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第一篇:《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资治通鉴》“论才德”之经济学视角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及其德才观,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自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出现之后,对贤德之人的追捧便成为主流,“德”更是被视为高于“才”的品质,人可以无才,但不可无德。

对于无德之人而言,无才胜于有才,因为无德有才之人往往对于社会的破坏性最强。

任何一种言论的提出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现实,中国古代的“尚贤”思想早已根植于世人心中,而帝王同样需要奉行忠义之道的贤才助帝王永固江山,因此司马光以“德”为先是极其合理的,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受人追捧,奉为圣贤,才能安民心平民怨,保江山之永固。

如果昏君暴君当道,或是奸佞之臣专权,纵使有过天之才,也只是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纵有一时繁华,不过是昙花一现难以长久。

司马光的言论自有其政治目的,这也是为人臣所不得不考虑周详的,如若抛开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现实来看待这一问题,则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里,人们的行为决策大多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也正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司马光对人的分类置于现代社会,其所谓“小人”应不止是大奸大恶之人,更多的是只为一己之利而不考虑他人的人,他们或许不具备古人对“贤德之人”定义中的种种高风亮节,但也并未与律法的约束相悖。

当今社会中这样的人并不罕见,甚至说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常态,以利益为决策标准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缺乏慈善的国家,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往往不会在颐养天年之时仗义疏财,将自己拼搏一
生的财产分给不相干的人,而现在的很多慈善也只是表面上的工作,或出于政治目的,或是将此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广告,慈善实际上成为一种噱头,人们追捧慈善,大多仍旧是处于利益上的考虑,因此中国真正的慈善家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在市场中依据供给需求所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最符合现实的需要的,那么,为什么“慈善”这样一种在古代应被视为“贤德之举”的行为,却被当今的人们所无视、逃避,甚至作为获利的工具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源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是集中而非分散,集中的资源可以成为一种资本。

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将资本分散,比如以慈善的形式分发给贫困的人们,那么钱也只剩下支付的手段,很难成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其经济效益则会有很大一部分损失。

就其社会效益而言,表面上看如此善举增加了人民的福利,缩小了贫富差距,但如果造成贫困者对慈善的依赖,则会使接受慈善者的努力意识不足,和自己努力赚钱微薄的收入相比,他们也许宁愿等着接受救济。

这就是所谓的“救急不救穷”,对贫穷的长期接济会创造惰性,这就是一种病态的慈善。

贫富差距的缩小不应仅靠富有者对贫困者的无偿资助,这更是制度上的问题,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如何给贫困者更多的机会自己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

因此,司马光笔下的“小人”不见得都该是被唾弃的,这些利己者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只有“圣人”“君子”的仗义疏财,这个社会是难以前进的,正是因为有争夺有逐利,才会有不断对就事物的否定和变革,正是这种激烈的碰撞造就了如今的世界。

因此,对于司马光对于人民的分类,当以辨证的眼光看待,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不适应的被淘汰,也是世界发展的法则和趋势。

第二篇:德才论心得体会
读德才论有感
古人把人才分为四种:圣人、君子、小人、庸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的辅助。

德才兼备称为圣人,无德无
才为愚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

德是一个人做人的起码要求,有德的人受人尊敬,无德的人受人唾骂。

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人,如果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它不仅仅收弟子与大家的尊敬,他还可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为身边的人树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身边的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子,有德无才者,又能了他会行善事,做善事,同情弱小,扶危助贫;小人,有才无德者,有能力了,他会作恶事,行恶人,这种人,他眼里只有自己。

国内知名企业的德才论“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德与才的论述,引人深思。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社会,走入工作的人,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工作所需的知识技术,我们更要培养自己的品德。

我们做不了圣人,做个君子是可以的。

良好的品德,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

同时,我们也要学好技术,搞好自己的工作,不做一个愚人。

第三篇:德为才之帅
德为才之帅
----“四德”修养的断想
徐晨光
本期“岳麓讲坛”我们为大家编发的是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晨光的《德为才之帅----“四德”修养的断想》一文
古人云:“德为立国之基”,“德为国之大宝”,“德为才之帅”。

对共产党人而言,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修养,才能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优秀领导人才,才能带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

加强政治品德修养,做党的中坚
政治品德居“四德”之首,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前提。

