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化学测试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第四高级中学高一化学测试
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定有氧气参加
B. 还原剂本身被还原
C. 氧化反应先于还原反应发生
D. 一定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参考答案:
D
A、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A错误;
B、还原剂本身被氧化,B错误;
C、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C错误;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D正确,答案选D。
2.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某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
C.某溶液有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
参考答案:
C
【考点】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分析】A.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银、碳酸银等;
B.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
C.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
D.无色气体可能为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解答】解:A.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银、碳酸银等,应先加硝酸酸化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故A错误;
B.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应先加盐酸酸化排除干扰离子,再加氯化钡检验硫酸根离子,
故B错误;
C.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则生产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故C正确;
D.无色气体可能为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则原溶液中可能有CO3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和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离子检验中排除干扰离子,侧重离子检验中试剂选择及排除干扰离子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 在两个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C(s)+H 2O(g)CO(g)+ H2(g) 乙:CO(g)+H2O(g)CO2(g)+ H2(g)
其中能表明甲、乙容器中反应都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恒温时,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B. 断裂氢氧键速率是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
C. 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D. 单位时间内,消耗水蒸气质量与生产氢气质量比为9:1
参考答案:
B
【详解】A.恒温时,气体压强不再改变,乙反应的两边气体的体积相同且都是气体,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变无法判断乙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断裂氢氧键速率是断裂氢氢键速率的2倍,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混合气体密度不变,由于乙反应的两边气体的体积相同且都是气体,容器的容积不变,所以密度始终不变,无法判断乙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单位时间内,消耗水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比为9:1,水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表示的都是正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4. 120℃时,11.6 gCO2和H2O的混合气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则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5.8B.11.6 C.23.2 D.46.4
参考答案:
C
略
5. 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参考答案:
D
6. 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OH-+H+= H2O
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 Cu2+ + 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参考答案:
D
略
7. 储存某物质的试剂瓶上有标志:该标志的含义是
A、自燃物品
B、腐蚀性
C、爆炸性
D、氧化剂
参考答案:
B
8. 下列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是物质所含微粒的数目
B.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C. 物质的量就是1mol物质的质量
D.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参考答案:
D
物质的量是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是一种基本物理量,是7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mol。
物质的量,不是物质的质量,不是物质的数量,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
故选D。
9. 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
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A.Z2Y B.X2Y2 C.Z2Y2 D.ZYX
参考答案:
B
略
10.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CO2的电子式: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C.NH4Cl的电子式:D.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
D
略
11. 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A.铜与稀硝酸反应制一氧化氮
B.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固体反应制氨气
C.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D.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硫
参考答案:
D
略
12. “5.12汶川大地震”后,消毒尤为重要,其中常用的消毒剂为“84”消毒液,市场上销售的“84”消毒液,其商品标识上有如下叙述:①本品为无色溶液,呈碱性②使用时加水稀释③可对餐具、衣物进行消毒,可漂白浅色衣服
则其有效成份可能是
A、Cl2
B、SO2
C、
NaClO D、KMnO4
C
1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奥运会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B.NaC1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用稀硫酸洗涤铂丝
D.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颜色
参考答案:
B
考点:焰色反应.
分析:A.只有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B.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只要含有的金属元素相同,灼烧时火焰颜色就相同;
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用稀盐酸洗涤铂丝;
D.有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没有颜色.
解答:解:A.只有钾的焰色反应的观察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避免钠的焰色对钾的焰色的干扰,故A错误;
B.因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只要含有的金属元素相同,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灼烧时火焰颜色都相同,NaC1与Na2CO3灼烧时,火焰颜色为钠的颜色,都为黄色,故B正确;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用稀盐酸洗涤铂丝,稀盐酸加热易挥发,稀硫酸不能挥发,故C 错误;
D.并不是所有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都有颜色,如铁灼烧时火焰没有颜色,故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焰色反应,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征的颜色的反应,平时须熟记常见的元素的焰色.
14. 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Z
A、Zn
B、Cu
C、Fe
D、Mg
参考答案:
D
略
15. 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产生白雾,下列叙述不属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盐酸具有挥发性 D.气体的溶解度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参考答案:
A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
(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实验前U形管里液面左右相平),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说明该反应属于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3)为探究固体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反应在甲中进行)。
①若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则说明M溶于水____(填“一定是放热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或“可能是放热反应”);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M可能是____。
参考答案:
(1)Ⅲ(2)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3)①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②可能是放热反应③硝酸铵(或其他合理答案)
【分析】
(1)装置Ⅰ通过观察右边装置中液面变化、装置Ⅱ通过观察烧杯中是否有气泡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而装置Ⅲ是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放出的热使锥形瓶中温度升高,气体热胀冷缩,据此判断U型管中液面的变化;
(3)钠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导致大试管中气体受热压强增大,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体积减小,压强减小,导管中会形成水柱;M溶于水放出热量,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则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根据熟悉的知识写出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试剂。
【详解】(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Ⅲ。
(2)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故答案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
(3)①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的热量使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结束,冷却后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右边烧杯中的导管会形成一端液柱,故答案为: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如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但是不属于放热反应,故答案为:可能是放热反应。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后导致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证明M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物质有:硝酸铵等,故答案为:硝酸铵。
【点睛】一般金属和水或酸的置换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
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铁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或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答题时还需要明确物理变化中的放热或吸热不能归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另外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过程,氢氧化钠溶于水,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2分)以下表格中的实验是以CuSO4为例,分析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
参考答案:
无明显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蓝色沉淀。
无;Ba2++SO42—===BaSO4↓;Cu2++2OH—===Cu(OH)2↓。
略
18. 在下列各组物质中:
(1)互为同位素的是(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
是(3)属于同系物的是
(4)互为同分异构的是(5)属于同一种物质的
是 (均填选项号)。
参考答案:
略
19. (5分)在短周期元素中:按要求填写
(1)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两性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3)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酸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5)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Na Al(OH)3 Na HClO4氟化氢(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