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
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在艺术创作中_______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____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_______,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淋漓尽致白驹过隙湮没无闻
B.栩栩如生斗转星移湮没无闻
C.栩栩如生白驹过隙销声匿迹
D.淋漓尽致斗转星移销声匿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湮没无闻: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从修辞的角度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李煜《破阵子》)
B.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贾岛《望天门山》)
C.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灩澦关。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D.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运用比喻的修辞,其余三项是借代。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中古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说的是事情最终会成功,强调的是结果;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是要想成功,总要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强调的是过程。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侧身西望常咨嗟咨嗟:叹息雕栏玉砌应犹在砌:石碑
B.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C.匪我愆期愆:超过肇赐予以嘉名肇:建立
D.所守或匪亲或:有时河内凶凶:收成不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砌:台阶。

C项,愆:耽误、滞。

D项,或:有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楚辞》屈原的作品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歌行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族诗歌体裁之一。

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典型的歌行体。

D.五陵即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当时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年少”指称京都富豪子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阮籍传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

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恆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

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6.对下列句子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

掾:属官
B.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屏:隐居
C.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赍:买
D.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归宁:回娘家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正与人围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朝宴必与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C.其外坦荡而内淳至吾恂恂而起
D.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不足为外人道也
8.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2)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9.根据文本,阮藉“任性不羁”,放浪形骸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6.C
7.B
8.(1)钟会多次拿时事询问他,想根据他的态度来治他的罪,都因为大醉而获免。

(2)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束缚,但是言辞深远,不评论他人。

(3)希望陛下怜悯我的诚心,准许我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

9.社会黑暗,名士少能保全;被礼法之士嫉恨;内心十分纯洁(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礼法之士疾之;内淳至。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C项,赍:携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A项,跟/结交;B项,句末语气词;C项,但/表修饰关系;D项,替 /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数”译为“多次”、“因”译为“根据”。

(2)句中关键词“虽”译为“虽然”、“玄远”译为“言辞深远”。

(3)句中关键词“矜愍”译为“怜悯”、“听”译为“准许”。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阮藉“任性不羁”,放浪形骸的原因社会黑暗,名士少能保全;被礼法之士嫉恨;内心十分纯洁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

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
子》《庄子》。

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

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

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

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以大醉而豁免。

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

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

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在伏案醉眠。

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难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

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

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

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欲之士,就用白眼相对。

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

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

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了他。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李处士故居
王建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8.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金人瑞评此诗云:“三四句逐字皆人手边笔底寻常之字,而合来便成先生妙诗。

”请指出此诗颔联妙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案】
8.本诗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处士故居物是人非的慨叹与伤感。

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起往日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欢畅情形。

而如今“风景宛然”,宾主却已不在,只剩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便油然而生。

9.此诗颔联选景、遣词皆为常见,组合起来却妙趣横生。

其巧妙之处如下:①构思巧妙。

此二句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

②用词巧妙。

“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鉴赏词句的精妙,要从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入手。

此二句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

“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6)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8)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

(《诗经·氓》)
【答案】
(1)摄提贞于孟陬兮
(2)恢弘志士之气
(3)黄发垂髫
(4)畏途巉岩不可攀
(5)风急天高猿啸哀
(6)一尊还酹江月
(7)钿头银篦击节碎
(8)隰则有泮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此题要注意的字如:“摄”、“恢弘”、“髫”、“巉”、“尊”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两个孤独的人
【奥地利】茨威格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

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当远的地方有一个工人孤孤零零地走着。

他还不老,很强壮,但是他不能与那些人保持同样的步子,因为他那条瘸腿无法使他快速地行走。

远处欢快的声音还在发出回响。

他听到了,对这人群发出的嬉闹的声音并不感到痛苦。

他的残疾早就使他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哲学家,以弃世者的冷漠面对生活。

他一瘸一拐地慢步向前。

从远处昏暗的田野里涌来不久就要成熟的庄稼的暖洋洋的芳香,冷爽的晚雾也无法遏止它的飘散。

远方的笑声消逝了。

不时还有一只孤零零的蟋蟀发出唧唧声,除此到处一片寂静,是那种深深悲哀的寂静。

在这样的寂静中沉默的思想开始言语了。

突然他谛听起来。

他觉得他听到了有人在呜咽。

他凝神静听。

一切都在沉默,像在无梦的睡眠中。

但在随后的瞬间他又听到哭声,更为低沉更充满了痛苦。

透过模糊的苍茫的暮色他看到在公路上有一个身影,坐在堆摞起来的铁轨上哭泣。

他先是想静悄悄地走过了事。

但当他走近时,他认出了这个不停呜咽的少女。

她是和他在同一工厂的一个女工。

他是在每个人都称她是“丑八怪尤拉”时认识她的。

她的丑陋是那样惹人注目,他们给她登记上这个她早在孩提时代就有的名字。

她的脸粗糙,
不成规矩,皮肤的颜色是一种脏兮兮的黄色,那样污浊不堪,令人厌恶。

再加上体型是那样显眼的不协调,孩子般孱弱和消瘦的上身,长着一个宽大和有些弯曲的臀部。

唯一漂亮的是她那双安详和熠熠闪光的眼睛,它们把所有的轻蔑和憎恶的目光当作是温柔的顺从再次映射出来。

不受怜悯地继续生活下去,他本人业已承受了过多的秘密痛苦。

他走近她,把手善意地放到她的肩膀上。

她吃了一惊,像是从梦中醒来。

“放开我!”
她不知道是在同谁说话,只是由她的狂暴的痛苦而嘶叫起来。

现在她认出了这个陌生人,变得安静下来。

她注意过他,因为他是厂里从没有嘲笑她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她喃喃地推开他。

“放开我!这是我自个的事。


他小心地问道:
“他们又欺负了你?”
这个问题又触到她的痛处。

血一下子涌到面颊,她的话急促忙乱,充满了怒气:
“他们要到乡下,到村里去。

有一个人建议,这立刻得到大家赞同。

在有人数一数有多少人去时,我蠢极了,也报了名。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恶言恶语,他们挖苦嘲笑,还从没有这样狠毒,直到我发起火来。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我失去耐性,就对他们说了些他们认为是下流人说的话。

