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科目期
末试卷A(有答案)
一、选择题
1、TCP/IP模型中的网络接口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

I.物理层Ⅱ.数据链路层Ⅲ.网络层Ⅳ.传输层
A. I、II
B. II、III.
C. I、Ⅲ
D.Ⅱ、Ⅳ
2、在n个结点的星形拓扑结构中,有()条物理链路。

A.n-l
B.n
C.n×(n-1)
D.n×(n+l)/2
3、下列关于UDP协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I.提供无连接服务Ⅱ.提供复用/分用服务Ⅲ.通过差错校验,保障可靠数据传输
A.仅I
B.仅I、Ⅱ
C.仅Ⅱ、Ⅲ
D. I、Ⅱ、IⅢ
4、假设TCP的拥塞窗口的慢启动门限值初始为8(单位为报文段),当拥塞窗口上升到12时,网络发生超时,TCP开始慢启动和拥塞避免,那么第12次传输时拥塞窗口大小为()
5、对于使用交换机连接起来的10Mbit/s的共享式以太网,若有10个用户,则每个用户能够占有的带宽为()。

A.1 Mbit/s
B.2Mbit/s
C.10Mbit/s
D.100Mbit/s
6、数据链路层提供的3种基本服务不包括()。

A.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B.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
C.无确认的有连接服务
D.有确认的有连接服务
7、M使用坐标图中(1,1),(2,2),(-2,-2)和(-1,-1)表示4个数据点,它在1200波特的线路上可以达到的数据传输率是()。

A.1200bit/s
B.2400bit/s
C.9600bit/s
D.19 200bit/s
8、下列编码方式中属于基带传输的是()。

A.FSK
B.移相键控法
C.曼彻斯特编码
D.正交幅度相位调制法
9、下列哪种交换技术可能导致失序?()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虚电路交换
D.数据报交换
10、用户提出服务请求,网络将用户请求传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执行用户请求,完成所要求的操作并将结果送回用户,这种工作模式称为()。

A.客户/服务器模式
B.对等模式
C.CSMA/CD 模式
D.令牌环模式
11、通过"Internet信息服务(IIS)管理器”管理单元可以配置FTP服务器,若将控制端口设置为2222,则数据端口自动设置为()。

A.20
B.21
C.2223
D.2221
12、路由器在能够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分组的第一位之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这种机制称为()。

A.存储转发机制
B.直通交换机制
C.分组交换机制
D.分组检测机制
二、填空题
13、TCP传输的可靠是由于使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CIDR将____________ 都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CIDR"地址块,路由表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的网络,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____________,也称为构成超网。

15、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6、TCP协议的80端口由因特网的____________协议使用。

17、计算机网络按作用范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IPV6 与IPV4 相比,地址增大到____________,为便于阅读和操纵这些地址,IPV6使用号____________计法
19、PING命令使用了____________的Echo 请求和Echo回答报文。

20、从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来看,有三种基本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1、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有____________信号和____________信号之分。

22、标准化的DTE/DCE接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23、(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方面连接局域网中的计算机,另一方面连接局域网中的传输介质的部件是交换机。

24、( )电气特性用来说明在接口电缆的哪条线上出现的电压应为什么范围,即什么样的
电压表示1或0。

25、( )数据从发出端出发到数据被接收端接收的整个过程称为(通信过程),通信过程
中每次通信包含传输数据和通信控制两个内容。

26、( )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为处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网络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

27、( )地址转换技术可以使使用私有IP地址的内部主机访问Internet。

28、( )如果有多个局域网需要互连,并且希望将局域网的广播信息能很好地隔离开来,
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网桥。

29、( )在计算机中仅在本机构有效的IP地址称为本地地址,向因特网的管理机构申请的全球唯一的地址叫做全球地址。

30、( )224.0.0.5 代表的是组播地址地址。

31、( )网桥具有过滤帧的功能。

当网桥收到一个顿时,并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转发此顿,
而是先检查此帧的目的MAC地址,然后再确定将该顿转发到哪一个接口.
32、( )ICMP时间截请求报文是请求某个主机或路由器回答当前的日期和时间,可用来
进行时钟同步和测量时间。

