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精选附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2、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B.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钢管若需保护,一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溶液流向正极
【答案】 C
3、某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若其他条件不变而浓度为2c时.其最大吸收波长为()nm。

A.450
B.225
C.900
D.375
【答案】 A
4、在2 L密闭容器中,发生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 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 mol/(L·S),则10s后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1.6 mol
B.3.2 mol
C.3.6 mol
D.2.8 mol
【答案】 B
5、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是()。

A.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各类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C.掌握乙醇这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答案】 B
6、(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A.智力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答案】 B
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
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D.关心自然
【答案】 D
8、下列物质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是()。

A.食盐
B.单质镁
C.烧碱
D.单质溴
【答案】 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10、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为()
A.课程设计
B.课程编制
C.课程改革
D.课程评价
【答案】 C
11、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是学生至少修满( )学分。

A.4
B.6
C.8
D.10
【答案】 B
12、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13、在初中化学中,学习化学符号、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时,适合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一预测策略
B.练习反馈策略
C.可视化策略
D.多重联系策略
【答案】 D
1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
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
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 D
15、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评价功能的是()。

A.导向功能
B.选拔化学人才功能
C.反馈调节功能
D.检查诊断功能
【答案】 B
16、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答案】 A
17、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能级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A.轨道能量逐渐降低,但能级顺序不变
B.轨道能量基本不变,但能级顺序改变
C.轨道能量逐渐增加,能级顺序不变
D.轨道能量逐渐降低,能级顺序也会改变
【答案】 D
1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H4与.CO2的混合物22.4 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NA
B.在标准状况下,NA个H2O分子所占体积为22.4 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1mol H2,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D.常温常压下,28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10NA。

【答案】 C
19、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

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20、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21、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答案】 D
2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答案】 B
23、在化学课程设计时,对“任务”“活动”和“情景”三者应()。

A.各自孤立地设计
B.先孤立设计,再整合
C.整体设计、整体优化
D.突出“任务”、整体设计
【答案】 C
24、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
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答案】 B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是熵增大的反应
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用浓硫酸与铁反应增大生成H2的速率
C.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并影响平衡的移动
D.增大反应物固体的量可促使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 A
26、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
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答案】 D
27、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
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答案】 B
28、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疲劳、无精打采的现象,老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应当是()。

A.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
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在进行授课
C.积极变换学习活动方式
D.设计精炼的习题让学生上台演练
【答案】 C
29、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 A
30、N、33As位于同一主族,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N<As
B.非金属性:N<As
C.热稳定性:NH3>AsH3
D.酸性:HNO3>H3AsO4
【答案】 B
大题(共10题)
一、概念原理教学提倡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建构、形成并应用概念,在教学中体现概念原理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请以“盐类水解”为例,简述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方法策略。

【答案】概念原理要达到上述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如下:(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

“盐类水解”可以通过碳酸钠叫纯碱而不是盐这一认知冲突来帮助学生建立盐的概念。

(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利用学生对原有水的电离的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盐类水解的原理是因为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够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或0H-而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

(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

通过盐类水解原理的讲解,使学生转变以前对纯碱是碱的错误认识。

(4)抽象概念具体化,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盐类水解会使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通过将酚酞试剂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来感知盐类水解会使溶液显碱性或酸性。

(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讲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后,可以再帮助学生梳理一次盐类水解的原理方程,帮助学生优化推理过程。

二、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是某本教材“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的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将潮湿的和干燥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在氯气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板书:,得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结论。

这时有学生质疑,HCl与HClO同时生成,为什么不是HCl使有色布条褪色。

教师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HCl有没有漂白性,并开展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

(1)简述实验探究法的主要环节。

(6分)(2)说明实验探究法的教学功能。

(7分)
【答案】(1)实验探究法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方法,运用好实验探究法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从教材以及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根据问题结合以前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

③制订计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以及合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

