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doc

合集下载

重阳节要吃什么传统食物

重阳节要吃什么传统食物

重阳节要吃什么传统食物重阳节食物1、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

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

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现今重阳节售卖的重阳糕,依然会用五彩缤纷的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重阳糕上,小巧的模样煞是可爱,也有代替了体型巨大的茱萸的意思。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馅料,这也是南京特色,在南京重阳糕又叫早立糕,蕴含着老人对子女“早点自立”的祝福。

2、栗子糕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并准备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馅,将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

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

3、吃糍耙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

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

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

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

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4、菊花酒重阳要饮“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原因及做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原因及做法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原因及做法1. 什么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重阳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日期。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九月》中,后来被佛教纳入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流传至今。

2. 为什么要在重阳节吃重阳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吃重阳糕已经成为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重阳糕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祈福平安。

人们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远流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吃重阳糕的原因:2.1 寓意长寿与健康重阳糕的制作所使用的糯米和红枣等原料富含营养物质,有益于身体健康。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农历九月初九正是九的重复。

因此,吃重阳糕象征着祈福长寿和健康。

2.2 记忆和怀念亲人重阳节在中国也被称为敬老节,有一种怀念亲人和尊敬长辈的意义。

有一种传统认为,重阳节这一天阳气充足,而阴气较薄弱。

人们吃重阳糕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故去的亲人,怀念已逝的父辈和长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2.3 团圆和感恩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是登高游玩的最佳时机。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结伴登高,欣赏秋叶变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而重阳糕作为登高的食品之一,在这一天食用,更能增加团圆和感恩的氛围。

3. 重阳糕的制作方法以下是制作重阳糕的一种简单方法,供参考:3.1 准备材料:•糯米:300克•红枣:适量•糖:适量•老抽:适量•料酒:适量•温水:适量3.2 步骤:1.将糯米浸泡在温水中,约30分钟。

2.将浸泡过的糯米沥干水分。

3.在糯米中加入糖、老抽和料酒,搅拌均匀,使糯米均匀上色。

4.将红枣放入开水中焯水,煮软备用。

5.取一小碗,底部铺上一片红枣。

6.将糯米团均匀地放入小碗中,用勺子轻轻压实。

7.将用保鲜膜盖住小碗,放入蒸锅中大火蒸约20分钟。

8.蒸熟后,取出小碗,待凉后倒扣在盘中,即可食用。

温馨提示:为了使重阳糕更加美味,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其他食材,如豆沙馅、花生等。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庆祝于农历九月初九,寓意为阳气旺盛、九九重逢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是一种祭祖、登高、采菊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表达。

以下将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1. 爬山登高重阳节是秋季,正值天高气爽的时候,人们喜欢在这一天踏青登高。

登高可以迎接秋风,观赏秋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寓意着可以抵御疾病、远离厄运。

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集体爬山活动,家庭也会一同前往郊外或风景名胜区,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宜人气氛。

2. 赏菊九月九日正是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菊花节”。

人们特别喜欢赏菊,尤其是观看和欣赏九菊。

九菊指的是九种具有代表性的菊花,分别是黄菊、白菊、红菊、紫菊、青菊、绿菊、蓝菊、橙菊和黑菊。

这些菊花的展示通常在公园、花坛或人们自家的花园里进行,以展示秋天的美丽。

3. 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饮菊花酒。

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菊花,将其泡在白酒或黄酒中,酒汁中会溢出菊花的芬芳和香气。

饮菊花酒的习俗源自古代的养生文化,人们相信菊花具有祛除寒湿、清肝明目的功效,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喝菊花酒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习俗。

4. 佩戴簪花重阳节还有一个具有女性特色的传统习俗,那就是佩戴簪花。

女性们会在这一天佩戴簪花,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节日的喜庆。

簪花通常由丝绸或者鲜花制成,色彩斑斓,寓意吉祥和幸福。

佩戴簪花是女性们独特的装饰方式,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

5.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由糯米、枣泥、豆沙等材料制作的甜点。

重阳糕的形状通常呈圆形,寓意团圆和完整。

人们相信食用重阳糕可以驱邪避邪,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重阳糕也被视为亲朋好友互赠的礼品,象征着彼此的关爱和美好祝愿。

