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X射线双星的多波段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chs (1982)、Apparao (1991) & Miroshnichenko et al. (2003)、Carciofi et al. (2006)(δScorpii)
Yan J.Z., Liu Q.Z., Hang H.R., Optical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CI Cam, 2007, AJ, 133, 1478.
2001-2006观测到的Hα发射线的轮廓 (根据视向速度曲线,图中标出了聚焦星风成分)
High/Soft (2004)
Low/Hard (2006)
Hα等值宽度和X射线 活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004
2003
ξ 100的轮廓图
2001
2006
Yan J.Z., Liu Q.Z., Hadrava, Petr, Optical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Cyg X-1=HDE 226868, 2008, AJ, 136, 631.
大质量X射线双星
超巨星X射线双星 Cyg X-1
Be/X射线双星
LSI+61 303 1A0535+26 MXB 0656-072 X Per …
特殊的X射线双星
CI Cam SS 433
X射线双星的辐射
光学星 IR-UV
(thermal)
星风、吸积流、热斑
可见光-射电 (自由-自由) 和质量损失率有关
2.为什么2004年9月份观测到Hα、He I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生下降,而V星等几乎没有明 显变化?
致密星近星点穿过星周盘? 3.为什么2005年几乎所有的谱线的强度都增强,而V星等反而下降?
Shell ejection event! (From B[e] star or accretion disk?)
sgB[e]/X射线双星:XTE J0421+560
Clark et al. 2000
我们的观测
Yan Jingzhi, Liu Qingzhong and Hang Hengrong, AJ, 2007, 133,1478
2001年观测到的双峰结构 星周盘有一定倾角!
1.为什么会在2001年的Hα、He I 6678, Fe II中出现双峰结构? 视向速度较小的发射成分(外星周盘)消失
q=Mx/Mopt=0.36±0.05 (Gies et al. 2003) Mopt=24 ±5M⊙ (Shaposhnikov & Titarchuk 2007) MX=8.7 ± 0.8M⊙ (Iorio 2007)
A black hole in Cyg X-1!
Radial Velocity Curve of He I 6678 Gies et al. 2003
Gamma-ray Binary
Mirabel 2006
LSI+61 303
Hα的长期变化
Liu & Yan (2005)
1424 days~4 year
Hα发射线的另外一种成分
新的发射成分对Hα等值宽度的贡献为1.06~2.51之间,这和中子星周围吸积盘对Hα的贡献相当!
Liu Q.Z., Yan, J.Z., An additional H\alpha emission component in LS I +61 303: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H\alpha emission related to the neutron star, 2005, NewA, 11, 130.
Mass Ejection From the Be/X-ray Binary: MXB 0656-072
MXB 0656-072 1A 0535+26
Porb=101.2d Pspin=160.4s
大质量X射线双星的多波段研究
Multi-wavelength Studies of High Mass X-ray Binaries
颜景志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合作者: 刘庆忠 李会 周佳能
X射线双星的分类
根据伴星质量的大小,大于10M ⊙的称为大质量X射线双星,小于1M ⊙的称为 小质量X射线双星。还存在质量介于之间的中等质量X射线双星。
尘埃 红外-毫米波 (thermal)
大尺度喷流 射电和X射线 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
吸积盘+冕区 X射线-红外 (thermal+nonthermal)
致密喷流部分 射电-红外
(同步辐射)
2.16m Telescope at Xinglong Station,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我们团组自1992年以来利用2.16米望远镜对一批大质量X射线双星进行长期的跟踪观测, 目前已经积累的丰富的数据,在国际一流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自2007年开始,我们又利用80cm望远镜对这些源进行同步测光,随着丽江2.4m望远镜 的投入使用,为我们的长期观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久现源
X Per, 这类Be/X射线双星一般具有较长的轨道周 期(大于100天)和致密星自旋周期(大于200秒)。
LSI +61o303
是一颗距离我们2kpc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 光学伴星是一颗10.7m的B0 Ve星,具有星周盘 较大的轨道偏心率, e=0.7 26.5天的轨道周期表现在从射电到X射线的辐射中 另外光学星的星风表现有长达4年的变化周期 观测到了射电喷流,v≥0.4c,属于微类星体 VLA的观测表明,致密星的射线辐射呈现彗星状的辐射 TeV极高能射线源,伽玛X射线双星, Alert et al. 2006
Be星
•Hα:形成在7-19R*之间 •Hβ:形成在5-12R*之间 •Hγ:形成在5-11R*之间 •FeII:形成在3-4R*之间
Be/X射线双星的三种X射线辐射变化行为 •I型X射线爆发
(Tauris & van den Heuvel, 2发强一个量级或更强, 它会出现在Be/X射线双星的任何轨道位相,取决于 Be星的活动性,Be星气壳的突然膨胀或质量损失 突然增强会引起II型X射线爆发。
Yan J.Z., Liu Q.Z., Hang H.R., Optical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CI Cam, 2007, AJ, 133, 1478.
