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州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杨木军审核:陈阿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两者都强调
A.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

2.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答案】D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 (也就是教会势力) 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

3.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

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

这说明
A. 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 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 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 唐宋时期。

大臣的权力增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皇帝的决策受到来自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的反对而被迫收回,由此可以知道唐宋时期国家决策是由皇帝和大臣共同商议制定,故A项正确。

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

削弱皇帝权力的是行政运行机制而不是杰出人物,故C项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

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

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4.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该思想意在
A. 宣扬“知行合一”
B. 否定孔子思想
C. 反对“格物致知”
D. 强调主体意识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强调主体意识,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错误,错在“否定”。

点睛:“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解题的关键。

5.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答案】B
【解析】
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6.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

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是中国画的特点“有意味的形式”的突出表现。

《竹石图》属于文人画,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最能体现”的要求,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根据题干材料,明确“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四幅画的特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7.咸丰帝在出让许多国家权益的同时,对西方使节要求以西方礼节三鞠躬(中国要求跪拜)拜见皇帝、亲递国书死活不答应,并表示“设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

”1873年,同治皇帝18岁亲政,经过交涉外国公使被允许觐见,清朝廷为了表示中国皇帝不同于外国君主,特将公使们觐见本国君主时的三鞠躬改为五鞠躬,皇帝不亲手接受国书(公使们将国书放在黄案上,皇帝以“点头”表示收到)。

这表明
A. 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
B. 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
C. 全体国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情结
D.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题中体现了清朝对外国使节觐见礼仪从不接受到后来有条件的接受,这表明国际交往规则缓慢的为清政府接受,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未对列强侵略的本质充满警觉;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以偏概全,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要表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权益获得扩大;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

【点睛】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清朝对于外国使节觐见礼节的态度变化,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正确答案。

依据近代清朝社会政治情况分析可排除错误选项。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超越,故C正确;辛亥革命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B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不是全面批判,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即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0.下列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土豪,分田地”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②“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年土地革命时的口号;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1949年渡江战役;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故C正确,ABD错误。

11.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

这表明淞沪会战
A.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旨并未反映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A错误;“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故B正确;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C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淞沪会战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故D错误。

故选B。

12.观察下侧漫画,其反映的突出主题是
A. “一国两制”获得成功应用
B. 国际反华势力支持“台独”
C. 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D. 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漫画“徒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漫画中小舟上的男人代表台独势力,拿着一根竹竿准备推翻庞大的冰山,从其吃力的样子可以看出讽刺“台独”势力自不量力。

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B、C与漫画主题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台独。

1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A. “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 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 “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2003年“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正确。

14.恩格斯在谈及雅典社会发展时写道: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常住地区了;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

雅典的这一变化
A. 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B. 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C. 调动低等级公民参与政治
D. 强化贵族在部落中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现在要加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可知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肃清了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B正确;材料“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常住地区了”反映了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作为雅典选举单位,取代了氏族血缘部落,这与权力的滥用与误用无关,故A错误;以地区部落作为雅典选举单位,与调动低等级公民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削弱了贵族在部落中的特权,故D错误。

15.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
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A. 要构建民权政府
B. 要批判神权统治
C. 人性解放
D. 平等自由
【答案】A
【解析】
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D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总统制,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新版”,乔治•梅逊也说总统将会“一步登上美国王位”。

这是因为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B. 任期四年,掌握行政大权
C. 掌握军权,是军事最高统帅
D. 国会批准,可签国际条约
【答案】A
【解析】
美国国家元首由选民间接选出,A错误,符合题意;B、C和D均是关于美国总统的正确表述,排除。

17.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 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 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 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由“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议会是没有什么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议会被皇帝主宰,故本题答案选C 项;A项不选,题干核心是议会不是皇帝;B项不选,题干核心是议会不是宰相;D项体现的是地方的权力,题干中体现的是议会的权力。

18.下面框内对话中所论及的“新的宇宙”缘于
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所以材料中“牛顿的宇宙是昨天的宇宙”,所以“新的宇宙”指的是新的解释理论体系即相对论,故D正确,排除A;B涉及的是生物领域,故排除;C涉及的微观世界运动规律,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由材料“牛顿的宇宙是昨天的宇宙”可知“新的宇宙”指的是相对论,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19.《我的生活——洛茨基自传》中写道:“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消除人类躁狂精神病周期性发作的悲剧,并为人类最高的文明奠定基础。

”材料中的“基础”奠定于。

A. 推翻了沙皇专制
B. 二月革命的胜利
C. 十月革命的成功
D. 《四月提纲》的提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讲的是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纲领性文件最早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所以答案选D,排除C。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20.“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

……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下列文学作品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是
A.
B.
C.
D.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法国革命……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信息说明“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失败,属于浪漫主义产生背景,故A项正确;《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现实主义,故B项错误;《战争与和平》属于现实主义,故C 项错误;《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故D项错误。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

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

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

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

”政府奏无法。

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

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

”上曰:“卿之言甚善。

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变化:从保护到同意赐死。

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2)规定:君臣共议。

渊源:三省六部制;表现: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3)观念: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儒学家:董仲舒。

(4)因素: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比较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依据史料,紧扣“变化”,据材料中“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帝不得已命诛之”等分析出由保护到赐死,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前一问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宰相就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据材料中“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析归纳,特别是三省的运行机制;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

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可得出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现。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上述所给史料及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作答,结合所给的三则材料可得出分别从法律、制度、相权、“天人感应”的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等方面分析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2.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

……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

……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1789年11月)材料二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
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

……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

……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

——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材料三《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年、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它有没有完全消除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3分)
(1)不满:代表权不平等(议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不够)(2分)
要求: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

(2分)
(2)依据:选区人口(2分)
原因: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4分)
没有(1分)
问题: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2分)
(3)趋势: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

(6分)
(4)特点:和平性、渐进性(3分)
认识:民意的代表性标志宪政的民主发展程度。

民主权利的获得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宪政框架下可以实现民主的和平推进。

(任答一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

“可以看出作者的不满是代表权不平等(议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不够)。

再由材料“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

”,更能证明作者是在要求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

(2)由材料“取消市镇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000——4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 个中等城市各得1 席。

”,可以得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人口的多少”。

结合所学,依据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出现新兴工业城市。

显然没有满足普赖斯的愿望,因为从材料“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来看,所存在的问题是“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3)结合材料中不同时期议会改革的议员选举资格对比,可以归纳出英国议会改革其实是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所以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一定要突出“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即可,选举权的变化趋势其实是由于经济不断的发展变化而造成的。

(4)由英国议会改革漫长历程来看,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是和平性、渐进性。

对英国宪政演变的认识的作答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可以分别结合三则材料来归纳。

由材料一可知民意的代表性标志宪政的民主发展程度。

由材料二可知民主权利的获得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由材料三可知宪政框架下可以实现民主的和平推进。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英国宪政演变的特点及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

在革命前后持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