6. 打秋千在一些地方,重阳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即打秋千。

人们会在公园或广场上搭建秋千架,大家在秋千上荡来荡去,体验到飞扬的自由感和快乐的童年回忆。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什么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什么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尊老敬老、孝道等价值观。

敬老尊老:重阳节是老人节,是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祖、敬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健康长寿:重阳节与健康长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人们认为九月份是阳气逐渐减弱的时候,而重阳节则是阳气的转折点。

因此,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进行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传统活动,以增强体力和免疫力,祈求健康长寿。

团圆和谐:重阳节是团圆和谐的日子。

在古代,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家人团聚,一起赏菊、吃蟹、喝菊花酒等,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之情。

感恩感恩:重阳节是感恩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祖、谢神、感恩,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总之,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尊老敬老、孝道等价值观。

同时,它也是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

重阳节吃啥北方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以及尊老敬老、孝道等价值观。

在北方地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食品有:柿子:在重阳节这一天,北方地区的人们会选择吃柿子来庆祝。

柿子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具有润肺、健脾胃、补血等作用。

同时,柿子的外形圆润,寓意着团圆和和谐。

菊花酒:菊花酒是重阳节期间必饮的酒品之一。

菊花酒是用菊花和糯米酿制而成的,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认为菊花酒可以祛邪、祛病,因此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饮用。

重阳糕:在北方地区,重阳节期间也会吃重阳糕来庆祝。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糕点,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上面撒有芝麻、核桃、红枣等食材。

重阳糕的形状为九层,寓意着“九九重阳”的意思,食用重阳糕可以增强体力、补充营养。

重阳糕的寓意

重阳糕的寓意

重阳糕的寓意重阳糕的寓意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重阳糕来历重阳糕的来历之一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

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

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

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

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

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

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

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重阳糕的来历之二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

重阳节重阳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重阳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重阳节重阳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

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还有一道美味的食品——重阳糕。

本文将通过介绍重阳糕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来展示这一传统美食的重要性与独特之处。

一、重阳糕的由来重阳糕作为一种节日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南宋时期,有位叫钱钟书的文人,他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在自家庭院举行重阳晚宴,请一帮好友共同欢度佳节。

为了庆祝,他特意找来了当地的糕点师傅制作一种新研发的糕点,即后来被称为“重阳糕”的美食。

重阳糕的制作材料非常简单,主要是糯米粉、豆沙和红枣等,通过蒸煮后制成。

由于它的原材料简单易得,制作方法也相对简单,因此在当时便被广泛传播开来。

如今,重阳糕已经成为人们在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二、重阳糕的文化背景1. 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糕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健康长寿的象征意义。

九月初九,也就是阳历的九月九日,是阴阳合阳的日子。

在传统的五行学说中,阳气盛长寿,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登高、赏菊、食用重阳糕等活动来祈福健康长寿。

重阳糕作为一种寓意吉祥如意的节日美食,成为了人们祈求长寿与健康的象征。

2. 亲情团聚的象征重阳节是一个家庭聚会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探望长辈,表达对家人的敬意和关爱。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成为了亲情团聚的象征。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重阳糕,不仅是一种滋味的享受,更是亲情的延续和传承。

3. 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重阳糕作为传统的节日食品,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沉淀与延续。

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到重阳节,人们制作和品尝重阳糕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

这种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的角色,使得重阳糕在当代依然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总结: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食品,更是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无论是它的由来,还是它所蕴含的健康长寿、亲情团聚和文化传承的寓意,都使得重阳糕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重阳节美食及寓意

重阳节美食及寓意

重阳节美食及寓意一、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是用糯米粉和粳米粉制作而成的一种美食。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因为“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的寓意,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人们欢迎的重阳节美食之一。

