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猎狐》教案 鄂教版

合集下载

第21课《猎狐》课件(鄂教版语文七上)

第21课《猎狐》课件(鄂教版语文七上)
猎 狐
沈石溪
• 学习目标: 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和 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 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仔细阅读4、5、6三部分,在其中 寻找有哪些因素催化了戈文亮性格 的突变,致使他最终放弃了杀狐? 在这些因素中?谁又起到了关键的 作用?
读第7部分,思考,当戈文亮最终放弃了自 己的猎狐行动,读者在为他喝彩时,他自己 是怎样的呢?他意识到自己成功了吗?他的 情绪怎么样?请揣摩他当时的心态,在课文 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是谁最终肯定了他的成 功?
• 课堂小结 《猎狐》可以作为一篇成长小说来阅读,它记 叙了一个哈尼少年成长的故事,它不仅写出戈 文亮猎狐的故事,也展现了少年儿童复杂的心 理,在文明与罢蛮、善良与强悍、勇敢与怯弱、 理解与误会的矛盾冲突中戈文亮成长为一个善 良能敢的猎手,这是学校老师教育的结果。
• 、作业 1、续写戈文亮的故事。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情节篇
对于结局的表述,在表现父 亲有手法上欲扬先抑,使整 个结局似乎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
人物篇
•回顾第一部分,戈文亮留给我们的 印象是…… •在第三部分,戈文亮的形象是怎样的? •他为什么要复仇? •他复仇的目的是什么? •戈文亮渴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对男子汉的理解 是什么? •他认为必须做什么才能证明他自己 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 预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节,找出不认识的 字、查字典注音。 竹弩( ) 箭囊( ) 门栓( ) 虎啸 ( ) 狼嚎( ) 料峭( ) 筛糠( ) 瑟瑟( ) 温馨 ( ) 毛骨悚然(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竹弩 蹑手蹑脚 悄然无声 毛骨悚然 阴森可 怖 心惊胆寒 无济于事 料峭 筛糠 瑟瑟 温馨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4、理解思考与讨论。

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PPT课件 (2)

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PPT课件 (2)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猎狐》这篇文章中 的冲突,那我们就先来看看“冲突”这个词的概念:
冲突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观念、思想
感情、理想愿望以及思想方法等的不同而产生的矛 盾争斗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它即包括任务与 周围环境的冲突,如内在的思想、心理与外在的言 谈、动作等。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构成作品中复 杂的关系和尖锐的斗争,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揭 示作品的主题。冲突是作品结构的基础,没有冲突 就没有情节。
所以,一切起源都源于那与红狐的冲突。是那 场冲突将后来所有的冲突引发的。
所以,每一对冲击都是推动后来故事情节的必 要元素。
以戈文亮为矛盾冲突的五对冲突中,每 一处都有有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细节,请 同学们选取基中一对矛盾冲突,深入到 人物的内心,与作品本身对话,与自己 的内心对话,以《一点点感动》为题, 写出心中的感受。
有关狐狸的成语
狐狸,性多 疑,遇见敌 人时肛门放 出臭气,乘 机逃跑。皮 可做衣服。
狐假虎威 狐死首丘 狐朋狗友 兔死狐悲
•初读课文, 积累新词。
•找出小说最 精彩,最án
隼舂
恫岚
quán duì yùn lèi
鬈碓 愠 酹
měng shàn shào xīsū
课文中,还有一次冲突使戈文亮反省了自己,第58段~62段:戈 文亮与韦老师的冲突。这次冲突捆住了他猎手的天性——刚烈的野 性。
最后一处是从文字发现的:戈文亮在强烈的报复心和心底 最柔软最善良的地方做挣扎。
冲突篇
冲突、冲突是作品情节的基础,没有 冲突就没有情节。
韦老师 戈文亮自己
戈文亮
母狐 小狐 父亲
仔细阅读4、5、6三部分,在其中 寻找有哪些因素催化了戈文亮性格 的突变,致使他最终放弃了杀狐? 在这些因素中?谁又起到了关键的 作用?

