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理化性质 四川理工学院

合集下载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1一、核酸的分子大小一核酸的分子大小二、核酸的溶解度与粘度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常用乙醇来沉淀DNA ;DNA难溶于0.14mol/L的NaCl溶液,可溶于1-2 mol/L的NaCl溶液,RNA则相反,可据此分离二者。

2三、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碱基、核苷、核苷酸均能发生解离,因此核酸是两性电解质。

p对DNA来说,碱基对在pH4.0~11.0最稳定。

3四、核酸的紫外吸收4OD260的应用1.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DNA纯品: OD 260/OD 280= 1.8纯–RNA纯品: OD260/OD 280= 2.0–含杂蛋白及苯酚,降低 2. DNA或RNA的定量对于纯样相当于对于纯样品,OD 260=1.0相当于•50μg/ml双链DNA•40μg/ml单链DNA(或RNA)•20μg/ml寡核苷酸5核酸溶液紫外吸收以摩尔磷的吸光度表示,摩尔磷即相当于摩尔核苷酸。

摩尔吸光系数30.98Aε)=ε:摩尔吸光系数A:吸收值P WL()W:每升溶液磷重量L:比色杯内径63.判断DNA是否变性核酸在变性时,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变性核酸可以复性,紫外吸收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一现象称为减原来水平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7五、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五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一)变性P260定义:核酸受到加热、极端的pH或离子强度的定义核酸受到加热极端的H降低等因素或特殊的化学试剂作用,其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过程。

8变性后其它理化性质变化:OD260增高粘度下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9DNA的紫外吸收光谱¾增色效应:当核酸变性时260nm处光吸收值显著增加的现象。

10¾热变性: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热变性的稀盐溶液热℃几分钟后双螺旋结构被破坏,氢键断裂,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则线团的现象。

11¾解链曲线: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absorbance,A,A260代表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率)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核酸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核酸的理化性质
D-核糖与浓盐酸和苔黑酚(甲基间苯二酚)共热 产生绿色;
D-2-脱氧核糖与酸和二苯胺一同加热产生蓝紫色。
以此区别DNA和RNA,或作为定量测定基础。
二、核酸的紫外吸收
紫外吸收的应用
DNA或RNA的定量 A260 = 1.0 相当于 50μg/ml 双链DNA (dsDNA) 40μg/ml 单链DNA (ssDNA or RNA) 20μg/ml 寡核苷酸
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解链过程中,紫外吸 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 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称为熔解温度,用Tm表示, 也称解链温度。
影响Tm的因素
(1)G-C对含量:G-C的含量高,Tm值高。因而 测定Tm值,可反映DNA分子中G 、C含量,可通 过经验公式计算: (G+C)%=(Tm-69.3)×2.44 (2)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 DNA的Tm较低。在纯水中,DNA在室温下变性。 (3)溶液的pH值和变性剂
3、酶水解
实验室常用的DNase有2种: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水解
产物为平均长度为4个核苷酸,以5´-P为末端 的寡聚核苷酸。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II(DNase II):水 解产物为平均长度为6个核苷酸,以3´-P为末 端的寡聚核苷酸。
非特异性核酸酶:即水解DNA又水解RNA的酶。有 些非特异性核酸酶也作为工具酶应用到科学研究中。 如:蛇毒磷酸二酯酶和脾磷酸二酯酶均是水解DNA和 RNA的外切核酸酶。前者从3´端开始,生成5´单核苷 酸,后者从 5´末端开始,生成3´单核苷酸。
DNA复性
(三)核酸的杂交
核酸杂交:核酸变性后进行复性的过程 中,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按碱 基互补关系形成杂交双链分子的过程。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牛脾磷酸 二酯酶
Fig. 4-30 Snake venom phosphodiesterase and spleen phosphodiesterase are exonucleases that degrade polynucleotides from opposite ends.
• 核酸酶(nuclease)(特异性地水解核酸)
• 变性DNA粘度下降。
4. 溶解性:
• DNA、RNA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 核酸钠盐比游离酸易溶于水。
5. 特殊颜色反应
(1)地衣酚法定性、定量鉴定RNA: D-核糖 + 浓盐酸 + 地衣酚
FeCl3 )
(2)二苯胺法定性、定量鉴定DNA:
应用:
(1)定性定量鉴定各种核苷酸 (2)核酸纯度鉴定
纯DNA: A260 / A280 > 1.8 纯RNA: A260 / A280 = 2.0
(3)核酸定量鉴定
A260 =1, 相当于 50g / ml 双螺旋DNA 40g / ml 单链DNA(RNA) 20g / ml 寡核苷酸
(4)核酸变性程度的鉴定
b: DNase Ⅱ,产物为3´- 核苷酸或以其为尾的寡核苷酸
三、核酸的酸碱性质
• 核苷酸含有磷酸基团和碱基,是两性电解质。 在pI处,核苷酸以兼性离子存在。 • DNA和RNA分子也是两性电解质。 多核苷酸中,磷酸基pK1´=1.5,因其酸性较强, 所以核酸表现为酸性。
四、核酸的紫外吸收
嘌呤碱、嘧啶碱存在共轭双键,所以碱基、
根据作用方式:
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核糖核酸酶 如:牛胰核糖核酸酶( RNaseⅠ) 根据底物: 核糖核酸酶T1
脱氧核糖核酸酶 如: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 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Ⅱ)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理化性质