重阳糕的做法:1、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照2:1的比例掺和均匀,加入适量红糖,用清水或成颗粒状。

2、蒸屉上铺上干净的湿布,取一半和好的米粉倒在上面铺匀,接着在上面铺上一层果脯和豆沙,然后再把剩下的一半米粉撒在上面。

3、上锅开大火蒸30分钟,熟透后取出,改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二、螃蟹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重阳节都有吃螃蟹的习俗,金秋十月,北方的蟹子正是最肥美的时候。

说重阳蟹最美有两个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最为鲜美,蟹黄最为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让老人暖暖的过寒冬,尽一份我们做儿女的孝心。

清蒸大闸蟹的做法:1、把买来的大闸蟹清洗干净备用。

2、准备一只空,碗中放入姜末,生抽,白糖,陈醋,搅匀备用。

3、蒸锅内放入适量清水,水开后放入蟹子,大火蒸15分钟,蒸至蟹壳呈鲜红色时,取出,蘸料汁食用即可。

三、菊花酒九九重阳节九九与“久久”是谐音,与酒也同音,所以重阳节有要喝菊花酒这一说法。

菊花酒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是去灾祈福的吉祥酒,视为重阳节必饮。

菊花酒的制作方法:1、取新鲜的菊花清洗干净,沥水备用。

2、将菊花放入白酒中,再加入几颗枸杞,浸泡几天即可饮用。

四、栗子糕在重阳节这一天,除了重阳糕之外,还有吃栗子糕的习俗。

栗子糕是将栗子去皮后,捣烂成泥制作而成,带有浓厚的板栗香味儿。

栗子被誉为“千果之王”,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经常食用对人体分是非常有益处的。

栗子糕的做法:1、在栗子上用刀划上一个小口,然后冷水下锅,开大火煮20分钟,将栗子煮熟,扒去外皮。

2、蒸锅内加入适量清水,水开后放入扒去外皮的栗子,开中火蒸一个小时,取出后把栗子用擀面杖捣成泥备用。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祭祖和祈福的重要时刻。

以下是重阳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登高赏菊:重阳节期间,人们会登高望远,欣赏秋天的美景。

同时,也会在山上或公园里赏菊,品味菊花的美丽和芬芳。

登高赏菊不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寓意着祈求长寿和幸福。

2. 插茱萸:茱萸是一种具有芳香和药用价值的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会在头上或身上佩戴茱萸,或者将茱萸插在门窗上,以求避邪避病。

插茱萸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

3. 饮菊花酒:菊花酒是用菊花和米酒制成的传统饮品,重阳节期间人们会饮用菊花酒,品尝其清香和甘甜。

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神的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和糖等材料制成的糕点。

人们会在重阳节期间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事业有成。

重阳糕的口味香甜可口,是重阳节期间的传统美食之一。

5. 祭祖扫墓:重阳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

同时,也是家族团聚的机会,共同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

6. 晒秋:重阳节期间正好是秋季收获的时节,一些地方会有晒秋的习俗。

人们会把收获的农作物和水果等放在院子里晾晒,形成一片五彩斑斓的景象。

晒秋不仅是一种农民庆丰收的传统活动,也成为了一些地方独特的景观。

7. 放纸鸢:放纸鸢是重阳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飞风筝,欣赏风筝在蓝天中飞翔的美景。

放纸鸢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寓意着祈求好运和健康。

8. 荡秋千:在一些地方,重阳节期间会有荡秋千的活动。

人们会在树枝上悬挂秋千,欢笑着在空中荡来荡去。

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带来欢乐和放松的感觉。

9. 划龙舟:在部分地区,重阳节期间会有划龙舟的活动。

人们会划着龙舟在水面上竞相追逐,展示力量和技巧。

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也寓意着团结和奋进的精神。

总的来说,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包括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祭祖扫墓、晒秋、放纸鸢、荡秋千和划龙舟等。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意义有哪些_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意义有哪些_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意义有哪些_重阳节起源农历九月九日的时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那么关于重阳为何要吃重阳糕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意义有哪些_重阳节起源,欢送阅读与借鉴!重阳为何要吃重阳糕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

