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初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初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复习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区分蚯蚓的前后端,最简单明确的依据是()
A.体节的形状B.环带的位置C.刚毛的长短D.口和肛门的位置【答案】B
【解析】
【分析】
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分析作答。

【详解】
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

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蚯蚓身体的前端区别于后端的标志是前端离环带近。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蚯蚓环带的位置。

2.2018年5月26日,“女子高跟鞋走扁带”在张家界天门山进行巅峰对决。

选手们在固定的两点之间的扁带之上,完成各种技巧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与选手们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有关的最佳选项是()
①神经系统的调节②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③关节的灵活运动④依赖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提供能量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作的完成需要运动系统在其他系统的共同协调下完成。

【详解】
各种动作的完成,需要完整的运动系统协调配合,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为运动提供动力,关节的灵活运动是支点,骨骼提供杠杆的作用,此外,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并依赖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提供能量。

故选D。

【点睛】
考查运动的形成。

运动的形成不仅仅是运动系统作用的结果,还要依赖神经系统、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

3.下图是对几种动物相同点的归纳(圆圈交叉部分为相同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Ⅰ是陆生脊椎动物B.Ⅱ是多细胞动物
C.Ⅲ是有辅助呼吸器官的动物D.Ⅳ是变温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

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

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靠亲鸟体温孵化,有育雏现象,没有变态发育。

【详解】
蝗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家鸽属于脊椎动物,A错误;
蝗虫、家鸽、青蛙都是多细胞动物,B正确;
家鸽用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青蛙用皮肤辅助肺呼吸,C正确;
蝗虫和青蛙都属于变温动物,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4.骨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依靠()
A.关节的变化B.关节的牵拉
C.骨骼肌的牵拉D.躯体位置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考点: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

5.人之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从行为理论上分析,是人类哪方面行为能力最强所致?()
A.捕食行为B.学习行为C.防御行为D.社会行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繁殖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等;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为后天性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强。

由于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学习行为的本领较强,所以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

故选:B。

【点睛】
动物越高等,学习的本领越强,而人的大脑发达,学习行为越复杂。

6.后代成活率最高的一类动物是()。

A.鸟类B.哺乳类C.两栖类D.爬行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据此答题。

【详解】
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胎生是在体内发育,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大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鸟类的孵卵育雏对环境的依赖性大,两栖类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爬行类的卵需要靠环境温度孵化。

【点睛】
关键知道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为胎生哺乳。

7.灰喜鹊与青蛙都能大量消灭农业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我们应该好好的保护它们。

关于这两种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属于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灰喜鹊的气囊和青蛙的皮肤,均能辅助呼吸并进行气体交换
D.灰喜鹊体表有羽毛,青蛙皮肤裸露
【答案】C
【解析】
灰喜鹊属于鸟类,青蛙属于爬行类,它们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灰喜鹊与青蛙都能大量消灭农业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B正确;
灰喜鹊属于鸟类,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贮存空气,辅助呼吸,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蛙的皮肤裸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着毛细血管,能分泌粘液,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C错误;
鸟类体表有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蛙的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D正确。

8.我们在举哑铃时,上臂完成如图动作过程中起支点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是屈肘,①肱二头肌,④肱三头肌,人体的任何一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举哑铃时,肱二头肌收缩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肌腱连在两块相邻的骨上,运动过程中③关节起支点作用。

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屈肘动作中骨骼肌、关节等的协作关系,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

9.关于生活中生物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乳酸制品
B.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C.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D.厨师常在夏天将做好的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其目的是为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2)低温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
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错误;
C.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0.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
A.体节B.环节C.环带D.体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靠近蚯蚓身体的前端有一个节特别大,光滑,称为环带,与蚯蚓的生殖有关,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详解】
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

