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题及详细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蔡襄《乞③用韩琦②、范仲淹》注:①支:通“肢”。

②乞:乞求,请求。

③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
②固.不病矣(_____)
③使.良医不得尽其术(_____)
④不惮.改作(_____)
2.两文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他们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3.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恨:遗憾。

②固:本来。

③使:假使。

④惮:怕,畏惧。

2.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蔡襄提出的建议是“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或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相同之处:都认为贤材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贤材。

3.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两汉”事例,通过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从而想使刘禅更好地接受“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乙文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恨”:遗憾。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惮”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怕,畏惧”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比较阅读。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甲文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和
乙文的“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可以看出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蔡襄提出的建议是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建议相同之处:都认为亲贤,要重视贤材。

280.比较阅读。

要求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写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对比论证,列举“两汉”事例为举例论证。

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的观点;而乙文,“……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等句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的观点。

也就是论述人才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点睛】
(一)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二)译文:
如今天下的弊病,臣请求用得病的人来作比喻:人们安分随时,用适宜的办法调养身体,本不会生病。

(如果)病根在皮肤,医生能早早祛除病根,(那么)病还算安全。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已经来不及了,那么病根在肢体中,如果能求得好医生,还可以迅速痊愈。

天下的弊病,形势已经像这个样子了,趁现在还能医治的时候,陛下又能选拔任用好医生,若能信任他们而不猜忌,任由他们施展才华,那么不只是病可以痊愈,还能给人民带来福寿。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任用他们或猜忌他们),让好医生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病就会越发加重。

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

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迁征西将军。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注)①假:临时的,代理的。

②委质:归顺,归附。

③葭萌: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手持兵器冲锋。

⑤关、马:指关羽、马超。

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5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是岁/ 先主为汉中王/ 欲用忠为后将军
2.B
3.A
4.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5.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的意思是: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既”分别为“已经”和“已经”;B.选项中的“素”的意思分别为“平常”和“白色”;C.选项中的“遂”分别是“于是,就”和“于是,就”;D.选项中的“明”都是“第二年”的意思。

故选B。

3.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迁”在古代,即可以指升官,也指贬谪。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贬谪之人”,不是升官之人。

故答案为
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常(经常)、冠(位于第一)、三军(全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闻(听说)、悦(高兴)得无(莫非,该不是)”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5.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具体的描写和事件分析作答。

本题从“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可以看出黄忠是一位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

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

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

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

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

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

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刘备坚持说:“我自会加以解劝的。

”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


后被追封为刚侯。

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这调弄,弹奏少多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安贫乐道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

“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

“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

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36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以污其行.乎(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累寸不已.(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3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7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分)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3分)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
372.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道理:
影响:
【答案】
369.(1)品行、德行(2)特殊原因(3)停止(4)被……感动
370.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371.(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372.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解析】
369.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行”为“品行”,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感”作动词,意为“被……感
动”,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0.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句有三层意思,一是羊子很惭愧,二是羊子把钱扔在路上,三是羊子到远方去求学,根据这三层意思即可找到断句处。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1.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

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尝”“遗”“饼”“与”“中道”“异”,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72.
试题分析:阅读文中羊子妻所说的话,其妻是用类比和比喻来说理的,抓住“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一句即可理解“不能领财玷污品行”的道理;抓住“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即可理解“学习在于积累,不能半途而刻”的道理。

直接引用文中表示羊子行为的语句作答“影响”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①,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②患之,告苏代。

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③,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④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

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

”公仲曰:“善。

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

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⑤,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有删改)(注释)①雍氏之役:楚国攻打韩国雍氏。

②周君:西周国君,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③公仲:姓公仲,名侈。

④昭应:楚国将领。

⑤节:古代出使外国的凭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韩氏罢.于兵罢:通“疲”,疲惫
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
C.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益:增加
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士兵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B.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C.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D.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代对周君承诺:不仅能避免韩国在周的征兵征粮,而且还能帮周君得到高都。

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一开始未被楚王采纳,是因为楚国处境困窘。

C.苏代认为如果楚国知道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楚国定会下定决心攻克雍氏。

D.公仲觉得把高都给西周,西周与韩修好,使秦与西周断交,这确实对韩国有利。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答案】
1.D
2.C
3.B
4.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困)的高都,换得(或得到)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
【解析】
1.D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卒:最终。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 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3.B“昭应一个月内拿下雍氏的建议”错误,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

42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是”:这样。

“以”:用。

“弊”:贫困。

“得”:得到。

【点睛】
参考翻译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烦恼,跟苏代商量。

苏代
说:“王不必烦恼,臣不但能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

”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的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域池。

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

’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现在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

现在相国竟然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瘫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好。

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听后愤怒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屈从于韩国,并有往来(再次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新绝使臣的来往。

这样,相国就是在用一个破烂(贫圈)的高都,换得一个完整的西周,为什么不给呢?公仲侈说:“好吧。

”于是公仲侈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

楚军最终没能攻下雍氏,只好离去。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