2001-2006观测到的Hα发射线的轮廓 (根据视向速度曲线,图中标出了聚焦星风成分)
High/Soft (2004)
Low/Hard (2006)
Hα等值宽度和X射线 活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004
2003
ξ 100的轮廓图
2001
2006
Yan J.Z., Liu Q.Z., Hadrava, Petr, Optical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of Cyg X-1=HDE 226868, 2008, AJ, 136, 631.
大质量X射线双星
超巨星X射线双星 Cyg X-1
Be/X射线双星
LSI+61 303 1A0535+26 MXB 0656-072 X Per …
特殊的X射线双星
CI Cam SS 433
X射线双星的辐射
光学星 IR-UV
(thermal)
星风、吸积流、热斑
可见光-射电 (自由-自由) 和质量损失率有关
2.为什么2004年9月份观测到Hα、He I谱线的等值宽度发生下降,而V星等几乎没有明 显变化?
致密星近星点穿过星周盘? 3.为什么2005年几乎所有的谱线的强度都增强,而V星等反而下降?
Shell ejection event! (From B[e] star or accretion disk?)
sgB[e]/X射线双星:XTE J0421+560
Clark et al. 2000
我们的观测
Yan Jingzhi, Liu Qingzhong and Hang Hengrong, AJ, 2007, 133,1478
2001年观测到的双峰结构 星周盘有一定倾角!
1.为什么会在2001年的Hα、He I 6678, Fe II中出现双峰结构? 视向速度较小的发射成分(外星周盘)消失
q=Mx/Mopt=0.36±0.05 (Gies et al. 2003) Mopt=24 ±5M⊙ (Shaposhnikov & Titarchuk 2007) MX=8.7 ± 0.8M⊙ (Iorio 2007)
A black hole in Cyg X-1!
Radial Velocity Curve of He I 6678 Gies et al. 2003
Gamma-ray Binary
Mirabel 2006
LSI+61 303
Hα的长期变化
Liu & Yan (2005)
1424 days~4 year
Hα发射线的另外一种成分
新的发射成分对Hα等值宽度的贡献为1.06~2.51之间,这和中子星周围吸积盘对Hα的贡献相当!
Liu Q.Z., Yan, J.Z., An additional H\alpha emission component in LS I +61 303: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H\alpha emission related to the neutron star, 2005, NewA, 11, 130.
Mass Ejection From the Be/X-ray Binary: MXB 0656-072
MXB 0656-072 1A 0535+26
Porb=101.2d Pspin=160.4s
大质量X射线双星的多波段研究
Multi-wavelength Studies of High Mass X-ray Binaries
颜景志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合作者: 刘庆忠 李会 周佳能
X射线双星的分类
根据伴星质量的大小,大于10M ⊙的称为大质量X射线双星,小于1M ⊙的称为 小质量X射线双星。还存在质量介于之间的中等质量X射线双星。
尘埃 红外-毫米波 (thermal)
大尺度喷流 射电和X射线 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
吸积盘+冕区 X射线-红外 (thermal+nonthermal)
致密喷流部分 射电-红外
(同步辐射)
2.16m Telescope at Xinglong Station,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我们团组自1992年以来利用2.16米望远镜对一批大质量X射线双星进行长期的跟踪观测, 目前已经积累的丰富的数据,在国际一流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自2007年开始,我们又利用80cm望远镜对这些源进行同步测光,随着丽江2.4m望远镜 的投入使用,为我们的长期观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久现源
X Per, 这类Be/X射线双星一般具有较长的轨道周 期(大于100天)和致密星自旋周期(大于200秒)。
LSI +61o303
是一颗距离我们2kpc的大质量X射线双星 光学伴星是一颗10.7m的B0 Ve星,具有星周盘 较大的轨道偏心率, e=0.7 26.5天的轨道周期表现在从射电到X射线的辐射中 另外光学星的星风表现有长达4年的变化周期 观测到了射电喷流,v≥0.4c,属于微类星体 VLA的观测表明,致密星的射线辐射呈现彗星状的辐射 TeV极高能射线源,伽玛X射线双星, Alert et al. 2006
Be星
•Hα:形成在7-19R*之间 •Hβ:形成在5-12R*之间 •Hγ:形成在5-11R*之间 •FeII:形成在3-4R*之间
Be/X射线双星的三种X射线辐射变化行为 •I型X射线爆发
(Tauris & van den Heuvel, 2发强一个量级或更强, 它会出现在Be/X射线双星的任何轨道位相,取决于 Be星的活动性,Be星气壳的突然膨胀或质量损失 突然增强会引起II型X射线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