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一、兼爱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一、兼爱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美字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赏美文
景仰墨子
郭远庆
我不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哪个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与完美。
2 500年前,正当孔子热衷于复古、老子醉心于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科学、和平、平等、博爱。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
他不光思考,而且行动。
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
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
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
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了攻防演习,结果九攻九守,鲁班都不能取胜。
鲁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
”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着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
”楚王不明其意,便问其详。
墨子说:“他那一着就是杀了我,但是已经晚了。
我的三百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只好罢兵。
在诸子百家里,还有哪家哪派有墨子这样的大智大勇?
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群具有“我为人人”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集体。
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君守城,寡不敌众。
弟子徐弱谏说:“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
”孟胜说:“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朋友,不算朋友也算臣僚。
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会想到我们墨家呢?”徐弱信服,请求先死,为自家的弟兄们当开路先锋。
当时,墨家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又返回围城,与墨家兄弟一同拼杀。
最后,墨家186人全部战死殉城。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之严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
墨家人必须穿布衣、着
麻鞋、吃糙食,苦行僧般地终日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而奔波劳碌。
领袖腹黄享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本来已经赦免了他的死罪,腹黄享却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于是,他坚持把儿子判处死刑。
如果历代执法者都能如此,这个社会不是早就变得清平公正了吗?
我猜,一定是因为,权势者不光要“墨守”,更要攻伐;不喜欢“兼爱”别人,只愿意偏爱自己。
二十世纪初,只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还有胡适烛幽洞微,著《先秦名学史》,称《墨子》是当时“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方法的创始人”……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时至今日,著书也好,立论也好,闲聊也好,很少有人提起那位背时的先哲和英雄。
实在是不亦悲乎!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博爱的墨子
墨子在《兼爱中》篇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
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而不是局部的“偏爱”。
他认为实行兼爱就应该给人民以实际的利益,解决人民迫切的生活问题,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重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把实行仁义之道看作“天下之良宝”。
墨子身体力行“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把我爱,利吾亲”“为人之家,若为其家”“为彼犹为己”。
庄子也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
运用角度
【课外应用】
墨家学说,兼爱。
这话从两千年前说起,然后随着秦的“以法为师”以及汉的“独尊儒术”烟消云散。
法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人性,儒家学说兼顾了天下人的人性,而墨家,摈弃了人性。
墨家是败在不顾人间烟火上的。
兼爱,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是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从自然功
利的境界一下子步入天地宇宙间,可以俯瞰人类了。
于是向往着单纯美好的墨家人怀着崇高的心走进世俗。
当一个人的纯洁遇上了腐朽肮脏的时候,如果不能与之合流就终将郁郁寡欢,甚至遭遇群起而攻之。
墨家人坚持着那些高度清洁的原则,所以被各式各样心怀叵测的人怀疑、算计、利用和残害。
漠视人性与泯灭人性一样,换不来信仰。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碎乱行.(hán ɡ)少食恶.(è)衣 B.⎩⎪⎨⎪⎧牂.(zānɡ)羊之裘练帛之冠.
(ɡuàn ) C.⎩⎪⎨⎪⎧百人有.(yǒu )余贵必敖.(áo )贱 D.⎩⎪⎨⎪⎧好士细要.(yào )苟君说.