④进行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⑤收集证据: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总结。

⑥解释与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对假设进行合理的解释。

⑦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吸取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措施。

⑧表达与交流:通过口头以及书面形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

(2)①化学实验探究的认识论功能。

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②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论功能。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受到观察、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科学方法的训练。

③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论功能。

实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思考与交流”“讨论”“实践活动”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视野”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

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
【答案】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结合上述材料。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有哪些?(2)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意什么?
【答案】
五、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20g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人或4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

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

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

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的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

【答案】
六、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

老师:能量存在多种形式,如热能、电能、风能等,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吗学生1:可以,比如风力发电,风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2:热能转化为电能,如火力发电。

教师:那么,化学能能否转化为电能呢学生思考:…教师:我们知道,电子的定向运动能够形成电流,产生电能。

这对化学能能否转变为电能有什么启示学生3: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有电子的转移,如果能定向运动的话,也可以产生电流。

教师:好!那么是哪些反应呢学生4: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有电子的转移,有可能产生电能。

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呢第1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表4:第2组:……
【答案】(1)①第l组利用了电流表来观察实验现象,将抽象的“电能”转变成了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指针偏转”的实验现象,会更加有利于观察。

②选取电极材料时,考虑到了选择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并且只有一种电极材料能够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反应,保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③采用了单液原电池的装置,实际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锌与铜的表面均会产生氢气,由此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化学能不仅转变成了电能,还转变成了热能,因此通过电流表观察电流的产生,实验现象并不明显,要想观察到更加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在这一基础上,把单液原电池设计为双液原电池。

(2)①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途径。

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化学能是否能够转化为电能”。

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理念。

③当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之后,请一小组给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实验设计与结论,在这里采用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体现了“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一课程理念。

④就该教师整体教学流程来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巨大贡献,体现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
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这一课程理念。

(3)水果电池材料:苹果、铁片、铜片、导线、LED小灯泡。

设计:将铁片和铜片间隔一定的距离平行插入苹果中,用导线连接LED小灯泡、铁片和铜片。

实验现象与结论:可以观察到LED小灯泡发光。

由此说明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

七、学生的起点能力就是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原有知识、技能的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

(1)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说明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6
分)(2)说明了解和确保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有何重要意义?(7分)
【答案】(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学生具备的起点能力:①溶液配制的原理:②所需要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③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④操作要领。

(2)重要意义:①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②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③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④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意义的学习,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硫化物)4.0g,高温条件下在空气中充分煅烧,只得到气体SO2和4.0g固体CuO。

1.要使煅烧后的固体CuO完全溶解,可加入适量稀硫酸。

计算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所需的化学方程式)2.运用所学知识和上述数据进行分析,这种硫化物的化学式为。

【答案】1.解:设质量为x的这种稀硫酸可与4.0gCuO恰好完全反应CuO +H2SO4CuSO4+H2O80984.0g5%x80×5%x=98×4.0gx=98g答:完全溶解这些固体产物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98g。

2.Cu2S
九、《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实施探究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

②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③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

④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
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③适时、适度给予学生指导。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一十、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化学学科中,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属性的反应就是化学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科中较为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

化学基本原理是物质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的反映,它能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按内在的规律进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能使人们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知识点】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策略(1)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宜采用如下教学策略:①遵循认识规律,运用直观手段。

在化学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保证学生获得充足的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和现象的感性认识。

其次要对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引导,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想象等抽象思维方式,对这些直观感知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加工,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

②加强联系对比,注意分段要求。

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又能挖掘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使概念系统化、清晰化。

③注意逻辑推理,重视科学论证。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清晰、条理、严密的逻辑推理,并重视科学论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④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应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同时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①可以简化和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元素化合物的凝练和升华,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精髓。

②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需要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的感性认识,经过学生的理性思维加工,挖掘和提取其中的本质和规律。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其智力水平也得到提高。

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的体现,也是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有利于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