四、名词解释
33、数据报方式:
34、编码:
35、传送层:
36、多路复用技术
37、量化:
38、IP协议:
五、简答题
39、InterNet的体系结构几种方式
40、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41、以太网工作原理是什么
42、互换机端口安全功能配备时与否有某些限制?
43、请问ping命令惯用参数有哪些,可以判断哪些方面故障
六、综合应用题
44、试辨认表中的IP地址的网络类别。

45、下面的过程表示源结点的一个用户发送一个信息给目标结点的一个用户所发生的事件序列,但是顺序被打乱了,请结合本章学到的知识予以排序。

①当信息通过源结点时,每一层都给它加上控制信息。

②在源结点的网络用户产生信息。

③在日标结点的网络用户接收信息。

④信息向上通过目标结点的各个网络层次,每一层都除去它的控制信息。

⑤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物理链路发送。

⑥信息传给源结点的最高层(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

46、1)有人认为:“ARP向网络层提供了转换地址的服务,因此ARP应当属于数据链路层。

”这种说法是否错误?
2)试解释为什么ARP高速缓存每存入一个项目就要设置10~20min的超时计时器。

这个时间设置得太大或者太小会出现什么问题?
47、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假设要传送的报文共x比特。

从源
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秒,数据传输率为b比特每秒。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秒。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比特,且各结点
的排队等待时问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B
4、B
5、C
6、C
7、B
8、C
9、D
10、A
11、D
12、A
二、填空题
13、【答案】序号、确认号
14、【答案】网络前缀、路由聚合
15、【答案】带宽、时延
16、【答案】HTTP
17、【答案】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
18、【答案】128bit 、十六进制
19、【答案】ICMP
20、【答案】单工、全双工、半双工
21、【答案】宽带、基带
22、【答案】物理特性、机械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三、判断题
23、【答案】错
24、【答案】对
25、【答案】对
26、【答案】对
27、【答案】对
28、【答案】错
29、【答案】对
30、【答案】对
31、【答案】对
32、【答案】对
四、名词解释
33、数据报方式:
答:在数据报方式下,网络传递的是报文分组。

报文分组所需经过的站点并不事先确定,在数据链路上的每一个站点都要执行收、存、验、算、发等5项任务。

它的特点为: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由不同的路径到达信宿;由于经过的路径不同,可能形成分组到达
顺序乱序、重复或丢失;由于每个站点都要执行5项任务,所以花费的时间较长,通信效
率较低。

数据报方式适合于突发性的通信要求,不适合长报文和会话式通信。

34、编码:
答:将取得的量化数值转换为二进制数数据的过程。

35、传送层:
答:传送层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应用层之间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

传送层管理信息流,
提供可靠的传送服务,以确保数据无差错的、按序地到达。

它包括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
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6、多路复用技术
答:在一条物理通信线路上建立多条逻辑通信信道,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的技术叫做多路
复用技术。

37、量化:
答:对采样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数字化转换的过程。

一般使用A/D转换器。

38、IP协议:
答:定义了在TCP/IP互联网上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规定了互联网上传送的数据格式,
完成路由选择,选择数据传送的路径;包含一组不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指明了分组处理、差错信息发生以及分组丢弃等机制。

IP协议的任务是通过互联网传递数据报,各个IP数
据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五、简答题
39、答:InterNet由四个层次组成,由下向上分别为网络接口层、无连接分组传送层、
可靠的传送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

40、答:基于TCP协议传输数据之前,为确认连接正常,会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虚连接,连接建立完成后才能进行数据的传输。

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首先由发起端发送连接请求:当接受方收到连接请求后,如果同意建立连接会回复应答报文:然后发送方收到此应答报文,会发送对此应答报文的确认信息。

通过这种三次握手的过程来在数据发送的初期建立
连接,保障数据的正常传输。

41、答:以太网是一种采用了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CSMA/CD)且具有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其具体的工作方法为:每个要发送信息数据的节点先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总线上有信号,则说明有别的节点在发送数据(总线忙),要等别的节点发送完毕后,本节点才能开始发送数据;如果总线上没有信号,则要发送数据的节点先发出一串信号,在发送的同时也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接收的信号与发送的信号完全一致,说明没有和其它站点发生冲突,可以继续发送信号。