猎狐 优秀教学设计

猎狐 优秀教学设计

猎狐【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学习,全方位的感知小说的内容,初步掌握小说中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引导情节展开的方法。

4.通过合作和探究,对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所起的作用。

2.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推动。

难点:1.环境、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初涉篇1.导入新课以《哈里•波特》的小说导入,强调为什么小说长却并不乏味,相反却更能让人一气读完,询问学生认为该小说精彩的理由。

引导学生感性的认识小说中的精彩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以及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从而引入小说中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的概念。

2.整体感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初步读课文的感受,主要从情节与环境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发表感受。

3.初涉文本①初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拍摄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这么拍?”再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针对此部分内容发问:主人公是谁,身份如何,为什么要夜半出门,为什么要猎狐,他和狐狸之间有什么恩怨?②读第二部分,人物初现轮廓。

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第二部分所给的有关人物的信息大胆推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情节会有怎样的发展,强调从环境中找寻找依据。

通过学生的推测,再问学生,是否能回答我们在阅读第一部分时所产生的疑问?二、情节篇1.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倒叙和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展开情节的方法。

①速读全文,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②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这7个部分,这么排列好吗?为什么?3.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文中作为插叙对整个情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4.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部分是他们所认为的最精彩的片段,说出理由。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猎狐》教案鄂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猎狐》教案鄂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猎狐》教案鄂教版21.猎狐[教学目的]1•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学习,全方位的感知小说的内容,初步掌握小说中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引导情节展开的方法。

4•通过合作和探究,对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所起的作用。

2•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推动。

难点:1•环境、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教学安排]五课时[教学步骤]初涉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

2•通过阅读本单元的第一、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悬念。

1•导入新课以《哈里波特》的小说导入,强调为什么小说长却并不乏味,相反却更能让人一气读完,询问学生认为该小说精彩的理由。

引导学生感性的认识小说中的精彩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以及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从而引入小说中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的概念。

2.整体感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初步读课文的感受,主要从情节与环境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发表感受。

3.初涉文本①初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拍摄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这么拍?”再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针对此部分内容发问:主人公是谁,身份如何,为什么要夜半出门,为什么要猎狐,他和狐狸之间有什么恩怨?②读第二部分,人物初现轮廓。

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第二部分所给的有关人物的信息大胆推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情节会有怎样的发展,强调从环境中找寻找依据。

通过学生的推测,再问学生,是否能回答我们在阅读第一部分时所产生的疑问?情节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倒叙和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展开情节的方法。

1.速读全文,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这7个部分,这么排列好吗?为什么?3•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文中作为插叙对整个情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4•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部分是他们所认为的最精彩的片段,说出理由。

七年级语文上册猎狐学案新版鄂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猎狐学案新版鄂教版1

猎狐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 _____主备人审察人授课时间___周星期 ___需课时第五单元第17课猎狐阅读讨论班级教师组别组长组员讨论讨论12345678显现次数终结讨论显现质量一、中心目标精读细嚼明确目标:逐条铭刻摄取要点;聚焦要点定导游航。

认识小说及小说线索的基本知识并能找出文章线索。

二、目标链接梳理知识吸纳积累:深度阅读小组整合;建构知识获取方法。

1.小说阅读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经过完满的故事情节和详细的环境描绘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靠。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中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绘的角度有正面描绘(直接描绘)和侧面描绘(间接描绘)。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绘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构造:(序幕)-初步-发展-热潮-结局-(结尾))环境描绘(环境描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绘。

环境描绘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址、季节、天气及花草鸟虫的描绘;社会环境描绘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详细背景、地方、气氛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绘。

)2.小说中的线索小说围绕中心人物张开自始自终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满的情节描绘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这是小说创作的传统的构造形式。

这个构造一般有一条主要线索来支撑。

线索是贯串小说的一条脉络,表现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资料连接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是作品的纲,它把小说内容井井有条地组合在一同,使小求情节的前因结果清楚,人物的思想性格突出。

我们阅读时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小说的层次,掌握人物的形象,理解小说的要旨。

3.小说线索的几种形式(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觉或许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别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6)地址变换线索。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word教案 (3)

《猎狐》221.猎狐[教学目的]1.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学习,全方位的感知小说的内容,初步掌握小说中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引导情节展开的方法。

4.通过合作和探究,对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所起的作用。

2.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推动。

难点:1.环境、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教学安排]五课时[教学步骤]初涉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

2.通过阅读本单元的第一、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悬念。

1.导入新课以《哈里·波特》的小说导入,强调为什么小说长却并不乏味,相反却更能让人一气读完,询问学生认为该小说精彩的理由。

引导学生感性的认识小说中的精彩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以及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从而引入小说中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的概念。

2.整体感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初步读课文的感受,主要从情节与环境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发表感受。