减色效应常可用来衡量DNA复性的程度。
(二) 复性
四.变性与复性
3. 分子杂交
不同来源的DNA分子放在一起热变性,然后慢慢冷却, 让其复性。这些异源DNA(RNA)之间有互补的序列或部分 互补的序列,则复性时会形成“杂交分子”。
核酸的杂交广泛应用于分子遗传学中。
基因(gene):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其编码产物是多肽链或RNA。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应用于 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 以达到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
(一) 变 性
使氢键断裂,破 坏碱基堆集力,从 而引起核酸二级结 构的破坏。
3. 增色效应
(一) 变 性
变性后的DNA对260nm的紫外光吸收值比变性 前明显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这是由于变性的DNA双螺旋解体,藏于螺旋内 部的碱基暴露出来。
增色效应常可用来衡量 DNA变性的程度。
4. 热变性曲线(熔解曲线)
3. 粘 度
一.一般的物理性质
➢ DNA溶液粘度极高 (因其分子直径小而长度大)
➢ RNA溶液粘度要小得多
核酸变性或降解后,粘度降低
二. 两性解离
核酸既含有酸性的磷酸基团,又含有弱碱性 的碱基,故可发生两性解离。其解离状态随溶液 的pH值而改变。
由于磷酸基团的酸性很强,所以pI较低,整 个分子相当于多元酸。
(一) 变 性
1. 变性的概念
四.变性与复性
核酸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空 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 物活性的降低或丧失。
A260值升高 粘度下降 沉降系数加快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理化性质

➢ RNA核蛋白体(RNP)易溶于0.14mol/L的NaCl溶液
➢ DNP可溶于高浓度(1~2mol/L)的NaCl溶液
精品资料
3. 粘 度
一.一般(yībān)的物理 性质
➢ DNA溶液粘度(zhān dù)极高 (因其分子直径小而长度大)
➢ RNA溶液粘度(zhān dù)要小得多
核酸变性或降解后,粘度降低
100
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但很类似
。都是 ——
S 形曲线
50
0
精品资料
温度
5. 解链温度 (wēndù)(Tm值)
( melting temperature)
又称 熔解温度(wēndù)、 熔点
变性百分率 A260
指 DNA 的 变 性 达
100
到50%,即增色效
应达到一半时的温

