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A.污秽.(huì)冗.杂(rǒng)浑身解.数(xiè)咬文嚼.字(jué)
B.畸.形(jī)拂.晓(fó)骇.人听闻(hài)引吭.高歌(háng)
C.湖泊.(bó)瓦砾.(lì)屏.气凝神(bǐng)苦心孤诣.(yì)
D.阔绰.(chuò)挫.折(cuò)锋芒毕露.(lù)万恶不赦.(sh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咬文嚼.字(jiáo)。

B.拂.晓(fú)。

C. 湖泊.(pō)。

D. 正确。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能力有___________,水平有___________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下,输赢都是正常的。

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即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_______,_________”诚哉斯言。

A.大小高低怕不丢人输才丢人
B.高低大小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C.高低大小怕不丢人输才丢人
D.大小高低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词义和语境分析D项最恰当。

“水平”只能和“高低”搭配,不能用“大小”修饰;从前文的“屡败屡战,自强不息” 意思来看,语段强调的是“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故填“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要求填空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杂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

《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化作春泥更护花(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槽、焉、瀚、阑、凝”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

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

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

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
......,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

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

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

“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橘子圆溜溜、黄澄澄的,酸甜可口。

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

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

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

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的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

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在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

“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

”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

”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成熟后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2.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答案】1. B
2.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①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②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项有误,“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中虽然有表示比喻的词语“仿佛”,但没有喻体。

这里的仿佛是隐约的意思,是作者的想象,是描写句,而不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
......,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加点的这两个词语是叠词,从音韵上来看,这两个词语亲切灵动,富有美感。

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花蕊多而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橘子花的喜爱之情。

3.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文章第⑧段的中“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一句,是说橘子花开了,但不是开在树上,而是开放作者的心里,显然要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从文章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可知,这里说的开在心上,是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教育,父亲的话时刻影响着我,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①地处祖国西部荒漠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的圣地。

50多年来,中国核导弹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

这里的东风烈士陵园里躺着无数的英灵,他们为祖国
和人民建立了赫赫功勋,但其中绝大多数英烈都是默默无闻。

②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看似相悖的逻辑,辉映着崇高的抱负追求与价值目标。

建千秋之功、立万世之业,而无个人功名之求。

这,就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的生动诠释。

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谋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

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他们坚毅地选择了后者。

③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干事创业,谁不希冀鲜花与掌声?攀登高峰,谁会放弃一步之遥的唾手之功?然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国强民安,义无反顾地抛弃个人功名。

当年,留美博
士邓稼先归国后,中央安排他做“国家大炮仗”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听从组织安排!”沉潜
..在荒漠中默默奋斗了数十年,连妻子也不知其去向。

这种默默埋名,为的是国家重器的一举成名;这种默默无闻,彰显的是献身国家利益的民族精魂。

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正是托举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④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

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叶嘉莹说:“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计利小我者,只会“汲汲于富贵”;计利天下者,才能“眼放长空得大观”。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不留恋剑桥大学顶级教授头衔、花园洋房、私有诊所等显赫名利,“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让他毅然回归报效祖国。

有了赫然成果,领导催他申报院士材料,他一拖再拖;面对国家急需,他却只争朝夕,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要20多年才能研发出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

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名利观,正是无数报国者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⑤赫赫有功是因“春蚕到死”的奉献。

举凡世界级、国家级的科学大工程、百年大功业,皆需一代代人的接力拼搏,更需个人毕生心血的竭力付出。

许多报效国家的英才,宁愿一生无名,也要“燃尽生命”。

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遗书被称为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

然而,这颗世界级的璀璨艺术明珠,凝聚了多少代开拓者、科研者、守护者的毕生心血。

他们默默无闻,但永不言悔。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人们在感受莫高窟艺术珍宝的幽远深处,看到的是无比辽阔的精神星空。

⑥让我们深切缅怀英烈,悼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默默无闻的奋斗者、奉献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赫赫功勋的建立,需要埋头奉献,或许一时默默无闻,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下面的这个事实论据放在哪一段合适?为什么?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时,他坚定而深沉地誓言:“我愿以身许国!”他化名“王京”,神秘地“失踪”了17年。

4.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分析第③段加点词语“沉潜”的表达效果。

【答案】1.赫赫功勋的建立,需要埋头奉献,或许一时默默无闻,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2.引出论题:“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放在第3段合适.王金昌隐姓埋名干事业的事例正好论证了第三段的分论点: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4.引用论证作用:引用叶嘉莹的话有力论证了第4段的分论点: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