3.初涉文本①初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拍摄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这么拍?”再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针对此部分内容发问:主人公是谁,身份如何,为什么要夜半出门,为什么要猎狐,他和狐狸之间有什么恩怨?②读第二部分,人物初现轮廓。

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第二部分所给的有关人物的信息大胆推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情节会有怎样的发展,强调从环境中找寻找依据。

通过学生的推测,再问学生,是否能回答我们在阅读第一部分时所产生的疑问?情节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倒叙和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展开情节的方法。

1.速读全文,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这7个部分,这么排列好吗?为什么?3.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文中作为插叙对整个情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4.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部分是他们所认为的最精彩的片段,说出理由。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七上《21猎狐》word教案 (1).doc

猎狐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时划分:8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节,找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音。

竹弩()箭囊()门栓()虎啸()狼嚎()料峭()筛糠()瑟瑟()温馨()毛骨悚然()2.解释下面的词语竹弩蹑手蹑脚悄然无声毛骨悚然阴森可怖心惊胆寒无济于事料峭筛糠瑟瑟温馨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4.理解思考与讨论。

二、导语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树林里,有一个哈尼族猎人的儿子戈文亮,他在镇中学初二念书,是全校师生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他遇到了一件令他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事件,到底是什么事呢?请看课文。

三、新授1.默请全文。

思考第一节的“思考与讨论”。

2.质疑: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讨论并归纳: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地点:西双版纳树林3.质疑:他走进了一座怎样的森林?这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他走进的树林是阴森恐怖的,没有月亮,只有一片查模糊的星光。

走的是被猎人、野兽和淘金者踩出来的牛毛细径,树林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落叶腐草,松软而富有弹性,像踩在海绵上,一脚一个凹坑,清凉的汁液从脚丫缝冒出来,漫过脚背,附近不时传来野兽怪声怪调的吼声,有猫头鹰在尖啸,还有一只怪鸟发出婴儿啼哭声,草丛传来大蛇吞吐信子的咝咝声,令他毛骨悚然,心惊胆战。

他还发现一对绿莹莹的眼睛摇摇晃晃地向他逼来,他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手也哆嗦得快抓不住竹弩。

正月的夜晚,寒气袭人,料峭的山风刮来,冷得他像筛糠似的瑟瑟发抖。

他害怕了。

想转身跑回家去。

4.质疑:树林的夜晚这么可怕,他为什么不回家?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一定要猎到那只该死的红狐,他要为自己雪耻。

5.质疑:你有过夜行的体会吗?讨论并归纳:略6.质疑: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初中语文21、猎狐_教案1word版

初中语文21、猎狐_教案1word版

初中语文21、猎狐_教案1word版[教学目的]1.通过不同角度的深入学习,全方位的感知小说的内容,初步掌握小说中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掌握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引导情节展开的方法。

4.通过合作和探究,对文本所蕴涵的主题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所起的作用。

2.悬念的设置对情节的推动。

难点:1.环境、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2.对文本主题的解读。

[教学安排]五课时[教学步骤]初涉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

2.通过阅读本单元的第一、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悬念。

1.导入新课以《哈里·波特》的小说导入,强调为什么小说长却并不乏味,相反却更能让人一气读完,询问学生认为该小说精彩的理由。

引导学生感性的认识小说中的精彩的情节,神秘的环境以及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从而引入小说中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的概念。

2.整体感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初步读课文的感受,主要从情节与环境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发表感受。

3.初涉文本①初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拍摄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这么拍?”再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针对此部分内容发问:主人公是谁,身份如何,为什么要夜半出门,为什么要猎狐,他和狐狸之间有什么恩怨?②读第二部分,人物初现轮廓。

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第二部分所给的有关人物的信息大胆推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情节会有怎样的发展,强调从环境中找寻找依据。

通过学生的推测,再问学生,是否能回答我们在阅读第一部分时所产生的疑问?情节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倒叙和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和伏笔展开情节的方法。

①速读全文,以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②引导学生思考: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这7个部分,这么排列好吗?为什么?3.引导学生讨论,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文中作为插叙对整个情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4.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部分是他们所认为的最精彩的片段,说出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猎狐》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1. 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 培养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习惯。

3. 了解这篇小说在写人叙事等方面的特点。

4.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培养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解读较长小说的能力。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本文可以作为一篇成长小说来阅读,它讲述了一个哈尼少年成长的故事。

