侵染细菌和制备细胞膜及提取DNA等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的用法不同,它们物质的浓度也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蓝绿色最宽,可判断叶绿素a在色素中含量最多,B
错误;
C、噬菌体中蛋白质可用35S标记,因为噬菌体DNA中几乎不含S,C正确;
D、提取DNA可以用鸡血作为实验材料,但由于其血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
不宜用于制备细胞膜,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9.(2分)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又红绿色盲的孩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孩子是男孩,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祖母
B.
这对夫妇再生男孩,是一个白化病的概率是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
D.
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考点:伴性遗传.版权所有
分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 表示.父亲正常,则其基因型为A_XBY,母亲的表现型正常,则其基因型为A_XBX_,他们却生了一个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基因型只能为aaXbY,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中Xb肯定来自母亲,则不可能来自祖母,A错误;
B、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男孩是一个白化病的概率是,B错误;
C、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C正确;
D、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能判断并指和色盲的遗传方式,根据题干信息推导出该夫妇和这个孩子的基因型;其次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并对选项进行判断,选出正确的答案.
10.(2分)请根据如下鼠毛色(基因F、f)遗传的杂交实验,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①黑色×黑色→黑色
②黄色×黄色→2黄色:1黑色
③黄色×黑色→1黄色:1黑色.
A.FF B. Ff C. ff D.不能确定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版权所有
分析:分析杂交实验:根据②黄色×黄色→后代出现黑色,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性状,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Ff;①黑色×黑色→黑色,其中亲本的基因型均为ff;③黄色×黑色→1黄色:1黑色,属于测交,亲本的基因型为Ff和ff.据此答题.解答:解:根据②黄色×黄色→后代出现黑色,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性状,因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Ff,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FF(黄色):Ff(黄色):ff(黑色)=1:2:1,即黄色:黑色=3:1,而实际黄色:黑色=2:1,由此可见,显性基因纯合(FF)时致死.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杂交实验,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杂交实验②推断显隐性关系和各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进而判断胚胎致死的基因型.
11.(2分)(2014•汕头二模)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时,其特定功能不会发生改变
B. RNA与DNA分子均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前者不能储存遗传信息
C. ATP、脱氧核苷酸、线粒体外膜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
D.葡萄糖、乳酸、氨基酸依次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表达的产物
考点: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因素;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细胞膜的成分;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是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核酸的分类和功能、生物膜的成分、ATP的活性组成的综合性考查,梳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核酸的分类和功能、生物膜的成分、ATP 的活性组成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时,其特定功能会发生改变,A错误;
B、RNA与DNA分子均由四种核苷酸组成,RNA与DNA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都能储存
遗传信息,B错误;
C、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分子磷酸组成,其元素含有C、H、0、N、P,
脱氧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C、H、0、N、P,线粒体外膜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元素组成是C、H、0、N、P,C正确;
D、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原料,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核酸的分类、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组成成分,ATP的结构特点,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B选项往往因对DNA与RNA的功能不理解而错选.
12.(2分)(2010•江苏)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 T2噬苗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考点:D 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版权所有
分析:核酸(组成元素为C、H、O、N、P)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它们的组成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者的区别是:(1)五碳糖不同: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2)含氮碱基不同:DNA中的含氮碱基是A、C、G、T,而RNA中的含氮碱基是A、C、G、U.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解答:解:A、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而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A错误;
B、组成DNA和ATP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
C、H、O、N、P,B错误;
C、T2噬菌体是DNA病毒,其遗传物质贮存在DNA中,C错误;
D、双链DNA分子中的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所以
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能正确区分DNA和RNA;识记核酸、ATP的元素组成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识记病毒的遗传物质,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13.(2分)下列有关水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②细胞内自由水含量的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③癌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
④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A.①④B.①③C.③④D.②④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版权所有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解:①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细胞代谢活动减弱,有利于抵抗不
利的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是自由水含量降低,②正确;
③癌细胞增殖速度快,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细胞高,③错误;
④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产生渴觉,④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的理解,并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4.(2分)(2014•金山区一模)若如图中的各部分彻底水解,得到产物种类最多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版权所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其中①为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是翻译的场所;③是tRNA(61种),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④是为多肽链,是翻译的产物.
解答:解:①为m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四种含氮碱基;
②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构成,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四种含氮碱基以及
20种氨基酸;
③是tRNA,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四种含氮碱基;
④是为多肽链,彻底水解后最多得到20种氨基酸.
所以②彻底水解后得到的水解产物最多.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翻译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RNA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组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判断四种物质彻底水
解的产物,最后做出准确的判断.
15.(2分)(2015•盐城模拟)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不同
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版权所有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其中①是有丝分裂,可以使细胞的数目增加;②是细胞分化,可以使细胞的种类增多;③是细胞癌变,其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④表示癌细胞有丝分裂.
解答:解:A、图①②③过程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癌变,这三个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均为转录和翻译,A错误;
B、①②③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③,B错误;
C、细胞癌变过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C错误;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图,考查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分化、细胞有丝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裂、分化和癌变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明确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的运输能力越弱.
16.(2分)(2013•徐州一模)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控制无
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版权所有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验过程对于变量的控制,梳理变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相应的提示,分析如何控制变量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去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A描述正确.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PH应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
应一致且适宜.所以B描述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光照强度是自变量,用黑纸包住叶片,是控制自
变量,不是控制无关变量.所以C描述错误.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淀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
保持一致.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变量的控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分析,控制变量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17.(2分)下列生物学实验不需要使用盐酸的是()
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版权所有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盐酸在生物学实验中的使用,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