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异位妊娠病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例异位妊娠病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近年宫外孕的发病因素及诱发因素,以降低宫外孕的发病率。


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收治300例异位妊娠病例患者病例资料,就其发
病因素及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有宫腔手术史、剖宫产史、使用IUD、
异位妊娠病史等与异位妊娠密切相关。

结论异位妊娠严重危害广大育龄妇女的身
体健康,应重视并加强对异位妊娠病因和诱因的研究及探讨。

【关键词】异位妊娠发病因素诱因
【中图分类号】R71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84-02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体腔以外着床,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近
年来,异位妊娠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现将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收治300例异
位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了解异位妊娠病因,有助于避免异位妊娠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0年5月~2010年10月抽取300例均已确诊为异
位妊娠患者,年龄18~42岁,平均28岁,停经35~60 d,平均42 d。

1.2诊断方法:异位妊娠典型症状为停经、腹痛,阴道流血时诊断多无困难,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时,需采取辅助检查方能确诊。

如超声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
腺激素(β-HCG),阴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本资料
中300例均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上述辅助检查确诊的,阳性率为100%。

2、结果
初次妊娠49例,占16.3%;有人流手术史180例,占60%;有剖宫产手术史32例,占10.6%;再次异位妊娠62例,占20.7%;合并宫内节育器24例,占8%。

表1.300例异位妊娠发病因素发生率比较
相关因素或疾病 n 占发病人数%
人工流产 180 60
剖宫产 32 10.6
异位妊娠史 62 20.7
宫内节育器 24 8
3、讨论
本组病例中有流产史占第一位,这与这几年人工流产呈上升趋势正相关,流
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或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手术无菌操作不严格均可发
生流产后感染,导致输卵管周围组织炎。

输卵管周围炎的病变主要在输卵管的浆
膜层或浆肌层,结果可造成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扭转、管腔狭窄、管壁肌肉
蠕动减弱,从而影响孕卵的运行,孕卵在输卵管中被阻滞,即可就地发育着床。

而且流产次数越多,异位妊娠的比例越高。

因此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对术后急慢性盆腔炎应积极有效的治疗,严格控制感染,防止盆腔粘连。

药流后
要密切随访,积极治疗感染。

随着宫内节育器广泛使用,带环异位妊娠发生率也有所增加,有报道指出,
妇女一旦带器妊娠,则发生异位妊娠的概率为2.9%~8.9%,而正常人群异位妊娠
发生概率仅为0.85%[2]。

本资料中有24例带器妊娠致异位妊娠,占8%,其主要
原因是由于放置IUD后异物反应,引起宫内产生非细菌性炎,子宫内白细胞和吞
噬细胞大量聚集,改变宫内环境,妨碍了孕卵着床,同时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虽能
吞噬精子而减少受孕机会,但不能完全阻止卵子在输卵管内受精和着床,因此使
用IUD者一旦妊娠,则发生异位妊娠的机会相对增加。

因此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好
宫腔操作手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处理放环后的不良反应。

重复异位妊娠是指首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或保守性治疗(手术或药物)后,再
次在子宫外的输卵管、卵巢或腹腔内妊娠。

临床上重复异位妊娠绝大多数亦为输
卵管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中输卵管妊娠占95%,输卵管炎症是异位妊娠的主要病因,炎症累及双侧输卵管的任一部位,一次异位妊娠后再次妊娠时输卵管妊娠的
可能性亦增加,其次,前次异位妊娠经手术治疗后,手术造成的盆腔粘连引起输
卵管扭曲、功能受限,也与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有关。

因此对于首次异位妊娠应
合理及时治疗,手术时应动作轻柔,避免损失盆腔脏器和正常结构,术后进行积
极抗炎治疗。

近年剖宫产逐年上升。

由于剖宫产手术损伤或并发盆腔粘连,宫内膜异位症
等可能引起卵巢输卵管周围的粘连、狭窄和运动障碍,而增加异位妊娠的危险性。

因此一方面通过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降低剖宫产率,以此来减少异位妊娠的发
生率,另一方面,提高剖宫手术的技巧,减少盆腔粘连及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来
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4、结论
异位妊娠与与盆腔炎症,与人流史、异位妊娠史、剖宫产史、宫内节育器等
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医务人员因针对以上病因积极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首先对
育龄妇女加强采取避孕措施的宣教。

尤其是要加强预防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宣教。

其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应尽可能地控制妇科炎症的发生,应及早彻底治疗,提倡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最大限度的避免异位妊娠的
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117.
[2]石一复.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治疗进展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
志,2003,16(4):196-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