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达标检测(Word版含解
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停在图甲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
为了消除杠杆______对实验的影响,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然后在支点两侧挂钩码,移动钩码位置,让杠杆再一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______;
(2)探究过程中,在杠杆左端某固定位置挂一个重力G=2.5N的物体,在杠杆右端不同位置处施加不同的竖直向下的力F,保证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多次测量的力和力臂,画出F
和1
L
的图象如图乙(注意看清两个坐标的含义),由图可求出物体对杠杆拉力的力臂
______m。
【答案】平衡自身重力右让力臂在杠杆上,便于直接从杠杆上测量力臂 0.2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甲中,杠杆处于静止状态,即是平衡状态。
[2][3]为了消除杠杆自身重力的影响,应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而图甲中,杠杆左端下沉,所以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4]杠杆挂上钩码后,移动钩码的位置让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让力臂在杠杆上,便于直接从杠杆上测量力臂。
(2)[5]由图乙知,当杠杆右端受到的拉力F=3N时,其力臂
L=1 m 6
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GL1=FL,2.5N⋅L1=3N×1 6 m
所以物体对杠杆拉力的力臂
L1=0.2m
2.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物体的重力G /N 物体被提升高度h /m 拉力F /N 绳端移动的距离s /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0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74.1%
4
2
0.1
1.5
0.2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这次数据是用图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用甲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时,绳重和摩擦导致的额外功与总功的比为定值k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求出k=_________。
【答案】66.7 乙 变大 16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表格中第四次的有用功
W 有=Gh =2N×0.1m=0.2J
总功
W 总=Fs =1.5N×0.2m=0.3J
那么机械效率
0.2J
66.7%0.3J
W W η=
==有总 [2]由于s =2h ,所以所用滑轮组的承重绳子数为2根,则用的是图乙。
(2)[2]由表格数据可知,从1至3次实验,在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来越大。
(3)[3]假设绳重和摩擦导致的额外功为W 其它,根据题意有
=k W
W 其它
总
第一次实验时,滑轮组做的总功及有用功分别为
W 总1=F 1s 1=1.0N×0.3m=0.3J ,W 有1=G 1h 1=2N×0.1m=0.2J
即
W 其它1=0.3J ⋅k
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做的总功和有用功分别为
W 总2=F 2s 2=1.4N×3m=0.42J ,W 有2=G 2h 2=3N×0.1m=0.3J
第一、二次实验,滑轮组所做的总功和有用功分别增加了
W 总2- W 总1=0.42J-0.3J=0.12J ,W 有2- W 有1=0.3J-0.2J=0.1J
而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 总= W 有+ W 动+ W 其它
可是,滑轮组每次做功,动滑轮所做的功不变,即两次做功,绳重和摩擦导致的额外功增加了0.02J ,那么
220.02J 0.3J k 0.02J
===k 0.42J 0.42J
W W W +⋅+其它其它1总 所以
1
k 6
=
3.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 实验前,杠杆右端偏高,应将两端的螺母向________调节,使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
(2) 杠杆平衡后,在左侧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1N ,在右端竖直向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如图所示。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_____________N (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
(3) 当弹簧测力计处于图中的虚线位置时,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等于F ,应将钩码向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
(4) 小华想到若铁架台不是在水平桌面上,而是在略微倾斜的桌面上是否影响实验呢?经小组分析不在水平桌面上_______ (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过程。
【答案】右 水平 3 右 不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实验前杠杆右端偏高,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才能读出力臂。
(2)[3]设杠杆每一小格的长度为l,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2N⋅3l=F⋅2l
所以此时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N
(3)[4]若使弹簧测力计处于图中虚线处,则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力的力臂变小,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钩码的重力不变,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若想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须向右适当移动钩码。
(4)[5]铁架台放在略微倾斜的桌面上,不会影响实验过程。
即使铁架台不是水平放置,但依然可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可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
(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
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______。
如图乙所示,A、B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______(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保持平衡”);
(3)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点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向下拉杠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在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水平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右端下沉增大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如图甲所示,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应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2)[3]如图乙所示,假设一个钩码重力为G,横杆上一小格为L,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
得到
左边= F2L2=3G×2L=6GL
右边= F1L1=2G×3L=6GL
左边等于右边,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左边依然等于右边,小明据此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4]如图乙所示,A、B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
