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架一路太极拳展演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架一路太极拳展演解说词
老架一路太极拳展演解说词
清明文化节期间,接受社区太极拳辅导站安排,为文化节期间的太极拳展演解说词准备资料,顺着我的思路:①太极拳的定位、起源、发展、现状,②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分类,特点,③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特点,动作要领,习练注意事项,④前人的太极名言、太极思想、太极理论。

一番搜索整理后,感觉作为一篇较完整的资料应该
存一下盘,仅此。

老架一路太极拳展演解说词
晋安广场太极拳辅导站
20xx年清明文化艺术节
太极拳,是一项武术运动,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基本功法是:开、合、发。

它是以“易
经”阴阳之理、中医的经络学、道家的导引、吐纳综合创造出的一套有
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

太极拳以它顺其自然、潇洒飘逸、刚柔相济、行云流水、舒缓流畅、圆润饱满、柔韧厚重、轻松自如的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同时它又不受场地及自身条件的约束成为了大众最好的健身养生方法。

国际武联已于2000年7月做出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

目前,太极拳已经传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太极拳者已达1.5亿人之多,使之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武术运动。

现在观众朋友们观赏到的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由晋安广场太极拳辅导站的朋友们为大家表演。

陈式太极拳始于明末清初,时间大约在1509年前后,是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氏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陈式太极拳套路、太极推手、太极剑、刀、枪、棍等器械的演练体系。

其中太极拳套路中的第一路拳(老架)和第二路拳(炮捶)更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其它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又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支脉上发展衍变而成的。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共有七个套路,流传最广的有:第一路(老架)和第二路(炮捶)。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家沟拳师陈有本编创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

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新架近年来也已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

陈式太极拳也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整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缠丝劲为灵魂,以内劲为统驭,这是太极拳推手时具有威慑力量的基本条件。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掌心由外往里翻的顺缠丝,一般都以棚劲出现;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逆缠丝,大多以捋劲为主,这两种缠丝劲贯穿于太极拳演练的始终。

内缠丝和外缠丝的不断变化,形成陈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式运动,演练时只见大圈化小圈、小圈变大圈,动作变幻万千,形成运动如缠丝、运动如抽丝的境界。

(对于初练陈式太极拳者,一开始缠丝动作可以缓慢一些,螺旋画圈大一些。

熟练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画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而似
有似无的境地。


陈式老架一路拳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稳而又灵活;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习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shěn)、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以柔为主,以刚为辅。

以身领手,足随手运,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不断调和。

手法中多以棚、捋、挤、按四正的劲力为主,辅以采、(liè)、肘、靠的四隅(yú)手。

整套动作在中气贯足下的基础上,体现出缠中显柔、缓、稳的特点。

练习方法是以缠丝劲、以柔抑刚与以柔化刚的化劲为基础,动作以缓而稳为宜,尤其注重缠丝劲的运用与演练。

而技击性战略原则,则是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借力发力。

练拳时速度快慢相间,以20分钟左右练完一套拳为宜。

由于陈式太极拳震脚、发劲、跳跃等动作特点,所以练习时的运动量远远大于其他传统的太极拳,故而,在习练时运动量可以调节,架子亦可分高中低三种,可以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

练意(心静用意),练气(腹式逆呼吸法,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练身(武术攻防性动作的拳势)三者密切结合,是陈式太极拳的习练原则。

即使是降低其运动量,以适应年老体弱者的锻炼,仍须保持练意、练气、练身三者结合的锻炼原则,以期于无形之中达到水到渠成的锻炼效果。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
的《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说得好:
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

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

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後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

其为道岂浅鲜哉!
老子说大道无形,育地生天;孔子说理天真空纯至静,真空非空生有形;释迦说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在人人自我如来性海之中。

这些与伏羲所说的无极生太极都是同为一理。

因为中华始祖、有道明君、叁教圣人都同对大自然演化的规律通达明了,他们在不同时期针对人类不同的思想觉悟,用不同的语言共同述说了这一真理。

让我们一起为传播太极理论、弘扬太极精神、扬我中华风采、造福人类健康而努力吧!
扩展阅读:《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说词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说词
陈正雷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是太极文化的发祥地。

