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学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地位,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黄老思想的特点、影响、衰落的
原因。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掌握新儒学的内容和独尊儒术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课前热身
提问上节课问题:古代的治国思想?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

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黄老之学
(1)名称由来:
(2)内容:
(3)特点:
(4)政治地位衰落的原因及标志:
2.董仲舒新儒学
(1)形成(思想来源):
(2)内容:
(3)特点:
(4)影响:
课堂训练
1.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回答: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
2.材料一:都鄙廪庾(lǐn 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aò),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纵)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
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
也。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
舒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达标检测
1、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2.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

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

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

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5.(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6.(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
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7.(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8.(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9.(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10、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11.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生存智慧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

其中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是
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12、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
13、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顾炎武
分层作业
1.识记本课基础知识;
2.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与传统儒学有何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