加强政治品德修养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恪守政治立场、严守
政治纪律。

这是对领导干部政治品德的基本要求。

坚定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主导领导干部政治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领导干部抵御一切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信仰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仰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信仰崇高,胸怀必然宽广,再大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承受;否则,胸怀狭窄,再小的委屈和失意都难承受。

领导干部一旦动摇和丧失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

一些腐败分子堕落,首先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图私利。

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不为情所困;就会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把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积极投身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

坚持政治原则。

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守住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底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在政治领域,必须守住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底线。

在经济领域,必须守住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底线不能变。

在领导力量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守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个根本性质的底线不能变。

这“四条底线”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原则。

只有坚持这“四条底线”,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特别要对一些错误现象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洞察本质,防患于未然。

恪守政治立场。

恪守政治立场就是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从政治上划清是非、善恶的界限,增强对有害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各种错误倾向的抵抗力。

恪守政治立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领导干部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体现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以及党内生活中,落实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生态等实践中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正确处理各种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人民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严守政治纪律。

严守政治纪律,就是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决策部署,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 2 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关键时刻旗臶鲜明,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严守政治纪律,决不能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决不能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能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决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决不能传播政治谣言。

严守政治纪律,当前最紧要的是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人民公仆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领导干部的职业就是当好人民的公仆。

而作为公仆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人民群众当好差、服好务。

扩能。

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变化,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具体。

特别在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现实状况下,大量的复杂矛盾、大量的两难抉择、大量的难测因素,随时都在考验着我们领导干部的胆识、魄力和意志,考验着我们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对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经受磨炼,接受考验,不断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干事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使各项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务实。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党的政策需要去宣传,日常工作需要去布臵,群众困惑需要去消除,各种矛盾需要去化解,这就要求领导
干部必须察实情、说实话、干实事。

当前的干部作风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办公室里定计划,会议室里搞动员,电话机旁说情况,简报上3
面见效果,搞官僚主义;花架子多,实干家少,用文件传达文件,用会议传达会议,搞形式主义;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时为了谋取政绩甚至不惜代价杀鸡取卵。

这些现象都是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必须切实解决克服好。

领导干部说话不是一个小问题,反映的是他的品质、作风和态度。

如果只会说官话、大话、假话、套话、空话,群众不爱听、不想听、不愿意听,也听不懂。

要提倡领导干部襟怀坦荡,有一说一,说真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实话;抓住本质,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讲短话。

如果领导干部不重实情,搞假把戏给上边看,下边就会克隆作秀给你看;你无求真务实之心,下边也就有哗众取宠之意。

有为。

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民办事为民谋福。

正如诗中写道:“天冷的时候,我们是一盆火;天热的时候,我们是一把扇;天黑的时候,我们是一盏灯;天雨的时候,我们是一把伞;口渴的时候,我们是一杯水;肚饿的时候,我们是一碗饭。

”能否有所作为,是领导干部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头和激情,言必行、行必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清廉。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真正做到干干净净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当前的腐败现象呈现出综合性、群体性、手段先进性的特点,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作风问题往往和思想问题、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个腐败分子往往会牵扯到包括同事、家人、亲戚、朋友在内的一群人。

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算好这样几笔账:算好政治账,志高方能致远;算好经济账,勤耕耘方能互助;算好名誉账,清廉方能扬名;算好家庭
4
账,守身方能家圆;算好亲情账,品高方能会友;算好自由账,自律方能无惧;算好健康账,心良方能体壮。

加强社会公德修养,做社会楷模
列宁指出,社会公德是“起码的公共生活的准则”。

领导干部既是社会的普通公民,又处于社会生活组织者、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必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社会公德。

诚信为本。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是社会文明、政治清明的重要前提。

各级领导干部诚信程度如何,对党和政府信用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必须以诚信为本。

没有诚信,德治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诚信,法治就变得无所适从。

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否公平、公正、公道,不仅是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

当前,领导干部队伍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

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诚信观念教育,建立干部讲诚信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干部失信的惩罚力度,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党忠诚,对民守信,以踏踏实实的作风、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宽厚为要。

宽厚的心态不但能缩短人与人的距离,还能在人与人之间营造出温暖。

一个人有了宽厚的心态,就会谦虚为人、谨慎处事,就会赢得尊重、获得成功。

学生问苏格拉底天有多高?苏格拉底说三尺高。

学生又问,人有五尺高,岂不把天戳好多窟窿?苏格拉底说,人来到天地之间,就必须学会低头。

可见宽厚对于人生何其重要。

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桐城的祖居与吴姓人家为邻。

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便写诗作复:“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5
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让地三尺;吴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

