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519
【德育与成才】
视野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继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文明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由此,新课程不仅强调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也强调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奉行着“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了解使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人文伦理、道德,培养学生养成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拥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形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下面,就我本人多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渗透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以动态、直观的影音再现于课堂已经习以为常。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比如在讲授多媒体信息加工时,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靖江的美丽景色、风土人情、特产美食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图文欣赏、视频浏览等多种媒体手段,使学生感受家乡变化的脉搏,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人文底蕴、蓬勃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其实,教师在围绕教学主
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只要取材合适,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
育于教学内容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你的课堂充满生机,德育当然也在无形中达到效果了。
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爱护和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置身于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机房上课,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而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维护和保持。
这与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每个学期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爱护机房设备、必须遵守哪些机房守则、应当具备哪些良好的上机习惯的教育。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身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示范讲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具备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
学生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应及时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让学生爱上这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
可以说,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学习中要注重合作,加强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现在,信息技术课如果在机房授课,大多数都是单人单机,这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同步地进行操作技能实践,但也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的那种讨论气氛。
而由于技能掌握的差异,有些学生作业很快完成后会不自觉地在电脑上打开一些无关的程序甚至找一些游戏来玩,而有些学生却纠结于作业中久久完成不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后,可以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分组,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合作中进行探索和提高。
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感受亲密和谐的同学友情,从而树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四、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安全、文明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比如在讲“做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时,可针对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
而在讲“网络应用中的安全”时,可对课本中提及的常见计算机病毒及其爆发时的危害,以图文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它会带来什么危害,它们的传播途径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
同时,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抵触计算机和网络。
教师应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教师要做德育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寻找德育的契机,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过程中,要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于无形中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江苏
靖江
●张桂霞
式着眼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优点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特的创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从书本扩展到书外,学习的空间从学校扩展到社会。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道德理论”“思考道德问题”“实践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校德育课期末考核一般采用开卷考试,这一考试形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纠正死记硬背的应试习惯。
试题以综合、开放性题型为主,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应用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倡导多向、发散性思维,又不要求学生单纯追求唯一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突出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促进教师教。
当然,改革设想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1(24).
[2]宣纪英.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学校)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