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提升。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

也有人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用意那么仍在避祸。

重阳节吃糕,犹如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季节令食品。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坚信“万事皆高”之说。

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

据史籍载,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

重阳登高的说法登高辟邪气在我国的古代,有着重九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

而古人们为了幸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不过这一说法此时此刻看实在有些不科学。

不过,九九一般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举家出游、登高望远在时令上是特别相宜的。

登高山祈福据《礼记·祭法》中有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辛很多,最早时期人们的许多事物大都来自于才集合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让人类生存和繁衍。

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殊是高山是有崇拜的。

因此在舅舅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辞青大家应当都听说过春季的春游一说,事实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

据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重阳节是怎样的节日呢: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秋收、祭祀活动,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其主体局部传承至今。

重阳节的美食文化

重阳节的美食文化

重阳节的美食文化引言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庆祝。

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传统习俗,其中美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阳节的美食文化,包括特色食品、食俗和饮食健康等方面。

特色食品1. 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最具特色的食品,也被称为“步步高升糕”。

它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糕点,通常会加入红枣、豆沙、果脯等食材,上面还会撒上桂花、青红丝等装饰。

重阳糕口感软糯,甜而不腻,寓意着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2. 菊花酒: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酒是一种以菊花为原料酿制的酒,具有清香醇厚的口感。

古人认为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清热的功效,因此在重阳节饮用菊花酒,寓意着健康长寿。

3. 糯米饭:在一些地区,重阳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

糯米饭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食材(如豆类、肉类、蔬菜等)煮成的饭食,口感软糯,营养丰富。

糯米饭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4. 重阳花:重阳节还有一些地方会制作重阳花,它是一种用面粉、糖和色素等制成的花状食品,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重阳花寓意着喜庆和美好。

食俗1. 家人团聚: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日,家人们会一起共进美食,享受天伦之乐。

2. 登高望远: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人们会选择高处远足,欣赏美景,同时也会品尝美食,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3. 送寒衣:在一些地区,重阳节有送寒衣的习俗,人们会将衣物送给贫困的人们,表达慈善和关爱。

饮食健康1. 适量饮食:重阳节美食丰富多样,但应注意适量饮食,避免过量摄入热量和脂肪。

2. 搭配合理: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应注意食材的搭配,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

3. 饮食清淡:重阳节的美食中含糖量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注意饮食清淡,控制糖分摄入。

结语重阳节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了解和传承重阳节的美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温馨和美好。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山西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山西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山西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山西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也被称为重九节。

这一天在山西,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其中就包括食用特定的传统食物。

山西重阳节的传统食物之一是重阳糕。

这种糕点是用糯米、枣泥、芝麻等制作而成的,其形状一般是圆形的,有些以层层叠叠的花纹为装饰,十分精美。

重阳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讲究时间和火候,做好的重阳糕口感香甜,寓意着幸福和团圆。

除了重阳糕,山西重阳节还有一种传统食物叫做花饽饽。

花饽饽是用面粉发酵而成的一种面食,外形呈花状,因此得名。

在重阳节当天,人们会将花饽饽做成各种吉祥的形状,如菊花、蘑菇等。

花饽饽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是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傅亲自制作,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花饽饽不仅口感鲜美,而且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

此外,山西重阳节还有一种传统食物叫做重阳茶。

这种茶是由菊花、菊蕊、桂花、柠檬等制作而成的,具有清香的花果味道。

在重阳节当天,人们会泡上一壶重阳茶,与亲朋好友一同品尝,以示团圆和祝福的意思。

传统食物是山西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美食文化,更重要的是寓意着吉祥、幸福和团圆。

通过食用这些传统食物,人们希望祈求一年的好运和幸福,同时也将重阳节的欢乐与亲朋好友分享。

山西重阳节是山西省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这一天被人们称为“重阳节”,是中国古代重视阳气和长寿的节日。