50
DNA 的 Tm 值 一 般在70~85℃之间
精品资料
精品资料
四.变性与复性
(一) 变 性
1. 变性(biànxìng)的 概念
核酸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 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及生物活性的降低 (jiàngdī)或丧失。
A260值升高 粘度下降 沉降系数加快
……
精品资料
2. 引起变性 (biànxìng)的因素
物理因素: 热(热变性) 紫外、辐射(fú shè )
0
精品资料
(一) 变 性
Tm
温度
5. 解链温度(Tm值)
(一) 变 性
影响(yǐngxiǎng)Tm值的因 素:
❖ DNA分子(fēnzǐ)中GC碱基对的含量 DNA分子(fēnzǐ)中GC含量高,则Tm值 大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理化性质

DNA变性的特点-爆发式
变性作用发生于一个很窄温度范围内。
34
Tm值
DNA 的 双 螺 旋 结 构 失 去 一 半 时 对 应 的 温 度 称 为 DNA的解链温度(Tm)。
浓 度 50ug/mL 时 , 双 链 DNA A260=1.00; 完全变性(单链)时, A260= 1.37 。当 A260 增加到最大 增大值一半时,即 1.185 时,对 应的温度即为Tm 。
8
P503
③按磷酸二酯键断裂方式分类: 3′-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 如 蛇毒磷酸二酯酶 5′-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 如 牛脾磷酸二酯酶
P482
蛇毒磷酸二酯酶从核酸的5’端逐个水解下5’核苷酸 牛脾磷酸二酯酶从核酸的3’端逐个水解下3’核苷酸
9
蛇毒磷酸二酯酶从核酸的5’端逐个水解下5’核苷酸,称为核酸5’ 外切酶,水解3’-OH形成的酯键。 牛脾磷酸二酯酶从核酸的3’端逐个水解下3’核苷酸,称为核酸3’ 外切酶,水解5’-OH形成的酯键。 10
13
14
四、N-糖苷酶类:各种非特异的糖苷酶或对碱基特异
的N-糖苷酶,可水解糖苷键。
15
第二节 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酸的碱基、核苷、核苷酸均能发生解离,因此核酸
也就具备了可解离的酸碱性质。
16
1.碱基的解离
由于嘧啶和嘌呤化合物杂环中N以及各取代基(-OH) 具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所以这些物质既有碱性解离又 有酸性解离。 各种碱基的解离特点及其常数见课本P505
1、Southern Blotting (DNA-blotting) 2、Northern Blotting (RNA-blotting) 3、Western Blotting (protein-blotting)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化学 核酸参考答案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化学 核酸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 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核苷与磷酸缩合生成的磷酸酯称为单核苷酸。

2. 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单核苷酸中,核苷的戊糖与磷酸的羟基之间形成的磷酸酯键。

3. 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不同生物的碱基组成由很大的差异,这可用不对称比率(A+T)/(G+C)表示。

4. 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5. 反密码子(anticodon):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子。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6. 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7. 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

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

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8. 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9. 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10. 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核酸的生物化学性质是什么

核酸的生物化学性质是什么

核酸的生物化学性质是什么核酸是生命体内极其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它们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储存和表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要深入理解核酸的生物化学性质,我们首先得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说起。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一个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

含氮碱基分为嘌呤和嘧啶两大类。

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嘧啶则有胞嘧啶(C)、胸腺嘧啶(T)和尿嘧啶(U)。

在 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 A、G、C 和 T;而在 RNA 中,碱基则是 A、G、C 和 U。

戊糖在 DNA 中是脱氧核糖,在 RNA 中则是核糖。

磷酸基团与戊糖的某个羟基相连,形成磷酸酯键。

多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核酸链。

核酸的一级结构就是指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对于 DNA 来说,其两条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

这种双螺旋结构十分稳定,为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

双螺旋的直径约为 2 纳米,每一圈螺旋包含 10 对碱基。

RNA 的结构则相对多样。

常见的有信使 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 RNA(rRNA)。

mRNA 一般为单链,但在局部区域可能会形成互补配对,呈现出一些二级结构。

tRNA 则具有独特的三叶草形结构,这有助于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准确转运氨基酸。

rR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核酸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化学性质。

