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58~62 内容。

【教学目标】
1. 会写 15 个生字,读记“含糊、僻静”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体会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这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人物
1. 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 1 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写此文是为记述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敌人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经过。


2. 简介人物:
李大钊,字守常。

1907 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 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
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三、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 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

(1)提醒容易错的字音和字形。

(2)指导书写。

2. 在预习时,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质疑。

四、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1.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到底回忆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 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概括。

3.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你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写了哪几件事情吗?试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

(2~7 段:被捕前父亲从容工作。

8~l8 段: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

19~29 段:法庭上父亲沉着镇定。

30~33 段:父亲遇难后全家悲痛。


4. 小结:这篇课文记述了十六年前“我”的父亲遇难的事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走近人物
1. 李大钊在 1927 年的春天,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辉?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描写去探寻。

你觉得,课文在对父亲李大钊的细节描写中,哪些描写最为精彩,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内心世界?默读课文。

2. 讨论交流。

(1)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①父亲在那段时间对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自读 2~5 段被捕前的片段,寻找答案。

②父亲希望他这样危险的工作不要让我们知道,以免给家人带来危险。

从文字中,你从李大钊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课文 2~5 段。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
再说什么了。

①这一句父亲的话有几个问号?父亲的意思是说——(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不能离开。

)②如果这样改成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反问加强了语气,说明李大钊的态度非常坚决。


③父亲知道危险离他越来越近,却两次反问,强调不愿离开。

你从这段语言描写又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一位临危不惧,对工作极其负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3)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①同学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惑?
预设 1:此时外面有人闯进来要抓父亲,为什么他还不慌不忙?
预设 2:为什么写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②全班交流:说明父亲已经做好了被捕、甚至自杀的准备,所以当时的父亲才会不慌不忙。

对比: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③在我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呢?我当时又会怎么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其实,在被捕时,李大钊还有一处神态描写也值得我们品味咀嚼。

(4)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①严峻态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如果说,在被捕前,对李大钊精彩的描写在于语言描写,而在被捕时,对李大钊更多的是神态描写。

为什么呢?(对敌人的蔑视,无道理可讲。


③从两处神态描写,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大钊?
(5)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父亲还是那样慈祥,还是那样沉着,但是却有什么变化?
②出示文献资料。

(关于李大钊狱中生活)
③看完这些,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

此时此刻的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
二、了解构思,体会写法
1. 不幸的日子还是来了,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从容就义。

在得知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2. 同样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也写到了。

指名读。

3. 作者为什么开头写父亲的被难日,结尾也写到呢?
(首尾呼应,更突出我对父亲的难以忘怀。


4. 在课文中这样前后呼应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学习了这一篇回忆的课文,你发现回忆类文章有什么特点?(有条理、细节清晰。


三、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李大钊、叶挺、刘胡兰、董存瑞、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

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 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

这部散文集都是回忆类的文章,我们也来读一读,体会这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足,比如资料的出示,应该多让学生来朗读展示;文章前后照应的好处,也应该让学生来自己体会。

这样会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多加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