在山西,人们会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中,其中食用特定的传统食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西重阳节的传统食物之一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用糯米、枣泥、芝麻等制作而成的糕点。

它是一种口感香甜、软糯,香气四溢的传统美食。

重阳糕通常呈圆形,有些还会有层层叠叠的花纹装饰,十分精美。

制作重阳糕需要讲究时间和火候,只有掌握得当,才能做出美味的重阳糕。

人们相信食用重阳糕可以祈求吉祥和团圆,寓意幸福的生活。

除了重阳糕,山西重阳节还有一种传统食物叫做花饽饽。

重阳节要吃哪些传统食物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要吃哪些传统食物重阳节的意义

重阳节要吃哪些传统食物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习俗多不胜数,其中包括各种传统食物。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不仅要向老人敬献菊花、登高赏秋、佩戴艾草等,还会享用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传统食物。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阳节常见的传统食物,并解释重阳节的意义。

首先,重阳节最知名且最重要的传统食物之一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是由糯米、栗蓉、红枣等原料制作而成的甜点。

它的形状通常是圆形,寓意团圆和和谐。

吃重阳糕的习俗已有悠久的历史,相传是为了消灾除难、祈福长寿。

因为“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吃重阳糕也成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重阳节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做艾叶包子。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辟邪、祛病的作用。

传统上,人们在重阳节时会将艾叶包在馅料中制成包子,然后蒸熟食用。

吃艾叶包子的习俗源于《荆楚岁时记》一书,相传包子内的艾叶可以驱邪避灾,保护家庭的安康。

此外,艾叶还被认为有祛湿、驱寒的作用,适合秋天进补。

另外,重阳节还有一道特色的食物叫做重阳果。

重阳果是将苹果、梨、葡萄、柿子等水果串成串,然后用糖浆糖著,再以红色丝线系成赏心结形状。

重阳节时,人们会将重阳果挂在房梁下或贴在门上,寄托着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和平安。

此外,重阳果也被认为可以驱恶兽,防止疾病,保佑家庭平安。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传统食物,重阳节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特色的食物,如重阳饺子、菊花蛋、艾草糕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习俗和食俗,传承着独特的文化。

那么,重阳节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首先,重阳节是尊老爱老的传统节日。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日照时间短,阴气增多,容易生病。

为了祈求福寿安康,人们在这一天会为老人敬献菊花、登高祭祖等,表达对前辈的敬爱之情。

其次,重阳节也是保健养生的日子。

秋季是一个气候干燥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肺部不适。

因此,在重阳节时,人们会选择一些具有清肺润燥、祛湿驱寒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保持健康。

重阳节品味重阳糕感受传统滋味

重阳节品味重阳糕感受传统滋味

重阳节品味重阳糕感受传统滋味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精彩文章,让我们一起品味重阳糕,感受传统滋味。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无论是老幼男女,都会纷纷踏上归山登高的行程,以迎接这一特殊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日子。

而在重阳节当天,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美食,那就是重阳糕。

重阳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糕点之一,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重阳糕有着层次分明的外观,它由多层糕皮和馅料组成,外脆内软,甜而不腻。

吃一口重阳糕,香甜的味道会在口腔中飘散开来,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家的温暖。

重阳糕的制作过程复杂严谨,需要选用上等的糯米、枣泥、豆沙等新鲜食材来制作。

先将糯米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蒸熟晾凉,以备后续使用。

接着,用擀面杖将糯米擀成薄片,再将馅料均匀地涂抹在糯米皮上,逐层叠加,最后擀平整齐。

最后,用刀将整块糕切割成小块,形状可爱,食用方便。

在重阳节这一天,无论是年长的长辈还是年轻的小孩,都会聚在一起品尝重阳糕。

这是中秋团圆、亲情融洽的具体表现。

家人们围坐在桌旁,欢声笑语,相互感受着亲情和传统的滋味。

重阳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承。

它作为一种古老的风味小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重阳糕带给人们一份心灵的安宁和情感的触动。

