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五代十国皇帝列表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
历史时期。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
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
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说为:北宋灭亡北汉时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
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另一说为,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间。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8年)是在唐朝后
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北方是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替,南方则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
总之,这是社
会动荡,战乱不断,后被赵匡胤统一,建立宋朝.1、朱温(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丰
县(第)一乡艾村里午沟集人。
但这是一个籍贯尚存争议的人物,现行史书中多记为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人。
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
,皆以教授为业。
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
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
多厌之”。
太祖,名朱温(公元852~912年),出身贫寒,后掌握唐朝兵权,废照唐宣帝而自立。
在位6年,为其子所杀,终年61岁。
葬
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范村保,一说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
梁太祖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
业,是乡里的地痞。
后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
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
因
为屡次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
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
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
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
遭受严重破坏。
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
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
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
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
在离开长
安时,他还逼迫官吏、百姓一起东迁,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
不久,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唐昭宣帝
),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体扔进黄河。
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
汴,建年号为“开平”。
史称后梁。
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
并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
但因连年用兵,又经常杀戮将帅功臣,使统治集团内部矛
盾日益尖锐,政权不稳。
...查看更多2、后梁末帝,朱温子。
朱温
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梁乾化二年(
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开封尹。
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
凤历元年(913)即帝位。
92 3年为后唐所迫自杀,时年36岁。
3、朱友贞(888年10月20日~923年11月18日),后梁末帝,朱温和张惠的嫡子,朱友珪弟。
朱温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
、开封尹。
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二月,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
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
自杀。
凤历元年(913)即帝位。
改名为锽,后再改名为瑱。
复用乾化年号(913年2月-915年10月)、贞明(915年11月-921 年4月)、龙德(921年5月-923年10月),在位11年,被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围困而自杀,36岁。
葬于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人物事迹朱友贞即位后,后唐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便连年混战。
朱友贞因为信用赵岩,外戚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大将出
兵也派他们随往监视。
赵岩等人又仗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赏罚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离心,前线将领自相残杀,所以,与后唐交战屡
遭大败。
公元923年10月,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率领大军逼近都城。
朱友贞的臣子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守兵不少人开了小
差,众叛亲离,守军单薄,使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
戊寅日,他对身旁的都指挥使皇甫麟说:“姓李的是我们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
们,与其等着让他们来杀,还不如由你先将我杀了吧。
”皇甫麟忙说:“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么能动手伤害陛下呢!”朱友贞说:
“你不肯杀我
,难道是准备将我出卖给姓李的吗?”皇甫麟拔出佩剑,想自杀以明心迹。
朱友贞说:“我和你一起死。
”说着,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剑柄,横剑往自
己颈项一挥,血流如注,倒地死去。
皇甫麟也哭着自刎而死。
后梁灭亡。
朱友贞史称末帝。
全局形势李存勖分析了全局形势,认为后梁此时
由于西面的潞州刚刚归降,注意力已集中于西面,而东面准备不足,防守松懈,正可以趁机袭占郓州,动摇其军心。
他派猛将李嗣源率领精兵五千从
德胜出发,沿黄河北岸向东急行至杨刘,在雨夜的掩护下秘密渡过黄河,然后挥师直捣郓州城。
梁军毫无戒备,在后唐精兵的强攻下大败而归。
郓州
拿下之后,后梁的腹心暴露无遗。
从郓州到大梁已无天险屏障可守,后梁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4、庄宗,名李存勖(公元885—926年)
,小名亚子。
李克用长子。
李克用病死,他袭晋王位,建立后唐,称帝。
在位4年,在兵变中被箭射死,终年42岁。
葬于雍陵(今河南省新安县境
内)。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
他少年时就跟随父亲作战。
11岁随李克用到长安向唐报功,唐昭宗特地赐赏他
翡翠盘等珍宝,抚摸着他的背说:“这孩子与众不同,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大唐!”李克用于公元908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袭晋王位。
丧事
办完后,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击败后梁军,解了潞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上党县)之围。
朱温惊叹说:“生子当生李亚子。
他袭位,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与他相比,简直猪狗不如!”此后,李存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规定骑兵不见敌人不准骑马,
违犯军令者
一律斩首,从而将散漫的沙陀兵训练成一支精锐严整的劲旅。
他将父亲给的三支箭供奉在家庙中,每临出征,就派人去取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里
,带着上阵,打了胜仗,才送回家庙。
他喜欢冒险搏斗,勇而少谋,将战争看作游戏,常常只身冲锋陷阵,几次陷入重围,差一点被敌人生俘。
部将
们死战将他救出,劝他要持重,他却反说部将们妨碍他大杀敌兵。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县)把朱温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
打得大败而逃。
接着,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
9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
经过10多年激战,李存勖于公元9
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
4月己巳日,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
不久迁都洛阳,建年号为“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
在战场上是位冒死冲杀的猛将,在政治上却是个昏暗无知的蠢人。
称帝后,他自以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敌人已消灭,就不再图进取,开始享乐。
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
称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
他自取艺名为“李天下”。
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自己呼叫了两声
“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打了他几下耳光,周围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李存勖也被打得莫名其妙。
那伶人嬉笑着阿谀说:“理(李)天下的只有皇
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反而很高兴,命令厚赏了这个伶人。
伶人受到宠幸,可以在宫中自由出入,和皇帝打打闹闹,
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句好话,还争着向他们送礼。
李存勖还用伶人作耳目,
去刺探群臣的言
行。
最受他宠幸的是伶人景进,只要景进在他面前说谁的不是,谁就会遭殃。
所以,群臣见了景进格外害怕。
李存勖又封两个伶人去当刺史,许多将
士见自己身经百战而做不到大官,都怨愤难忍。
5、明宗李嗣源(866或867—933),五代后唐皇帝。
公元926—933年在位。
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
李克用养子。
以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
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领兵取汴梁,灭后梁。
四年(926年),
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嗣源入洛阳监国。
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
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伶官,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
但因其不通汉文
,难亲理朝政。
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镇,权臣安重诲跋扈,次子李从荣骄纵,以致变乱迭起。
弥留之际,从荣举兵反,饮恨而死。
葬徽陵,谥圣德
和武皇帝,庙号明宗。
明宗,名李嗣源(公元867—933年),李克用养子。
他杀死庄宗后继位。
在位8年,病中兵变受惊而死,终年67岁
,葬于徽陵(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后唐明宗李嗣源,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省应县)一个沙陀族平民的家中。
没有姓氏,小名邈佶烈。
善于骑
术,箭法高明。
他起初跟随李克用征战,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
庄宗冤
杀郭崇韬后,功臣旧将都感到寒心,魏州守军拥戴指挥使赵在礼举行兵变。
庄宗派李嗣源率领亲军前去镇压,到魏州城下,亲军又于夜间哗变,拥立
李嗣源为主。
赵在礼出城击散亲军,迎李嗣源入城。
李嗣源又借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准备再度平乱。
后在女婿石敬瑭劝说下,与魏州变兵会合
,回师攻入洛阳,被群臣拥为监国。
他在部下杀尽李克用、李存勖的子孙后,于公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号为“天成”,改名为李宜。
李嗣源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废除苛法;诛杀担任监军的宦官,其余的宦官有的逃匿山林,有的出家为僧;精简宫廷人员,注意农民疾苦;任