428
G L GL
'=⨯=
左边
339
G L GL
'=⨯=
右边
各自增加一个钩码后,右边大于左边,所以杠杆右端下沉。
(3)[5][6]如图丙所示,A点钩码数量不变,钩码对杠杆施加的拉力方向不变,现在将B点的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则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减小,为使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增大,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增大。
5.如图是某学习小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装置及实验数据记录表:
斜面的倾
斜程度
物块重
/N
G
斜面
高
/h m
沿斜面拉
力/N
F
斜面长
/m
s
机械效
率η
较缓100.1 5.0120%
较陡100.3 6.7145%
最陡100.58.01
(1)沿斜面拉动木块时,为使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应尽量使木块做__运动。
(2)比较表中“物块重”和“__”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3)第三次实验时即“最陡”时,此次实验把物块拉上去的机械效率是__。
(4)分析第1次实验的数据即“较缓”时可知,斜面对物体摩擦力为__N。
【答案】匀速直线沿斜面拉力625%
. 4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沿斜面拉动木块时,为使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应尽量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2]比较表中“物块重”和“沿斜面拉力”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
(3)[3]第三次实验时即“最陡”时,此次实验把物块拉上去的机械效率是
10N 0.5m =
=
==62.5%8.0N 1m
W Gh W Fs η⨯⨯有总
(4)[4]由表中第1组实验数据可知
==5.0N 1m=5J W Fs ⨯总 ==10N 0.1m=1J W Gh ⨯
有用
额外功
=-=5J-1J=4J W W W 额总有用
由W fs =额,得摩擦力大小
4J
=
=
=4N 1m
W f s
额
6.小彬和小萌同学在学完浮力和杠杆的知识后,初步设计了两种方案,去分别测量待测液体(食用油、酱油)的密度: 小彬的方案
小萌的方案
实验过程: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为G , 然后把铁块先后浸没在水、食用油中静止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 1、F 2;
实验过程:如图A O B 为轻质杠杆(质量不计),小桶悬挂于A 处位置不变,支点O 位置不变。
首先在小桶中倒人一定体积的水,调节石块的位置于B , 处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然后将水全部倒出将小桶擦干后再将等体积的酱油倒入小桶中,调节石块的位置于B 处,杠杆再次在水平方向平衡,若OB 1、OB 2的长度分别为L 1、L 2(B 1、B 2图中未画出)
(1)若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则在小彬的方案中F 1______F 2(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
(2)小萌通过对比数据发现L 1小于L 2,可初步推断出酱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 (3)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结合两种方案中现有的测量数据,能得出待测液体密度的是__________的方案(选填“小彬”或“小萌”),其密度表达式为ρ=________。
【答案】小于 大 小彬
21()
()
G F G F ρ--水 【解析】
【详解】
(1)[1]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大,产生的浮力大,故完全浸没时在水中的浮力大于在食用油中的浮力;测力计的示数为铁块重力与浮力之差,故在水中的示数F 1小于在食用油中的示数F 2。
(2)[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OA 1G G L G L +=石桶
水
()OA 2G
G L G L +=石桶
酱
又L 1小于L 2,故可得
()()OA OA G
G L G G L +>+桶
桶水酱
即
G G >水酱
V g V g ρρ>水水酱酱
又水的体积和酱油的体积相同,故
ρρ>水酱
(3)[3][4]由(2)可知小萌的方案可以比较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却不能求得具体值,小彬的方案可以求得待测液体密度大小;在小彬的方案中,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为
1-F G F =浮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1
-==F G F V V g g
ρρ=
浮铁排水水 铁块浸没在待测液体受到的浮力为
2-F G F '=浮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21
1
--=
==--F G F G F G F V g G F g g
ρρρ'浮水排水
7.在认识到杠杆转动跟力、力臂有关后,某实验小组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实验过程:
(1)首先,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位置平衡,以方便直接读出力臂;
(2)接下来,他们使杠杆在如图位置静止,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每个钩码的重力为1N ,杠杆质量、刻度分布均匀);小玲认为杠杆的平衡条件应为12F F =,
12
L L
=;而小军则认为实验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你认为小玲总结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________(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
实验序号1/N
F
1
/cm
L
2
/N
F
2
/cm
L
12323
23333
34343
(3)如果小军在杠杆的左端A点处再加挂2个钩码(即左端共4个钩码),接下来,他应该将右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________格,杠杆才会在原位置再次平衡。
【答案】水平错误的 3
【解析】
【详解】
(1)[1]将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以方便直接读出力臂。
(2)[2]小玲总结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错误的,因为只改变力的大小,没有改变位置,没有得出普遍规律。
(3)[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
F L F L
=,可得到
11
2
2
43
6
2
F L mg L
L L
F mg
⋅
===
即他应该将右端的两个钩码向右移动3格,杠杆才会在原位置再次平衡。
8.小明同学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
(1)根据表格中数据,第四次(最陡)实验的有用功是_____J,总功是_____J。
机械效率是_____;
(2)分析数据可知斜面越陡,机械效率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知道,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_____(填“有关”或“无关”);
(4)第一次实验中,若拉力作用时间是5s,则拉力的功率是_____W。
【答案】1.5 2.4 62.5% 越高有关 0.3
【解析】
【分析】
(1)物体重力和高度的乘积计算有用功,拉力和绳子拉长的长度的乘积计算总功,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计算机械效率;
(2)根据实验数据判断机械效率的大小;
(3)当斜面上的重力改变时,机械效率改变,说明斜面的机械效率和物体重力有关;
(4)利用功和时间的比值计算功率。
【详解】
(1)[1]根据物体重力和高度计算有用功为:
W有=Gh=5N×0.3m=1.5J;
[2]拉力和绳子拉长的长度计算总功为:
W总=Fs=2.4N×1m=2.4J;
[3]机械效率为:
4
1.5J
100%=100%62.5%
2.4J
W
W
η=⨯⨯=
有
总
;
(2)[4]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大;
(3)[5]当物体重力增大时,斜面的机械效率变大,说明机械效率和物体重力有关;
(4)[6]利用功和时间计算功率为:
1 1
1.5J
==0.3W 5s
W
P
t
=总。