它让我们回味着祖辈们的智慧和勤劳,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重阳糕也是文化意义的象征。

九月九日,是阳气最旺的时候。

适逢秋天收获的季节,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用以祈求辟邪避凶,庆祝丰收。

而重阳糕,则是节日必备的美食,既传承了久远的文化传统,又具有吉祥的寓意。

品味重阳糕,就是品味传统文化,品味家庭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困扰,忽略了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体验。

而重阳糕不仅能够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更能够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家庭团聚的温馨和幸福。

重阳节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回归本源,品味传统滋味。

重阳节传统民间习俗寓意

重阳节传统民间习俗寓意

重阳节传统民间习俗寓意重阳节传统民间风俗寓意1、簪菊花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利”,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风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有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风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利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旧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风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爱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吃的食物1.菊花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存项目,请留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

重阳节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重阳节,又称为重阳日或老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其中,重阳节传统饮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传统饮食不仅有着丰富的营养成分,也寓意着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重阳节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

重阳糕:一种寓意吉祥的美食重阳糕是一道经典的重阳节传统美食。

它通常采用糯米粉或糯米和其他谷物粉末来制作,并加入红枣、核桃等配料。

糕的形状多样,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

重阳糕的制作过程需要用蒸的方式,这样糕才能保持软糯的口感。

重阳糕代表着人们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祝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吉利的,而重阳节正好是九月初九。

因此,重阳糕在形状上往往被设计成九层或九个小山包,以象征久久长寿和吉祥如意。

重阳酒:美酒佳酿,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重阳节时,人们常常会赏月同乐,而重阳酒则成为赏月的必备之物。

重阳酒通常采用优质的白酒作为基酒,加入各种中草药材料进行浸泡和提炼,制成具有独特风味的美酒佳酿。

在中国文化中,酒被认为具有祝福的意义。

重阳酒代表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

人们常常会邀请自己的长辈品尝重阳酒,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关心。

菊花:重阳节的代表花卉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象征是菊花。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如高洁、坚韧、清雅等。

因此,重阳节时人们常常采摘菊花,并用菊花来装饰家庭或制作花茶。

除了观赏和装饰之外,菊花还可以用来制作菊花糕。

菊花糕是一道传统的重阳节食品,其制作原理与重阳糕相似。

菊花糕的外观形状通常是菊花的形状,以展示菊花的美丽和重阳节的喜庆氛围。

结语重阳节传统饮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无论是重阳糕、重阳酒还是菊花,它们都寓意着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通过品尝这些传统美食,我们不仅丰富了口味,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长辈的珍视。

让我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一同品味这些美食,感受亲情的温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重阳糕的文化寓意.doc

重阳糕的文化寓意.doc

重阳糕的文化寓意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

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

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

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

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

《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

所有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说九月初九食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重阳节,大家都知道吧!它可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习俗可多了,有登高、插茱萸等等,那么你知道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重阳节的寓意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

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

”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

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步步高升。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

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

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重阳节的美食螃蟹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时节有吃蟹的习俗。

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

说重阳蟹最美有两层含义,一是重阳节前后,蟹肉肉质鲜美,蟹黄肥厚;二是重阳节是个孝心节,天渐凉了,给年迈的父母准备一套保暖衣,送上几只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冲上一杯暖暖的姜茶,让老人家暖暖和和过秋冬。

唐朝重阳节的风俗

唐朝重阳节的风俗

唐朝时期重阳节的风俗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日子。

这个节日在唐朝时期尤为盛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总结唐朝时期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 登高远眺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个高处,如山峰、楼阁等,登高远眺。

这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也寓意着避开不祥之物。

同时,登高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美景,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佩插茱萸茱萸被认为是一种辟邪的物品,因此在重阳节时,人们会佩插茱萸。