“六尺巷”由此而来。

这段美好的故事永远在后世传颂,它让
后人懂得了宽厚和谦让是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同样,领导干部在领导班子中,只有宽厚待人,才能相互补台、相互补充,才能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否则合不到一起、拢不到一块,所以常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下台。

奉献为重。

“洁己奉公,官守之常节”。

奉献精神历来被视为居官从政应具备的美德。

领导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除了为人民谋利益、做奉献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觉悟高低、党性强弱、与群众感情深厚与否的重要尺度。

实践已充分证明,无私奉献精神,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领导干部之所以得到广大群众的敬重和爱戴,就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模范。

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树立起奉献意识,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周围的群众,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自然为尊。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曾经力图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改造并主宰自然。

在西方所强调的“人类中心说”中,人成了大自然的“主人”,自然物则成了“被役使者”。

我国过去的传统发展观也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在人类的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物质享受日益舒适的同时,人类却不知不觉地面临着因自己过度地掠夺自然而酿成的严重威胁。

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重要启示。

坚持自然为尊,就是要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6
领导干部是各项生产和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身体力行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倡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家庭美德修养,做家庭表率
家庭美德是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领导干部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在弘扬家庭美德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

营造好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家庭成员的避风港和加油站。

有人说,人的一生追求的是“三感”:生活上的归属感、事业上的成就感、社会上的荣誉感。

归属感首先就是对家庭的归属。

幸福的家庭是领导干部的成功之源。

成功领导的背后必有“贤内助”和“廉内助”。

儒家有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

要从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入手,形成好的家风,努力把家营造成一个和睦共处、积极进步、健康快乐、相互监督的温暖港湾和精神归宿。

教育好后代。

领导干部在家庭中承担家长的责任,要坚持严慈相济,正确教育,努力把后代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有创造能力、对社会有益的人。

大凡家长都想多赚钱,让小孩过得幸福。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往往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

这方面的教训太多。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苦口婆心告诫子女莫敛财、莫臵田,并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

林则徐写过这么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香港富豪李嘉诚由于早年失学,所以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次子李泽楷在不满14岁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读大学。

美国学生不论出身豪门或平民,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耳濡目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 7 独立生存。

李嘉诚去看儿子,发现他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

李嘉诚回来后对夫人高兴地说:“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这些故事应该成为领导干部教育后代的有益借鉴。

孝敬好老人。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对父母、对老人的拳拳情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国有句古话,“求忠臣于孝子门”。

即只有在孝敬父母的儿女们中间,才能找到忠于国家的人。

因为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

可见,善待老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保证事业兴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4期
第四篇:经济学视角——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以一个晋商所建立的庞大金融帝国的兴衰为缩影,折射出富贾晋商的没落和动荡社会软弱政府的气候中一个民族的衰败。

电影中,金钱磨不灭的仁肠义胆、强权压不垮的真爱挚情可谓是荡气回肠。

除此之外,电影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也着实值得我细细品味琢磨。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电影开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场景:康家票号围墙里头,工人们正忙忙碌碌地归拢成箱成箱的银子,而围墙外头却是另一个世界,“穷、脏,生存的困难抢去了人们的尊严”。

同一个经济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资源占有量。

何谓经济,经济的本质就在于对稀缺资源的配置,而如何优化配置则是研究经济的重大课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所谓“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预经济,“看不见的手”则是由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进行资源配置。

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权利掌握在统治者和贵族等上层阶级手中,也就必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剥削与被剥削相应产生,康家围墙里外天上地下的不同场景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必然。

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最优资源配置。

现在来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经济改革中,以改革开放为例,不论城乡改革,尽管不免地总是导致一些阶级受益而另一些阶级利益受损,但是以市场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资源配置方式却在努力朝着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方向努力着,这比封建社会是绝对的进步,比起电影中的普通平民,我也觉得更加幸福。

【银行】:新兴银行的夕阳古老票号的黄昏
从康家天成元票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之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一成”时的盛极一时,到1905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成立对其汇业的严重冲击,再到国民革命爆发国事大变票号业务的全面崩溃,一方面标志着我国旧式票号的没落,另一方面业标志着现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