《猎狐》二是补述主人公戈文亮为什么要深夜进山捕杀红狐,及面对母狐和一对小狐时,主人公产生的种种思想斗争。

文章特色1. 小说文本在描述戈文亮成长方面,侧重在其精神发育,采取的手段是大量反复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成长历程。

2. 叙述序列错综复杂是本篇小说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可以说,小说涉及了倒叙、插叙、补叙、追叙等各种叙述方法。

3. 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各有特色。

4. 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震撼,留给读者宽广的思考空间和探讨空间。

研读与赏析第一专题:收集资料(1)资料类别:小说作者的相关资料;动物小说相关资料;哈尼族的相关资料;红狐狸的相关资料等。

(2)收集资料的途径:a. 学生手中所有的参考书、参考资料、家中书籍。

b. 到图书馆查寻资料。

c. 向家长询问。

d. 网上查询。

(3)资料的汇集整合:将寻找到的资料用卡片形式记载,然后分类。

对同一类资料也要进行整理,特别是网上下载的资料很多都有重复,再分若干小标题进行整合。

第二专题:基础识记(1)内容: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四字短语、成语;雅词美句等,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赏析。

(2)方式:生字查字典注意解释;四字短语、成语查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并造句;摘抄雅词美句并简单点评。

(3)分工:可以有两种分工方式。

一种是按课文的七个部分分配,一种是按内容的不同分配。

第三专题:故事情节这个专题分给了七个部分,但要求和步骤都相似。

(1)要求:先通读全文,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部分之间的联系。

对自己所研究的这部分要精读,带着自己的情感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

(2)步骤:a.有感情地朗读。

b.概述这部分的故事情节。

c.深入阅读,与作品对话。

d.讨论完成文后的思考讨论题。

e.谈各自的情感体验,向文本质疑。

第四专题:人物分析(1)人物:戈文亮、阿爸、阿妈、红狐狸、小狐狸等。

(2)方法:找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语句进行揣摩,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步骤:a.按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类摘抄人物描写片断;b.揣摩体会分析各片断,写出评析;c.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第五专题:环境描写(1)找出文中所有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每一处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看看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或文章主题等有什么联系。

(3)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主要人物等。

第六专题:鉴赏评价(1)从戈文亮的成长历程进行鉴赏评价;(2)从文章叙事特点进行鉴赏评价;(3)从民族风俗的差异进行鉴赏评价;(4)从作者动物小说创作目的方面进行鉴赏评价;……学法指导1. 在赏析小说时,要特别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理清造成戈文亮心理震荡和冲突的外在原因,即他与红狐——自然、阿爸——哈尼传统、韦老师——现代文明以及自我矛盾纠葛和冲突,要作有序而详细的心理描写的摘要,必要时还必须有相应的分析或评点,最好做成卡片,以备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全面的分析。

2. 由于戈文亮在小说人物中的焦点作用,可以以戈文亮为中心疏理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即戈文亮与红狐、阿爸、韦老师、戈文亮自己的多质对应关系,积累这种种关系的文本资料,分析人物之间的实质关系——矛盾冲突,然后理解小说文本中每一个形象的多重符号意义,自然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角色意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每一个形象除了上述角色意义外,还有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比如:红狐是自然文化的隐喻,阿爸是哈尼文化和山寨文化的代表,韦老师是强势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化身,戈文亮是人本身,即自我的象征。

有了这样一些阅读的准备工作,再来作文化价值方面的发掘和赏析工作就具有一定的基础。

体验反思想想看,今天的哈尼族山寨的狩猎风俗还会保留吗?长大了的戈文亮会干什么呢?答:今天哈尼山寨的狩猎风俗不会保留了,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已经受到了国家政策保护。

长大了的戈文亮有可能成为数学家,因为他喜爱数学,也可能成为护山员,为保护野生动物尽职尽责,因为他心地非常善良。

拓展延伸在广州有些餐馆为了招揽食客,推出了野生动物系列菜谱,人们可以像点海鲜一样指着笼子点菜:红烧北极狐、红烧野猪、炸大黑木工蚁、炸蜈蚣、烤大美洲鸵、烤橙颊梅花雀、蒸梅花鹿、蒸鳄龟、爆炒麝鼠、清炖蓝孔雀、干煸尼罗鳄,最后再来个乱炖水貂……事实证明野生动物果子狸就是SARS的元凶,你想对那些什么都想吃、什么都的敢吃的食客们说些什么?第五单元诗词诵读渡荆门送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教案语文版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二)简介孔子和《论语》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

,愉快)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温故而知新\\\'。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五)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