于是他们——就——把我——打了一顿……”
她又剧烈地啜泣起来。

他陷入极度的激动,感到有必要对这个可怜的姑娘说几句话,于是他开始讲起他本人的苦恼。

但她不想减缓她的痛苦,她不愿放弃每个受侮辱人感受到的那种殉难者的快乐。

“不是他们,那些伤害我的人。

是所有的一切,是整个生活。

有时,当我想起自己时,我就厌恶自己。

我为什么这么丑陋?这太不公平了。

可我整个一生都在承受。

早在是个孩子时我就感到他们在嘲笑我。

我从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为我怕他们,因为我嫉妒他们!”
他震颤地听她讲,她对他袒露了如此多的痛苦,他完全能够理解。

因为这由成千上万小时积贮起来的痛苦,他原认为早已死寂了,现在又都从他的睡眠中苏醒起来,他早就忘记了,他是来这里安慰她的。

完全不由自主地他也讲起了他的遭际,因为他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

他轻声对她说:
“也有一个人,他想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但是他不能。

每当他们狂跑乱跳,他总是吃力地一瘸一拐地跟在后面,老是落在后面。

其他人嘲笑他。

他总是听之任之,傻里傻气的。

比起你来,他也许更糟,你毕竟有健康的腿啊,整个世界属于这样的人哪!”
她内心激动得越来越厉害。

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命苦。

我从没有看到母亲,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

当每个姑
娘同她们的情人在一起时,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这同时我还感到,事情会永远如此。

也必然是永远如此,若是人们像所有其他人一样都这样想的话。

我的上帝,我真想知道。

为什么会是这样!”
他俩从没有对人讲述过的,也几乎自己都没有供认过的,这两个还几乎是陌生的人彼此都袒露了出来。

每一声呐喊都在他们的灵魂中得到了回响,因为两个人在痛苦上是相亲共感的。

他立起身来,简单而乞求地对她说:“走吧!”
她同他一起上路。

天色已完全变得昏暗了。

他无法再看清她的面孔,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两个人就这样慢慢地一起走着。

一种模糊不清的相互理解的情感像一种天国的快乐飘临到两个孤独者的天空。

他们的交谈变得越来越亲切和细声,必须完全靠在一起才能听得清楚。

13.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4.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她感觉到她生活中的痛苦从深处在碎成破片。

(2)而她根本没有察觉到,在她的痛苦缓缓消失之中她在迎合着他的脚步。

15.两个孤独的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16.本文讲述了两个孤独的人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答案】
13.(1)渲染了一种冷寂、悲哀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

(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寂静中才有可能听到尤拉的哭声,才有后面情节的发展。

14.(1)得到安慰,她感到她生活中的痛苦在内心深处逐渐消解。

(2)在不知不觉中,她的痛苦逐渐消失,在内心深处与他形成了心灵上的契合。

15.(1)都有缺陷,一个腿瘸,一个形貌丑陋。

(2)都有被伤害、被孤立的经历。

(3)都心地善良。

(4)都渴望被理解。

16.(1)揭示了被侮辱、被孤立的人内心对被理解、被关爱的渴望。

(2)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温馨、美好。

(3)批评了冷漠、缺乏爱心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吁人们关心爱护生活中的弱者。

(4)呼吁人们勇敢面对挫折,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是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方法有: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

首先浏览句子,找到关键词,然后回归文本,结合语境分析关键词的意思。

第一句要理解“碎成破片”的含义,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痛苦“碎成破片”,而在此之前“她”是无比的痛苦,经过“他”的劝说后痛苦“碎成了破片”,所以意为痛苦慢慢消除了。

第二句要理解“迎合着他的脚步”的含义,并非真正的脚步的迎合,而是心灵的迎合,即心灵的默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个孤独的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这是一道归纳概括题,要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并不难,从身体上、心灵上、处境上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读文章归纳即可。

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塑造这两个孤独的人的形象,你认为意旨何在”,这是一道探究文章主旨的题目,本文的主旨是多样化的,从不同人物、事件来探究会有不同的主题。

如从旁人对二者的态度可得出社会的冷漠,进而呼吁人们关爱弱者;从二者相互安慰可得出渴望理解,进而得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再从“他”对“她”的劝说可得出人要自强,要勇于面对一切困难。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青花正蓝
刘英敏
①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

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

一动一静,中国有味。

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

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

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②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

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

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

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

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

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③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七绝·青花》)。

“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

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

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

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

”(《忆秦娥·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④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

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

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

”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

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

千百年来,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还有欢和爱。

如今,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⑤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

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

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南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⑥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⑦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17.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8.请简要概述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答案】
17.士人在为官时喜欢黄金黄,是尊崇财富和权力的表现;②被贬退隐喜欢水墨黑,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