二、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9.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为了完成实验,应使小车在水平面刚开始运动时具有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速度,而让小车在不同的物体表面运动,目的是使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实验中小明记录了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时间,发现实验①中小车运动运动时间最短,实验③中小车运动运动时间最长,可以得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选
填“慢”或“快”)。
由此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______运动状态; (3)完成上面的实验后,小明想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实验过程如图乙:
在④、⑤两次实验中,小车的动能是由______能转化而来的;通过④、⑤两次实验可以得出:当______一定时,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如果在实验④的木板上铺上毛巾,实验⑤的木板上铺上棉布,那么通过该实验______(选填“仍能” 或“不能”)得到正确结论。
【答案】相同 不同 慢 匀速直线 重力势能 质量 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了能够完成实验,应该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刚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同,应该让小车在不同的物体表面运动。
(2)[3][4]实验①中小车受到的阻力最大,运动运动时间最短,实验③中小车受到的阻力最小,运动运动时间最长,可以得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由此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有的速度沿直线一直运动下去,即匀速运动状态。
(3)[5]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实验中,是将小车的重力势能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
[6]由图可知,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运动到水平面具备的速度不同,则获得的动能不同,由④、⑤两次实验可以得出:当质量一定时,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7]实验④物体具备的初始动能比实验⑤的大,初始速度要大,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反应的,所以要求木块所受摩擦力相同,即应该选择相同材料的接触面,而毛巾对物体的阻碍作用比棉布大,所以不能通过该实验得到正确结论。
10.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将小球A 、B 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 发生碰撞,木块就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
图中的摆长L 都相同,12θθ<,球A 、B 的质量分别为A m 、B m (A B m m <)。
(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 、B ,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说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_____无关。
(2)分析比较_______两次实验,可探究出的结论是: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
大
(3)图乙中小球B 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小于图丙中小球B 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如图乙、丙所示,图丙中木块C 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的影响较大呢?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借助速度传感器和其他仪器得出了两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钢球撞击速度v =8cm/s
表二(钢球质量m =100g )
分析表一、二两组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答案】质量 甲、乙 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速度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甲、乙两图中,A 、B 小球的质量不同,由题意知,摆角相同,小球相对静止,小球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说明小球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2)[2]如图甲、乙所示,A B m m <,摆角相同,两球的速度相同,B 球能将木块C 撞得更远,说明B 球的动能更大,因此可得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3]乙、丙两图,小球的质量相同,12θθ<,所以乙图中小球B 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小于图丙中小球B 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图丙中木块C 滑行得更远些,因此可得: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4)[4]对比分析表一、表二中三次实验数据发现,物体获得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但是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11.如图所示是研究做功与能量转化关系的装置。
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可伸
长,AQ为水平面,AP段光滑,PQ段粗糙。
实验开始时,质量为M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
将质量为m的木块从P向右拉至A,PA长为L,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B 点,PB长为x,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A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观察实验,小明提出猜想:木块动能的变化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重物M=0.1kg,木块m=0.9kg,改变木块从P点右移的距离L,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123456
PA的长L/m0.10.150.20.350.430.5
木块在P点的速度平方
()2
21
/-
⋅
v m s
0.20.30.40.70.9 1.0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L与v2的图像。
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1
2
mv2,分析木
块动能的变化及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大小,可知猜想是_________(正确/错误)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L=0.8m时,木块在P点获得的动能是_________J。
【答案】mgL 正确 木块动能的变化随重物重力做功的增加而增大 0.72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题知,细绳不可伸长,实验开始时,质量为M 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
将质量为m 的木块从P 向右拉至A ,PA 长为L ,所以重物被提起高度h= L ,所以木块在AB 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的功为
W= Gh= mgh= mgL
(3)[2][3]因为重物和木块质量一定,由表中数据和W= MgL 知,L 越大,重力对重物做越
多,v 2越大,由动能的表达式
2
12
mv 知木块动能越大,由此可知猜想是正确的,得到的结论是:木块动能的变化随重物重力做功的增加而增大。
[4]由v 2与L 知,两者成正比,即有
v 2 =L
且当L= 0.1m 时