用安重诲.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
他在位期间,战争稀少,屡有丰年,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
但到后来,安重诲和任圜两人相互争斗、诬陷,李
嗣源又不能明辨是非,先后将他们杀死,使群臣离心。
晚年他又多病,这时兵骄将悍,作乱成风,他试图用大量的赏赐使将士们感恩,结果反而使兵
将更加骄横。
公元933年11月李嗣源病重.他命第五子李从厚赶回京城继位。
次子李从荣便趁李从厚还未赶回京城发动兵变,攻打宫门,被宫
廷亲军击败,李从荣也被满门杀绝。
戊戌日,李嗣源知情后受惊而死。
李嗣源死后的庙号为明宗。
6、后唐闵帝李从厚(914年12月17日
―934年5月24日),五代时期后唐第三位皇帝,小名菩萨奴,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母为昭懿皇后夏氏。
长兴元年(930年)封宋王,长
兴四年(933年)十月即位,应顺元年(934年)四月被废为鄂王,不久遇害。
在位一年,时年21岁,后晋天福元年(936年)追谥曰闵皇帝。
生平概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临死前,派人将李从厚从天雄召回(当时任天雄节度使,封宋王)继承帝位。
他即位后,一直把潞王李从珂和石敬瑭当成眼中钉。
因为李从珂是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但是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因此被明宗封为潞王,任风翔节度
使。
闵帝李从厚一直对潞王李从珂放心不下,担心他起来造反,夺取皇位。
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亳州任团练使,
把李从珂一个
已经削发出家当尼姑的女儿召进宫中作人质。
就是这样,李从厚还是不放心,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
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璋调任凤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
对此,李从珂心里非常恼怒,在部下的鼓动下。
于是便拒绝朝廷命令,
起兵造反。
闵帝李从厚急忙派兵前去镇压。
后唐长兴五年(934)三月,朝廷军队兵临风翔城下。
潞王情况危急,正在这时.朝廷军中羽林指挥
使、偏将扬思权突然反戈,率众投降潞王李从珂。
李从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领兵马直接攻打洛阳。
不久,李从珂率军攻打并夺取了陕州。
闵帝听说
陕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见盂汉琼,让其去魏州安置。
但是,盂汉琼不应召命,闵帝只好只身匹马逃出洛阳,奔向魏州。
四月一日,闵帝到达
卫州(今河南汲县)时。
遇见石敬瑭.认为得救,于是没有再去魏州。
石敬瑭原来也和潞王李从珂一样,是被闵帝不相信的将领之一。
现在看见闵
帝单身逃来,便把他安置在驿馆之中,自己却率军向洛阳进发,与李从珂会合。
四月四日,李从珂进入洛阳。
六日即皇帝位。
是为末帝。
末帝废闵帝
李从厚为鄂王。
派王弘贽将驿馆迁至卫州州署。
九日,末帝派王弘贽的儿子王峦用药酒去杀闵帝。
闵帝知是药酒不肯喝,王峦就用绳子将闵帝活活地
勒死了。
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将他谥为闵皇帝。
李从厚个性仁慈,对兄弟很和睦,虽遭李从荣忌恨,却能坦诚相待,所以当时才能逃过一劫。
等到即帝位后,本来与李从珂也没有过节,只是因轻易地听信周遭人的谗言,才会招来大祸。
7、李从珂(885年-936年),镇州(今河
北
正定)人,五代时期后唐皇帝,原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义子,本姓王。
934年-936年在位,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
末帝
,李从珂(公元886~936年),明宗养子。
他废愍帝后继位。
在位3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的进攻而自焚,终年51岁,葬于徽陵。
后唐末
帝李从珂,本姓王,镇州平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人。
他率军攻入洛阳后,于公元934年4月废愍帝,于4月乙亥日即位,改年号为“清泰”。
李从珂和石敬瑭长期不和,称帝后,派了几万大军去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
石敬瑭抵御不住,便投靠契丹,在契丹军的帮助下,打败了围城的后
唐军,并转而进攻洛阳。
这时,李从珂的兵力还很强,但是他却志气消沉,不敢亲自领兵去抵挡契丹军,只是成天地边喝酒边哭泣,坐待灭亡。
公元
936年,后唐军在白马坡大败,契丹和石敬瑭军队逼近洛阳。
警报传来,将领纷纷投降。
李从珂仰天长叹说:“我到了绝路了!”闰11月辛巳日
,他带着曹太后、刘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和亲信都指挥使宋中虞一行,携带传国玉玺,登上玄武门城楼,准备自焚。
刘皇后回顾宫殿,对李
从珂说:“我们就要葬身火海,难道留着这宫室让敌人来享受,不如也一把火烧毁算了。
”李重美劝阻说:“新天子入都后,总不肯露宿街头吧,烧
毁了皇宫,他一定又要大兴土木,重建宫殿。
那时,又要劳苦百姓,不如让它去吧。
”李从珂便命令兵士只在玄武门楼下堆积柴草,点火焚烧。
不一
会儿,火势上卷,李从珂一行随着火燃楼崩,全部丧生。
后唐亡。
石敬瑭入洛阳后,有人从余烬中拣得李从珂的臂骨和大腿骨进献,石
敬瑭命用
王礼安葬。
李从珂死后,后人称他为末帝或废帝。
8、石敬瑭,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
用义子李嗣源帐下。
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
收、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
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后梁贞明元年(91
5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今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
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
李存
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
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
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
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于魏州发生兵变。
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军平叛,石
敬瑭也一同出征。
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李嗣源为主。
李嗣源本想回朝请罪,石敬瑭则劝他夺取开封,
以成就大事。
李嗣源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个意见。
于是,石敬瑭便自告奋勇,亲统骁骑300为前锋,抢占开封,又回兵渡汜水,直取洛阳。
后唐庄