在这中原黄河的北岸有一个古老而偏僻的村庄-陈家沟。

她被世界人民喻为”太极圣地”。

太极拳是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的特色,以及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的运转规律的拳术运动,故为”太极拳”。

起初,太极拳只是在陈氏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到了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时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在社会上慢慢流传开来,太极拳在长期流传发展中,逐步演化成具有代表性,风格特点又各不相同的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四大流派。

自从陈王廷创始太极拳,陈家沟的人练拳是巍然成风,陈家沟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无论多忙在劳作之余,田间地头,村边树下,农家田院,处处可见练拳的身影,处处可闻比武的闹声,”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陈氏太极拳除了老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拳之外,还有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

各具风格。

太极拳总结了前人各种养生术的精华,结合阴阳之理把螺旋缠丝运动溶于轻静之中,把轻静化于螺旋缠丝运动之内,这种动与静的巧妙组合,产生了内气催外形,思维与动作,快与慢,开与放,分与合等动作意气的相互协调。

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安逸,从形体器官上得以锻炼,元气得升,精气得保,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它以”、捋、挤、按,采、列、肘、靠”为核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
以螺旋缠丝的内劲为统驭,将抓拿摔滑打跌溶为一炉,内外兼练,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本片为陈正雷大师亲自讲解与示范,陈正雷大师,生于1949年5月,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现任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国家武术高级教练,河南省武术馆副馆长,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他自幼师从太极拳宗师陈照丕、陈照奎学艺,历时三十余载,千锤百炼,绝技在身,有”太极金刚”之美称。

1974年到1988年,连续十多次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获金奖、冠军,1989---19996年在省及全国武术比赛中出任领队、教练获三次团体总分第一,学生两次获全能冠军,单项金牌获35枚,1972年开始传拳授艺,学生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1981年接待来访的日本三浦英夫一行30人,此后每年都多次接待来访与学习的外宾团体,至今已逾百批,1983年开始应邀数十次出访日、美、法、德、意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

并被五十余家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名誉主席和名誉会长。

台湾武术界赠旗誉其拳艺”登峰造极”,马来西亚太极拳界赠银盘称他为”太极泰斗”,在国内外武术界享有盛誉。

他的武术理论造诣颇深,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太极神功》大型画册等,图文并茂,实为太极拳研究的珍贵资料。

部分著作被译成日文和英文在国外发行。

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录制《世传陈氏太极拳术》教学片,199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录制陈氏太极拳、剑、推手、养生功等系列教学片,均被译成日、英、韩等外文,发行世界各地.1986年,他被选为焦作市六届政协常委,1988年被推选为河南省七届人大代表。

他曾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人物年鉴》,《中国武术人名辞典》,《当代改革英才》,《当代技击人才荟萃》,《世界名人集》
等权威辞书。

陈氏太极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所创,他在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零八式长拳一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编排成现在流行的老架一路、二路,二路也称炮捶.一路拳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二路拳以刚为主,刚中有柔,两路拳相辅相成,互为其根,直至达到刚柔相济,浑然一圆.现在介绍的是老架一路,其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开裆贵圆,虚实分明,上下松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继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在学习之前,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

人体总的来说分为三节,头为上节,躯干为中节,腿为下节。

陈氏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虚领顶劲。

头自然正,二目平视,在运行过程中,某手为主,眼神系住中指端。

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用鼻子呼吸,耳听背后,颈部肌肉要松弛,不要僵直,有的讲虚领顶劲他可能就把它领会成用头硬往上顶,这个就错了,颈部肌肉容易僵直,这是头部的正确要求。

在头部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顶头,往上硬顶,容易犯僵直。

低头,就是在震脚发力的时候他容易看手,容易犯低头的毛病。

在旋转的时候容易歪头,这样歪头,或者在做云手
或者转身的时候,头来回摇摆。

这都是头部容易犯的毛病,在意识上,讲意念要集中,思想要清净,抛弃一切思想杂念,所以太极拳有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达到内外结合这么一个要求。