如果接收的信号和发送信号不一致,说明总线上信号产生了“叠加”,表明此时其它节点也开始发送信号,产生了冲突。

则暂时停止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随机的),再进行下一次试探。

42、答:
⑴、互换机端口安全功能只能在物理接口进行配备
⑵、互换机端口安全功能只能在ACCESS接口
43、答:
PingO令是基于ICMP合同应用,ICMP属于网络层合同,因而ping只可以测试基本网络层如下故障。

Ping ip address可以测试本机到目IP链路可通性
Ping ip address-参数表达持续不断地发送ICMP报文,可以检测网络链路与否为间断性不通。

Ping-I number ip address-1参数表达发送报文大小,默认windows发送ICMP报文携带数据大小为32字节,增大ICMP报文大小,检测网络对大容量数据包解决性能。

六、综合应用题
44、解析:A类地址以l~126开头,B类地址以128~191开头,C类地址以
192~223开头,因此可得各IP地址的类别,见表
45、解析:正确的顺序如下。

②→①→④→③
46、解析: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ARP不是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它本身就是网络层的一部分,帮助向传输层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不存在IP地址的问题。

数据链路层协议如HDLC和PPP,它们把比特串从线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

2)ARP将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生存时间(如
10~20min)。

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掉。

设置这种地址映射项目的生存时间是很重要的。

设想有一种情况,主机A和B通信,A的ARP高速缓存里保存有B的物
理地址,但B的网卡突然坏了,B立即更换了一块网卡,因此B的物理地址就发生了变化。

A还要和B继续通信。

A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找到了B原先的硬件地址,并
使用该硬件地址向B发送数据帧,但B原先的硬件地址已经失效了,因此A无法找到主机B。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A的ARP高速缓存中已经删除了B原先的硬件地址(因为它的生存时间到了),于是A重新广播发送ARP分组,又找到了B。

时间设置太大,造成A一直空等而产生通信时延,网络传输缓慢;若太小,有可能
网络状况不好时,B暂时没有应答A,但A已经认为B的地址失效,A重新发送ARP
请求分组,造成通信时延。

47、解析: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的过程:先建立连接,建立连接之后再发送数据(发送时延)。

这里需要注意,采用电路交换时,中间经过的结点是不需要存储转发的,这点与分组交换不一样。

下面分别计算。

建立连接的时间:s
发送时延=报文长度/数据传输率=x/b。

传播时延=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总的链路数-dk。

综上所述,电路交换的总时延=s+x/b+dk,单位是秒。

2)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的过程:分组交换无需建立连接,直接发送。

所以重点在于计算传播时延与发送时延(分组每经过一个结点都需要存储转发)。

下面分别计算(计算之前建议大家画一个草图,从图中应该很容易地看出k段链路有k+1个结点。

也就是说,
除了发送端与接收端,中间还有k-1个结点)。

传播时延:假设有n个分组,虽然这n个分组都会有传播时延,但是仔细想想,是
不是只需计算最后一个分组的传播时延?因为前n-1个分组在传播时,发送端还在
发送,时间是重叠的,无需重新计算,所以只需计算最后一个分组的传播时延,则传播时延为kd。

发送时延:应该计算发送端的发送时延,假设有n个分组,则n=x/p,而每个分组
的发送时延为p/b,所以发送端的发送时延为(x/p)×(p/b)。

但是这个绝对不
是所有的发送时延,仅仅是计算了从第n个分组离开发送端的时间,但是最后一个
分组是不是中间还要经过k-1个结点?所以中间会产生一个存储转发时延,即(k-1)×(p/b),总的发送时延=(x/p)×(p/b)+(k-1)×(p/b).
综上所述,分组交换的总时延=kd+(x/p)×(p/b)+(k-1)×(p/b)
所以要使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也就是:kd+(x/p)×(p/b)+(k-1)×(p/b)<s+x/b+dk,即(k-1)×(p/b)<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