首先是它的酸性。

由于核酸分子中磷酸基团的存在,使其在溶液中呈酸性。

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也很显著。

嘌呤和嘧啶都具有共轭双键系统,能够吸收紫外线。

在 260 纳米波长处,DNA 和 RNA 都有特征性的吸收峰。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对核酸进行定量和纯度分析。

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是其另一个重要性质。

当核酸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如加热、酸碱处理等,双螺旋结构会解开,这就是变性。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 退火(annealing):热变性的DNA经
缓慢冷却后的复性。
• 减色效应:复性后,DNA的OD260又降低
到原来的水平。
• 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
热变性的DNA 在复性过程中,具 有碱基序列部分互 补的不同的DNA之 间或DNA与RNA之 间形成杂化双链的 现象。
分开成单链。

变性因素:
加热、过量酸或碱。
• 增色效应:DNA变性使溶液OD260增高。
• 解链温度(Tm):
DNA的热变性 过程中,紫外光吸 收值达到最大值的 50%时的温度。 Tm值与DNA 分子中的G+C含量 呈正比。
三、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
链又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一、一般理化性质
• பைடு நூலகம்性 • DNA粘度极大,RNA粘度比DNA小
得多
• 在260nm波长有紫外吸收峰,是由
碱基的共轭双键决定的。这一特性常 用作核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二、DNA的变性

概念:在某些理化因
素作用下,DNA分子互 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 裂,使DNA双螺旋结构

核酸的理化性质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核酸的理化性质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检验常识】核酸的理化性质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江西检验医学网> 检验与临床知识发核酸的理化性质及研究方法内容十分庞杂,本节只可能对若干比较重要的核酸理化性质和研究方法作概要叙述。

一、一般物理性质1. 溶解度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它们都微溶于水,其钠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它们可溶于2-甲氧乙醇,但不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等一般有机溶剂,因此,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当乙醇浓度达50%时,DNA就沉淀出来,当乙醇浓度达75%时RNA也沉淀出来。

DNA和RNA在细胞内常与蛋白质结合成核蛋白,两种核蛋白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DNA核蛋白难溶于0.14mol/L的NaCl溶液,可溶于高浓度(1~2mol/L)的NaCl溶液,而RNA核蛋白则易溶于0.14mol/L的NaCl溶液,因此常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分离两种核蛋白。

2. 分子大小DNA分子极大,分子量在106以上,RNA的分子比DNA分子小得多。

核酸分子的大小可用长度、核苷酸对(或碱基对)数目、沉降系数(S)和分子量等来表示。

3. 形状及粘度核酸(特别是线形DNA)分子极为细长,其直径与长度之比可达1:107,因此核酸溶液的粘度很大,即使是很稀的DNA溶液也有很大的粘度。

RNA溶液的粘度要小得多。

核酸若发生变性或降解,其溶液的粘度降低。

二、核酸的紫外吸收嘌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因此核酸具有紫外吸收特性。

DNA 钠盐的紫外吸收在26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值(图3-25),其吸光率(absorbance)以A260表示,A260是核酸的重要性质,在核酸的研究中很有用处。

在230nm处为吸收低谷,RNA钠盐的吸收曲线与DNA无明显区别。

不同核苷酸有不同的吸收特性。

所以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加以定量及定性测定。

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定量测定小量的DNA或RNA。

核酸的理化性质实验报告

核酸的理化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核酸的基本理化性质。

2. 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变性、复性和杂交等现象。

3. 学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等实验仪器。

二、实验原理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由核苷酸组成,具有多种理化性质。

本实验主要探讨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变性、复性和杂交等现象。

1. 紫外吸收特性:核酸分子中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具有共轭双键,能够吸收紫外光。