茱萸通常被插在发髻上或者耳朵上,也可以挂在手臂上。

这一风俗寓意着避邪驱魔,为身体带来保护。

3. 头戴菊花菊花在重阳节时盛开,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花卉。

人们会在头上戴上菊花,寓意着吉祥如意。

此外,菊花还被用来酿酒和做糕点等。

4. 饮菊花酒菊花酒被认为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

人们在重阳节时会酿制菊花酒,以庆祝这个节日。

菊花酒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提神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5. 贴秋叶书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用红叶或黄叶写下祝福语或诗句,然后贴在树上或墙壁上。

这是一种寄托思念和祝福的方式,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意。

6.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传统的食品,由米粉、果品、豆类等制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

7. 放纸鸢放纸鸢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飞风筝,欣赏风筝在蓝天白云中飞翔的美景。

这寓意着放飞心情,迎接新的生活。

8. 荡秋千荡秋千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在树木之间系上绳索,制成秋千,欢快地荡来荡去。

这一活动寓意着甩掉灾祸,迎接幸福。

9. 吟诗作画唐朝时期文化氛围浓厚,重阳节更是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源泉。

许多诗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吟诗作画,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水平,也流传至今,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唐朝时期的重阳节风俗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和生活面貌,也为我们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重阳节传统习俗解析

重阳节传统习俗解析

重阳节传统习俗解析重阳节传统习俗解析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

一、登高远足一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是登高远足。

在这一天,人们会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山顶、公园等,和家人、朋友一同登高健身,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远足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好方式,也是加强亲情和友情的机会。

此外,重阳节登高远足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人们相信登高能够辟邪、消灾、祈福。

二、佩插茱萸佩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项传统习俗。

茱萸是一种植物,被认为有驱邪、避灾、辟邪的功效。

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将茱萸戴在衣领或胸前,以示祈福和祈求平安。

佩插茱萸是中国古老传统的象征之一,被视为对抗不幸和邪恶的象征。

因此,这一习俗也是人们迎接重阳节的一种方式。

三、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饮菊花酒。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干燥的菊花泡制而成的酒来庆祝。

菊花被认为是重阳的花,有驱邪和祈福的寓意。

传统的菊花酒是将菊花浸泡在白酒或米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酒能带出菊花的芬芳香气。

饮菊花酒不仅具有庆祝的意义,也是重阳节期间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之一。

四、吃重阳糕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会品尝和送亲友重阳糕。

重阳糕是指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糕点,形状圆润,食用口感独特。

吃重阳糕也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被认为有祈福、辟邪的意义。

而送重阳糕则是人们之间互赠的一种礼遇,可以表达亲情和友情。

五、戴菊花在重阳节这一天,戴菊花也是一项常见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将鲜艳的菊花插在衣帽上或戴在头发上,以示庆祝和纪念。

菊花被人们视为秋天的象征,所以戴菊花也是在迎接秋天的方式之一。

此外,菊花还有辟邪和祈福的寓意,所以戴菊花也可以带来平安和幸福的祝福。

总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员,也是我们继承和传承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足、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戴菊花,通过庆祝这些传统习俗,不仅能够增进亲情和友情,还能祈福、避灾和辟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什么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

你知道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吗?下面我就告诉你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重阳糕的简介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
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

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重阳节吃重阳糕来历
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

制作较为随意、简易。

讲究些的做成宝塔状、九层,上面再做两只小羊,以合"重九"、"重阳(羊)"之俗。

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上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小彩旗则隐喻为茱萸。

唐武则天曾在重阳时,令宫女广采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如菊花糕、桂花糕等),用以赐赏众臣,以笼络人心。

明清时,重阳糕的制法更趋精细,种类也繁多,并且有了成人和儿童食品之分。

据载:"京师重阳花糕极胜。

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

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

"
为什么重阳节流行吃"重阳糕",大概有4种说法:一种是祛邪避灾。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这些糕中常加入有大枣、栗子、山楂等果干等为原料,既颜色好看,香甜可口,食之易消化,同时又能健脾益气。

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了。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

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

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

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

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