宗李存勖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即后唐明宗。
由于石敬瑭在这次军事政变中立功颇大,后唐明宗任他为保义军节度使,赐号“竭忠建策兴
复功臣”兼六军诸卫副使。
当时,许多官将都不奉公守法,而石敬瑭以廉政闻名,颇受明宗李嗣源褒奖。
从此以后,石敬瑭以驸马兼功臣,逐年升迁
,历任侍卫条军马步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藩汉马步军总管等职,负责抵御契丹南下,后又赐封为“耀忠匡定保节功
臣”。
随职务和势力的增长,石敬瑭开始拥兵自重,大有取后唐而自立之势。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死,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
帝。
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都拥兵自重,后唐闵帝对他俩不放心。
为削弱他们的势力,遂下令二人对调。
潞王
李从珂不服,在凤翔起兵反叛。
闵帝大败,仅率数骑出逃,路遇石敬瑭,石敬瑭杀其随从并囚他于卫州。
不久,李从珂杀后唐闵帝,改元清泰,自立
为皇帝,即后唐末帝。
后唐末帝对石敬瑭猜疑颇大,石敬瑭亦疑心重重,二人矛盾日益尖锐。
为试探后唐末帝,早有预谋的石敬瑭于后唐清泰三年(
936年)四月,以身体羸弱,乞解兵权,调往他镇。
这正合后唐末帝之意,便顺准石敬瑭之请,徙其为天平节度使。
群臣得知,相顾失色,均感乱
之将至。
石敬瑭认为我不兴乱,朝廷发之,安能束手于道路?遂决意谋反。
大将刘知远,掌书记桑维翰也有此意。
于是,石敬瑭上表指责后唐末帝是
明宗养子,不应承祀,要求让位于许王(明宗四子)。
后唐末帝撕裂其表,削其官爵,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将兵三万筑长围以
攻太原。
石敬瑭一面于朝廷内部从事策反活动,一面由掌书记桑维翰起草奏章,向契丹求援:请称臣,以父事契丹,约事捷之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
关以北诸州与契丹。
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
,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然石敬瑭不从,仍一意孤行。
契丹主耶律德光得表大喜,以兵援之,大败后唐张敬达。
同年(
936年)十一月,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
9、石重贵,生干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约卒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晋第二个皇帝。
石重贵本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
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遂将他收为己子。
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善好驰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深
得石敬瑭厚爱,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
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冒矢拒敌,都受到石敬瑭赞赏。
石
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选石重贵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东管内
节度观察事。
官衔不少,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
尽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睐,石重贵仍步步高升,到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
重贵已进封齐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承制即位及为后晋出帝。
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不乏宫中密谋。
石敬
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
本来石敬瑭在病中托孤与宰臣冯道,意思要冯道铺立石重睿。
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
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擅立石重贵为帝。
石重贵在位时间不长,
前后不过五年。
五年中,生活的浪涛既把他涌上了顶峰,也把他无情地摔到了谷底
,成为亡国之君。
石重贵即位前,后晋的形势并不乐观。
契丹凭扶立石敬瑭有功,挟制中原,虎视眈眈;后晋的南面有割据称王的吴越、后蜀;后
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加之连年的旱、蝗、涝、饥,饿殍遍野,民怨沸腾。
后晋的政权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石重贵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问
题。
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报告。
景延广傲气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称孙不称臣,结果给伺机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机会。
恰逢青州节度使杨光远这
时外连契丹造反,于是将石敬瑭时与契丹称臣修好,虽屈辱倒还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
与契丹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后晋的灭亡。
开运元年(9
44年)正月,契丹前锋赵延寿、赵延昭引五万骑入寇,兵分数路陷贝州、入雁门,长驱直入。
石重贵在众将的簇拥下亲征。
这时他可能感到大祸临
头,就遣人致书契丹主,求修旧好。
契丹主正志得意满,岂愿中途罢兵。
石重贵求和遭到拒绝,只好迎战。
在这一年与第二年的抗击契丹的战争中,
尽管他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但赖中原军民的英勇战斗,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被挫败了。
10、刘知远(895年—948年),后汉高祖,五代后汉开国皇帝。
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称天福
十二年,同年六月入汴京,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昞之后,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刘暠,
同月因病崩于万岁殿。
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人物介绍汉高祖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卒于汉乾佑元年(948年)。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