最大吸收峰在260nm附近,可用于核酸的定量分析。

2. 变性:在高温、酸、碱、尿素等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双链解开,形成单链。

此过程称为变性。

3. 复性:变性后的核酸在适当条件下,双链可以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结构,此过程称为复性。

4. 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互补碱基序列可以形成杂化双链,此过程称为杂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DNA、RNA、双链DNA、单链DNA、变性DNA、复性DNA、杂交DNA等。

2.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泳仪、恒温水浴锅、移液器、吸管、离心机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紫外吸收特性实验(1)将不同浓度的DNA、RNA溶液分别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中。

(2)在260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值。

(3)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核酸浓度。

2. 变性实验(1)将双链DNA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

(2)在260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值。

(3)分析吸光度值随温度的变化,确定DNA的变性温度。

3. 复性实验(1)将变性DNA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

(2)在260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值。

(3)分析吸光度值随温度的变化,确定DNA的复性温度。

4. 杂交实验(1)将不同来源的DNA、RNA溶液混合,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

(2)在260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值。

(3)分析吸光度值随温度的变化,确定DNA、RNA的杂交温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紫外吸收特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DNA、RNA溶液在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核酸检测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酸检测物理知识点总结

核酸检测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核酸的结构与性质1.1 核酸的化学结构核酸是一种由核苷酸经过磷酸二脂酸酯键连接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

核苷酸由核苷和磷酸二脂酸组成,核苷包括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糖分子,磷酸二脂酸作为链的连接部分。

1.2 核酸的物理性质核酸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DNA超螺旋等。

其中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结构,由两条螺旋形成,而碱基配对是通过氢键将两条链连接在一起,碱基的配对规律是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此外,DNA还具有超螺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得DNA在细胞分裂时更容易分离。

1.3 核酸的光学性质核酸具有一定的光学性质,如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

DNA和RNA在紫外光下有显著的吸收,其中DNA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而RNA在260nm处有一个稍微红移的吸收峰。

此外,核酸还具有荧光发射的性质,一些荧光染料可以与核酸结合产生荧光信号,用于核酸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二、核酸检测的原理与技术2.1 核酸检测的原理核酸检测的原理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来识别和检测样品中的核酸序列,常用的技术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子杂交、核酸电泳、原位杂交等。

PCR是最常用的核酸扩增技术,通过模拟细胞内DNA复制的过程来扩增目标DNA序列,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检测和分析。

2.2 核酸检测的技术手段核酸检测的技术手段包括一系列的实验方法和设备,如核酸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原位杂交、微阵列技术等。

其中核酸提取是核酸检测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从样品中提取出目标DNA或RNA序列,为后续的PCR扩增和检测做准备;PCR扩增是一种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的核酸扩增技术,可将目标核酸的复制数量扩大上百万倍,从而实现对微量核酸的检测和分析。

2.3 核酸检测的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在临床医学、疾病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临床诊断中的传染病检测、肿瘤基因检测、遗传病筛查等;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病毒核酸监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食品安全监测中的食源性疾病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

核酸理化性质

核酸理化性质

3.3 核酸的理化性质、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一核酸的分子大小一核酸的分子大小二核酸的溶解度与黏度•核酸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黏滞度:DNA 〉RNA ;dsDNA〉ssDNA•DNA变性,黏度降低三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是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DNA碱基对在pH4.0~11.0之间最稳定•DNA的等电点为4~4.5,RNA的等电点为2~2.5四核酸的紫外吸收天然DNA变性DNA核苷酸总吸收值1232202402602800.10.20.30.4波长(nm )光吸收123克原子磷消光系数e(p)•以每升核酸溶液中1克原子磷为标准来计算核酸的消光系数,称为克原子磷消光系数e(p)。

e(p)=A/CL•A:吸收值C:每升溶液中磷的克原子数L:比色杯内径厚度•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核酸变性时,紫外吸收值e(p)值显著升高,称为增色效应•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在一定条件下,变性核酸可以复性,此时紫外吸收值e(p)值又回复至原来水平,称为减色效应五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一) 变性核酸的变性denaturation维持核酸空间结构的作用力氢键和碱基堆积力被某些理化因素破坏,使核酸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改变。