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

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蚯蚓环带的位置。

11.下列生物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酒和葡萄酒的酿造都需要霉菌的糖化和酵母菌的发酵
B.酿造白酒与葡萄酒用到的“菌”营腐生生活
C.制作泡菜的坛子要加盖、加水密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杂菌的生长
D.制作酸奶的实质是乳酸菌在适宜条件下将蛋白质转化成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
白酒和葡萄酒的酿造都需要淀粉的糖化而不是霉菌的糖化,A不正确;制酒要用到酵母
菌,酵母菌属于真菌。

生物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和异养之分,而异养中又分为寄生和腐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外或体表吸收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叫寄生,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的叫腐生。

酵母菌是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的因此属于腐生,B正确;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C 不正确;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酒和酸奶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酸奶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其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骨、关节、肌肉的结构模式图中表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详解】
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图中的骨骼肌没有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AC错误;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骨骼肌要跨越关节,图中B 两块肌肉没有跨越关节,B错误;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图中D的两块肌肉都跨越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D正确。

【点睛】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3.水族馆是水生动物多种多样,可谓“鱼龙混杂”,请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指出下列哪一组是真正的鱼类()
①娃娃鱼②鲍鱼③海马④章鱼⑤河豚⑥中华鲟⑦鲸鱼⑧带鱼
A.①②③④B.①③⑦⑧C.③⑤⑥⑧D.②④⑥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详解】
①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因此属于两栖动物。

②鲍鱼、④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因此都属于软体动物。

③海马、⑤河豚、⑥中华鲟、⑧带鱼,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因此都属于鱼类。

⑦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所以,是真正的鱼类是③海马、⑤河豚、⑥中华鲟、⑧带鱼。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14.下列对动物类群的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B.环节动物——身体分节,体表有角质层;C.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D.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如蚯蚓、水蚤、沙蚕。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

【详解】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故A正确;环节动物的身体分节,体表裸露湿润,有利于完成呼吸,故B错误;软体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故C正确;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5.制作酸奶和泡菜利用到的微生物是
A.乳酸菌B.青霉菌C.酵母菌D.醋酸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据此解答。

【详解】
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泡菜也是美味的小吃,制泡菜也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可见A符合题意。

【点睛】
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原理,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即可解答。

16.将糖和酵母菌放入装有温水的玻璃瓶中搅拌,并把挤瘪的小气球套在瓶口,一段时间后,小气球会胀大起来(如图)。

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酵母菌分解糖产生氧气B.酵母菌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
C.酵母菌分解糖产生乳酸D.酵母菌利用糖合成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详解】
如图是发酵现象的实验图,水中加入了葡萄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瓶口用气球套住,在实验中,加入的酵母菌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其中二氧化碳是气体,会出现气泡,所以气球会鼓起来。

故选B。

【点睛】
关键点: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17.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在这一节日期间,人们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队员们屈肘将船桨滑向自己胸前时,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
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详解】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当队员屈肘将浆划向自己胸前时属于屈肘,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点睛】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18.果蝇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据此推测果蝇属于
A.腔肠动物 B.节肢动物 C.扁形动物 D.软体动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详解】
节肢动物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由题干知,果蝇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属于节肢动物。

【点睛】
考查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区别,熟记节肢动物的种类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9.“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句诗描述了和尚在月光下轻轻推开寺门美妙情景。

该和尚在推门的过程中,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A.收缩→舒张,收缩→舒张B.舒张→收缩,收缩→舒张
C.收缩→舒张,舒张→收缩D.舒张→收缩,舒张→收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在推门的过程中,状态是从屈肘变为伸肘状态,此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发生的
变化分别是收缩→舒张,舒张→收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0.“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诗句中分别描述了昆虫的哪种行为?()A.觅食行为、繁殖行为B.攻击行为、觅食行为
C.防御行为、繁殖行为D.觅食行为、防御行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详解】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

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

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觅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穿花蛱蝶深深见,是蛱蝶吸食花蜜,属于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繁殖行为。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目的、获得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