v 2 = 0.2m 2/s 2
即
220.2m /s 0.1m k =⨯
解得
k=2m /s 2
所以
222m /s v L =⨯
所以当L=0.8m 时
22222m /s 0.8m 1.6m /s v =⨯=
则木块在P 点获得的动能
222k 11
0.9kg 1.6m /s 0.72J 22
E mv =
=⨯⨯=
12.小明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时,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得它们升高的温度如表,并在图乙中作出沙子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温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_℃。
(2)实验中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相同时间内水和沙子__________相同.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表示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线。
(4)沙子在1.0~1.5min内升高的温度有明显异常,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5)小明再用50g水和100g水做实验,以吸收的热量Q为纵坐标,升高的温度△t为横坐标,分别画出50g水和100g水的Q-△t图象.它们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即Q=k△t.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条直线的k值与对应水的__________之比相等。
【答案】(1)18 (2)吸收的热量(3)答案如图所示(4)没有及时用玻璃棒搅拌,使沙子受热均匀(5)质量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吸热升温快慢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吸热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在实验中要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就需要选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采用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使水和沙子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热量相等。
在实验器材中还需要搅拌棒,沙子是固体,加热时上下沙子受热不均匀,需要不断搅拌;水是液体,加热时通过对流使其受热均匀的。
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利用Q=cm△t计算,水的比热是相同的,Q与△t是正比关系,所以画出来的是过原点的直线,利用Q=k△t表示它们的关系时,k=cm,c是比热容,是一个定值,实验中改变水的质量m,就是改变了k的值。
考点: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热升温快慢
13.探究物体的动能:
(1)如图甲所示,小明先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他控制小车的____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同一/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____.通过比较____,可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
(2)小明在操作中发现,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若采用此方法来推同一辆小车,____(能/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理由是:____.
(3)小华去掉木块,做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两次实验中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____(第①次大/第②次大/一样大).
【答案】质量不同改变小车碰撞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推动木块的距离不能用手推小车的速度难以控制相等第2次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质量不变,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因此实验中他控制小车的质量保持不变,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目的是改变小车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通过比较小车推动木块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小车具有的动能;(2)不用斜面而直接通过人手推小车,也可以使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但不能保证用手推小车的速度与小车从斜面落下的速度相同,不能控制好变量.所以采用此方法不能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第二次小车上放了砝码,相同高度质量更大,重力势能更大,小车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更多.
14.铁板文蛤是南通的特色佳肴,由文蛤、佐料放在经加热发烫的铁板上制作而成,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餐馆会尽量选择热容量大的炊具.热容量的定义是:物体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查阅资料知道:物体的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由此同学们对相同体积物体的热容量作如下猜想:
猜想1:物体的质量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猜想2: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则物体的热容量越大.
同学们先用图甲所示装置,将体积相同的四个不同金属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将水加热至沸腾,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示数如图乙;将四个金属块同时从水中取出,快速放入四个相同的保温杯中,杯中盛有质量和初温(约20℃)均相同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出保温杯内水的末温,收集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线夹_______(选填“A”或“B”);图乙温度计示数为
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若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则吸收热量最多的是放入了金属________的杯中的水;热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金属块.
(3)分析数据可判断:猜想1、猜想2都是_______的.请选择猜想1或猜想2,说出你对该猜想作出上述判断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热容量这个物理量,给比热容下定义:________________.
【答案】B 99 铁铁错误猜想1:铁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的质量不是很大,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物体的热容量与质量之比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用酒精灯加热时,由于酒精灯的高度是固定的,所以安装装置时应先固定线夹B;
第二空.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是99℃;
第三空.从表中数据可知,放入铁块的烧杯中水的末温最高,为48.1℃,
第四空.由于放入铁块的水的末温最高,说明铁块放出的热量最多,即热容量最大的是铁块;
第五空.分析数据可知,质量最大的铅块其热容量不是最大,比热容最大的铝块其热容量不是最大,故猜想1、猜想2都是错误的;
第六空.猜想1:由数据可知,铁块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块的质量不是最大的,故猜想1错误;猜想2:由数据可知,铁块的热容量最大,但是铁的比热容不是最大的,故猜想2错误;
第七空.物体的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之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