•增色效应•Tm值•黏度降低•旋光性降低•沉降系数S增加•浮力密度大大增加•对双链DNA进行加热变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DNA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突然明显上升至最高值,随后即使温度继续升高,吸光度也不再明显变化。

Tm: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DNA的Tm值一般在70-85℃之间。

影响Tm值的因素•1.DNA的均一性均质DNA Tm范围小异质DNA Tm范围大•ii. G-C含量G-C含量与Tm值成正比关系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iii.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D N A的T m较低,范围较宽•离子强度较高的介质中,情况则相反•D N A制品保存在较高浓度的缓冲液(一般1m o l/L N a C l溶液)。

5.3 核酸的理化性质

5.3  核酸的理化性质

核酸的理化性质LOGO一、酸性化合物两性解离,但酸性强电泳行为——泳向正极(pH7-8)二、高分子性质n 粘度 DNA>RNAn 超离心沉降n 凝胶过滤n 分子大小单位:分子量(道尔顿,D) 碱基对数目(bp)、离心沉降常数(S)n 沉淀行为——加盐(中和电荷);乙醇嘌呤碱与嘧啶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 的紫外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

不同核苷酸有不同的吸收特性。

所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加以定量及定性测定。

三、紫外吸收OD260的应用1. DNA或RNA的定量OD260=1.0相当于50μg/ml双链DNA40μg/ml单链DNA(或RNA)20μg/ml 寡核苷酸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DNA纯品: OD260/OD280 = 1.8RNA纯品: OD260/OD280 = 2.0四、变性、复性、分子杂交1、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DNA变性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中的氢键断裂,碱基堆积力遭到破坏,双螺旋结构解体,双链分开形成单链的过程。

(1)DNA变性方法:过量酸,碱,加热,变性试剂如尿素、酰胺以及 某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Ø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DNA变性Ø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l当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时,双螺旋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线团。

80 90 100 100%50%OD 260(254)Tm 变性温度范围①②③℃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DNA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溶液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或解链温度、变性温度。