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权威性
5.“沉潜”一词表现了邓稼先“隐姓埋名”,默默奋斗,献身国家利益的精神。

有力地论证了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解析】
1.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此文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的“赫功勋的建立,需要埋头奉献,或许一时默默无闻,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2.议论文中的第一段的作用:引出××的论点或论题;作为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分总结构中的总。

此文第一段:开篇点题。

开篇介绍了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功勋的英烈都是默默无闻,引出文章主旨。

3.考查论据的使用。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两者在逻辑上始终保持着一致。

王金昌隐姓埋名干事业的事例正好论证了第三段的分论点: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所以放在第3段合适。

4.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引用叶嘉莹的话,属于引用论证,有力论证了第4段的分论点: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

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权威性。

5.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沉潜”一词表现了邓稼先“隐姓埋名”,默默奋斗,献身国家利益的精神。

有力地论证了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6.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男孩宋长征
(1)我生活的地方是老河滩,这是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

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

(2)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若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

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

(3)我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

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
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滑落在池塘里。

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着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

(4)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

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

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5)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

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

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

(6)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

——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7)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

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上岸。

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

……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
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

他的孤独无人能解
........。

(8)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

(9)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

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

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

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

(10)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
.........,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

.........。

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
(11)里尔克①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

那么我的家园呢?我在寻找。

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

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

(12)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

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

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沭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

(13)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

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璧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
草木间。

(14)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

(15)我在物里生长,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

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16)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五依偎。

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

(17)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

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

(18)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

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

(19)我在走过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5期,有删改)
(注释)①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

1.下列对本文情感脉络的梳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A.老河滩是我生长的地方,少年的“我”常常专注于自己的孤独,虽然那时“我”并不懂。

B.十七岁的“我”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外独自闯荡,经历了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时,“我”的孤独无人能解。

C.“我”花去了青春,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

“我”在鸡鸣声中读懂了孤独的含义。

D.后来,“我”折返故乡,记下故乡的风物,终于把自己孤独的身影隐入乡土的纹理。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画面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分别简要赏析。

[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

3.第(1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第(7)(10)段中加点处为什么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述?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叙述视角的巧妙之处。

(帮帮你)叙述视角是由文本中的人称来体现的。

散文一般都是用第一人称完成一个文本的叙述过程,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真切地呈现给读者。

但是,也可以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来获得新的叙述视角,丰富文本的内涵意蕴。

【答案】1.C
2.(1)【甲】处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作者描写蚂蚁其实是在写自己(或以拟人的手写自己/隐喻自己),表现自我的迷惘和无助。

(2)【乙】处作者细细碎碎地去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其实写出了“我”在物中醒来的状态(或这些故乡的风物让“我”醒来/“我”意识到了我在故乡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

3.这句话内容上以里尔克的“物”引发作者对家园的思考,“我”在故乡的“物”中苏醒、生长、老去,让“我”在故乡的风物中找到家园;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使行文从叙事过渡到议论(或:由回忆往事过渡到思考人生),引发下文围绕“物”而展开的思考。

4.示例:文中的“他”即是另一个“我”。

“我”曾迷失了生活的方向,离家漂泊,在陌生的世界里游荡,“我”的人生迷惘无措,“我”的孤独无人理解。

当“我”从另一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我开始寻找自己,寻找月光下的家园。

于是“我”折返故乡,故乡老旧的器物,故乡流逝的光阴,故乡亲切温暖的点点滴滴,让“我”醒来、生长、老去,“我”书写故乡的一切,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互依偎,终于理解了“孤独”,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使本文的意蕴变得更深刻,当我们迷失生活,当我们找不到自己,我们需要这样的自我对话,自我审视,才能在生命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追寻自我的精神栖息之处。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依据文章第6段“十七岁那年我辍学,……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第8段“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第9段“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可知,“经常爬到自家的屋顶上”是对过去的回忆,并不是生活安定下来后的行为。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A语句“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蚂蚁负重穿行时被风打乱计划的慌乱画面来喻写自己的生活,表过自己的迷惘和无助心理。

B语句“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壁上。

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运用场景描写(环境描写),描写街镇上嘈杂的生活场面,让“我”在物中醒来所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亲切,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