(yuè)之 解析:B 项,“冠”读ɡuān ;C 项,“有”读yòu ;“敖”通“傲”,读ào ;D 项,“要”通“腰”,读yāo 。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B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 .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解析:A 项,第一个“以”通“已”;B 项,“驯”通“训”;C 项,“辩”通“辨”。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非:反对
解析:C项,带:名词作动词,系好腰带。
答案: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仁人之所以
..起者,以不相爱..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②其所以
生也③视人之家若视其.家④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所以:①名词,“……的(原则)方法”;②名词,“……的原因”。
③代词,自己的;④代词,他的。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
今天下莫为义,
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惠王,楚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
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
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女所知也。
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
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彼苟然,然后可也。
”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徙①,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徙,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
”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②。
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
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
”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
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
子墨子曰:“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攈粟也。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
注:①倍徙:倍,指一倍;徙,指五倍。
②日者:古时占卜预测
吉凶的人。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坐而言.之言:讲,说
B.舍言革.思者革:改变,变更
C.则士之计不若商人之察.也察:考察
D.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围:束缚
解析:察:精明。
答案:C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B.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C.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D.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解析:根据关键词“子墨子”“即”“过”“子”的意思即可断句。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一切言语行动都要服从于义,天下事没有比义更重要的。
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的老友劝阻他到楚国推行自己的主张。
C.墨子被楚惠王以老为由拒绝接见,他的主张学说也被楚惠王视为“贱人之所为”。
D.墨子认为今之士人只知“坐而言义”,即使无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去行义。
解析:老友是阻止墨子“独自苦而为义”,没有阻止他到楚国去行义。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翻译出关键词语
“为”“如”“劝”“止”“以”“非”“尽”“是”的准确意思,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加上判断动词“是”。
答案:(1)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
(2)拿他的言论反对我的言论,这好比拿蛋来击石头,将天下所有的蛋都打破了,那石头还是原样,是不会被打坏的。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可贵的了。
假使现在对一个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而砍断你的手和脚,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为鞋帽不如手脚贵重啊。
然后
又对这人说:‘给你天下,而杀死你,你肯做这样的事吗?’这人一定不肯,什么原因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贵重啊。
人们为争一句话而相拼杀,这是由于道义比身体贵重啊。
所以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去探望一位老友,这个老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谁行义,而你却独自苦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吧。
”墨子说:“假使现在此地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儿子耕田,其余九个闲着,那么耕田的人不能不更加努力。
什么原因呢?因为吃的人多,而耕田的人少。
如今天下没有谁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去行义,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呢?”墨子南游到楚国,见到楚惠王,楚惠王以老为借口不用墨子,派穆贺去见墨子。
墨子游说穆贺,穆贺听了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话的确好,只是我们君王,是天下的大王,他也许认为‘这是贱人出的主意’,因此不采用吧?”墨子说:“只要可行就是好的。
譬如药一样,一棵草根,天子吃了它能把病治好,怎能因‘它是草根’而不吃呢?现在农夫交税给大人们,大人们拿来做酒食祭品,祭祀上帝鬼神,怎能说‘那是贱人生产出来的’就不享用呢?所以即使是低贱的人,上可比农夫,下可比药,难道连草根都不如吗?况且你也曾听说过商汤王的传说吧!从前商汤将去见伊尹,派彭氏之子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汤:‘君王将到哪里去?’汤说:‘将前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
如果君王想见他,下令把他召来好了,这样做,对他已够恩赐的了。
’汤说:‘这不是你能明白的。
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能耳聪目明,那我必定高兴地把药吃下去。
今天伊尹对我国之重要,就好比良医妙药。
你不让我去见伊尹,这是你不希望我好。
’于是令彭氏之子下车,不让他驾车了。
如果楚王真能像汤一样,他就会用贱人之言。
”
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做买卖,只要交易中有一倍或五倍的利,即使有关卡桥梁的阻拦,盗贼的危险,也一定要去做。
现在士人坐着谈义,没有关卡桥梁的阻拦,盗贼的危险,这种功利不是商人那一倍五倍的利可计算的,却没人去做,士人计利远不如商人那么精明。
”墨子往北到齐国去,遇见一个占卜的人。
占卜的人说:“今日天帝在北方杀黑龙,先生你的脸色黑,不能往北。
”墨子不听,继续往北行,到达淄水,不能渡水而返回。
占卜的人说:“我说过先生不能往北的。
”墨子说:“南方人不能到北,北方人不能往南,脸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渡呢?如果按你的说法,那就要禁止天下人走路了。
这是束缚人的思想而使天下虚无人迹,你的话不能听。
”
墨子说:“我的话足够用的了,舍弃我的学说而改变我的思想,这好比放弃收割而去拾穗一样。
拿他的言论反对我的言论,这好比拿蛋来击石头,将天下所有的蛋都打破了,那石头还是原样,是不会被打坏的。
”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
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
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
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概括的对象也就是语段内容的核心,即“对别国国名的翻译”问题;其次要找出其表达的观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
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情色彩优势。
另外,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压缩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