实验室常用的方法——热变性影响Tm值的因素(a)溶液的性质(b)DNA的性质和组成大肠杆菌DNA在不同浓度KCl溶液下的熔融温度曲线GC含量越高,Tm越大(2)变性后理化性质改变n DNA溶液的粘度降低n 浮力密度增加n 旋光偏振光改变n 紫外吸收增加(高色效应)Ø 高色效应(hyperochromic effect):DNA变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增高,称为高色效应或增色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变性DNA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解开的互补双链可 重新恢复天然的双链螺旋结构。
热变性的DNA在缓慢冷却后复性的过程称为退火。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DNA复性时,其溶液OD260降低。
复性条件: (1)缓慢冷却 (2)片段小,易复性 (3)均质易复性 (4)浓度大易复性 (5)高度重复序列,易复性
14
(3)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 DNA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 时溶液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 GC含量越高,Tm越大 DNA越长,Tm越大 溶液离子强度增高,Tm值增加 DNA越纯,相变范围越小
15
(二)复性(Renaturation)
4
4、核酸分子的解离(Dissociation)
核酸和多核苷酸链除了末端磷酸残基外,磷酸二酯键
中磷酸残基只有一个解离常数, pK1 =1.5
三、紫外吸收(260nm,定性和定量分析)
但分子量差异大,纯质不一,难以用NA重量浓度来表
示其消光系数,故常用摩尔磷消光系数.
ε(p)—每升溶液中含1mol 磷的核酸溶液(pH=7)的消
3
2. 核苷(Ns)解离
糖的存在使N解离pK值降低,而糖上-OH的解离无
足轻重(pK 在12 以上)
3. 核苷酸(Nt)解离
Pi有两次解离,pK′=0.7~1.6 IP pK′=6.1~6.5 IIP
Nt含碱基和Pi,为两性电解质,当正、负解离速度
相等时,该pH即为pI,(U、T除外,不带电荷) pI = (pK′+ pK′) / 2,pK′为Pi第一解离,pK′为 N解离 IP α2 IP α2 eg. AMP pI = (0.9+3.8) / 2 = 2.35 了解Nt的解离及pI ,在制备及分析中极有帮助。
27
(二)DNA的制备
①辛醇-氯仿法
Et-OH ↓ DNA(水相) DNA↓ 核蛋白溶液+辛醇-氯仿 Pro (水与氯仿相之间)
② SDS法
SDS将Pro变性,与DNA分离 ③ 苯酚法 苯酚将Pro变性,抑制Nuclease活性。活性DNA在水 相
28
(三)RNA的制备
① 粗提方法:苯酚法;稀碱或盐溶液(与pI联合使 用)。 提取不同RNA时,先用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再提取相 应的RNA。
1
核蛋白 + 1mol/L NaCI→ DNP溶解 + RNP ↓ 核蛋白 + 0.14 1mol/L NaCI → DNP ↓ + RNP溶解 (低盐DNP不溶,高盐RNP不溶) 核蛋白 在pH4.2(pH = pI)时,DNP ↓,RNP溶解 核蛋白 在pH2~2.5 (pH = pI)时, RNP ↓ ,DNP 溶解
8
DNA的变性(denaturation)
方法:过量酸,碱,加热,变性试剂如尿素、酰 胺以及某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变性后其它理化性质变化:OD260增高;粘度下 降;比旋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酸碱滴定曲 线改变;生物活性改变
9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Pu>Py (purine)(pyrimidine);deoxy>oxy
② 碱解RNA(0.3~1M NaOH),得2', 3 '环式Nt, 进一步生成 2′或 3 ' Nt、Ns ( Nt 代表核苷酸, Ns代表
核苷的缩写)
DNA无2'-OH,不能生成2', 3' 环式Nt,相对抗碱。
24
③ 酶解
22
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由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形成杂化双链的过程
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基因克隆筛选、酶切图 谱制作、特定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突变分 析、疾病诊断等
23
4.5 Nt类物质的制备及应用
一、 核酸组分Nt、Ns和Base的制备
(一) 降解方法
① 酸解NA,直接得碱基(或无嘌呤酸),糖苷键断。
二、Prperation of NA(DNA and RNA)
(一)制备NA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防止核酸酶的水解 加核酸酶抑制剂或去核酸酶激活剂。 ② 防止化学因素的降解 提取NA常用酸碱法,但要防止过酸过碱。 ③ 防止物理因素的降解 高温、机械等作用力破坏NA结构,应该在低 温和温和条件下进行。
18
核 酸 的 杂 交
19
20
变性
复性
不同来源的 DNA分子
DNA-DNA 杂交双链分子
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 研究基因的位置 确定两种核酸序列的相似性 检测样品中的特异序列 基因芯片技术的基础
21
核酸探针(nucleic acid probe):能特异性的探测带某一 特定序列的DNA或RNA分子的标记核酸分子。
4.4 核酸和核苷酸的性质
(Section 4 Properties of Nucleic acid and Nucleotide)
一、溶解性(Solubility)
① RNA、Nt、Ns和Base纯品为白色粉末或结晶体。 ② DNA为纤维状固体。 ③ 核酸为极性物质,核苷酸和核苷可溶于水。 ④ 核酸大多与蛋白质结合成和蛋白。在不同的盐浓度 下,DNA蛋白(DNP)和RNA蛋白(RNP)溶解度不同。
10
用途:
a. 作为判断变性,复性的指标
变性-hyperchromic effect(增色效应, ε(p) )
复性-hypochromic effect(减色效应,ε(p) )
b. 测NA浓度 (常用) ② 热变性及变性温度 热引起… 变性温度(Tm)—紫外吸收值达最高值的一半时溶液
所处的温度(突发过程,相当窄的温度)。 或双螺旋结构失
DNA+ H+ +二苯胺
蓝色产物(A600nm)
30
(三)定磷法(RNA和DNA总量)
消化
定磷试剂
NA(DNA和RNA) + H+
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
蓝色产物(总磷, A650nm~660nm )
核酸磷真实含量=总磷-无机磷
纯核酸含磷量约9.5%,1g磷=10.5g核酸(100/9.5)
(四)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尤其用于DNA测定和分析)
Nt含碱基和Pi,为两性电解质,当正、负解离速度
相等时,该pH即为pI,(U、T除外,不带电荷)
IP IIP
pI = (pK′+ pK′) / 2,pK′为Pi第一解离,pK′为 N解离 IP α2 IP α2 eg. AMP pI = (0.9+3.8) / 2 = 2.35 了解Nt的解离及pI ,在制备及分析中极有帮助。
纯NA,DNA(1µ g/ml) = 0.020A260nm
RNA(1µ g/ml) = 0.022~0.024A260nm 即一个A值=50µ g/ml 双螺旋DNA 一个A值=40µ g/ml RNA或单链DNA (二)定糖法
RNA+H+ +3,5-二羟基甲苯(苔黑酚,地衣酚)
绿色产物(A670nm)
去一半时的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溶解温度,解链 温度)。DNA, Tm = 70~85oC 。DNA变性Tm与下列因 素有关:
11Leabharlann ● 样品均一性越均一,温度越窄。是均一性的检
验标准
●溶液离子强度增高,Tm值增加
● G-C含量
计算G-C百分含量:
pH 7.0,0.165M NaCl中DNA的Tm
光系数。
260nm: DNA=7,000~10,000 RNA=6,000~8,000
5

在核酸分子中,由于嘌 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 双键体系,因而具有独 特的紫外线吸收光谱, 一般在260nm左右有最 大吸收峰,可以作为核 酸及其组分定性和定量 测定的依据。
6
OD260的应用
1. DNA或RNA的定量
如rRNA从核糖体中提取,tRNA从细胞质中提取,
mRNA从多聚核糖体中提取。 ② 精制方法:分子筛层析,密度梯度离心,DEAESephadex,Poly dT 亲和柱(精制mRNA,与mRNA尾巴 Poly A特异结合)等。
29
4.6 NA的分析测定和研究方法
一、NA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
(一)紫外吸收法(朗白-比尔定律)
OD260=1.0相当于
50μg/ml双链DNA 40μg/ml单链DNA(或RNA) 20μg/ml寡核苷酸 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DNA纯品: OD260/OD280 = 1.8 RNA纯品: OD260/OD280 = 2.0
7
四 、 核 酸 的 变 性 与 复 性 ( Denatur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NA)
(一) Denaturation of NA
① 定义: NA受热、酸碱、有机溶剂、辐射、及尿素
等变性剂作用,皆引起变性,所谓变性:氢键断裂,双螺
旋结构解开,从而引起紫外{ε(p) }增加(hyperchromie
effect ,增色效应)、失去生物活性、粘度下降(双股- 无规线团)(与pr反)、比旋下降 等性质改变的过程叫 变性。(与降解不同,无共键的断裂)
OD260(254) 100% 50%

① 80
Tm 变性温度范围
90
100 ℃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DNA热变性 过程中,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溶液的温度 13 称为融解温度(Tm)或解链温度、变性温度。
总结:
(1)变性后理化性质改变 DNA溶液的粘度降低 浮力密度增加 旋光偏振光改变 紫外吸收增加(高色效应) 高色效应(hyperochromic effect):DNA变 性后,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增高,称为高色效 应或增色效应。 (2)变性后的DNA一级结构没有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