颈部到髋关节这个躯干为中节。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

中节的规矩是要求立身中正。

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求身法立身中正,以腰为轴,腰脊、脊椎是很重要的,要把它上下竖直,起到一个车轴的作用。

所以腰在整个套路里边,以腰为主宰,运劲过程中,以腰为轴,节节贯穿。

它的要求,除了立身中正以外,有含胸塌腰,在陈氏太极拳的要求里边,它是讲含胸塌腰,不强调含胸拔背,这个拔背容易被人们误解,拔背的意思就好象是胸往内含,背部好象就绷紧一样,但是有些人从这个拔的字上讲是提拔之意,拔有提拔之意,所以在做含胸的时候,很容易做成这样弓背,这就过了,所以外边有很多练太极拳的,他很容易搞成这样的姿势。

这样就有损了咱们的形象。

所以咱们要求这个胸椎是微向内收,这样子你很容易体会心气下降这个内涵。

含胸塌腰,什么叫塌腰?就是腰椎在生理现象向内弯曲这种情况下,内收下坠,都有一个连贯性的,下节要求这边要松胯,胯关节微松往下沉,腰椎向内收,小腹肯定有外翻下坠这种感觉,就是腰椎向内收下坠,头顶向上领劲。

就是让脊椎形成一个上下对拉,将脊椎尽量的对拉拔长。

除了这些含胸塌腰,立身中正以外,在内在里边要求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在上肢要求是松肩沉肘,如果这个手是勾手,就是用手腕上部领劲,好象在这儿悬挂悬吊着一样。

周身的腹部、肋部、背部的肌肉都有放松下坠的感觉,所以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立身中正,心气下降,呼吸自然,这是中节的正确要求,这个中节的部位容易犯的毛病。

就是鼓肚填胸,弯腰突臂,左弓右弯,在上肢上容易做成挑肩架肘,这些都是容易犯的
毛病,在这里把正确的要求和容易犯的毛病给大家介绍清楚了,在以后学习的时候对你是很有帮助的。

下边开始介绍腿部的规矩要求,腿为下节,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不明的意思是虚实分不清。

在下节要求,屈膝松胯,髋关节的要求就是腹股沟要松、活。

在旋转的时候,讲腰如车轴,车轴怎么灵活?怎么旋转?主要靠髋关节左右虚转来灵活地移动。

松胯屈膝就是这个膝关节都是微屈,屈中求直。

在做弓步的时候。

前面做基本动作的时候已经讲过这个弓步,陈氏太极拳的弓步与其他拳的弓步不一样。

后边这个腿不要求挺直,一挺直胯关节顶住骨盆,转关不灵,所以它要求都是屈膝、松胯、圆裆,这样在重心移动也好,腰部旋转也好,它才能灵活、方便。

这弓步,就拿右弓步来讲,这个膝关节与脚跟要上下对照,也就是右弓步右腿为实腿,左腿为虚腿。

这个实腿要占整个身体重心的七分,也就是三七分的意思,它的重量占七分,它占三分。

实腿要求膝关节与脚跟、小腿要上下竖直,膝盖与这个脚尖的方向对照。

虚腿,就要屈膝松胯,脚尖内扣,裆要圆裆,裆既有向外开,又有向内合的意思,所以它这个形成圆弧形,就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这种意思。

在腿上,做弓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栽,也不能向内扣,也不要向外撇,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在脚面上的力量会产生变化的。

大家如果注意仔细考虑的话,如果膝盖前栽,重心就跑到前脚掌,如果膝盖内扣,重心就跑到前脚的内侧,如果向外撇,力量就跑到脚的外侧,所以它要求脚面要脚踏实地,把力量均匀均衡地踏在地上,所以如果你犯了这个毛病,你就体会一下脚掌的力度是否均匀平衡地踏在地上。

这是给大家讲一个体会偏差的一个方法。

在步法上右弓步这样,和左弓步是一样的。

这个虚步为什么要扣裆,如果你这个脚尖向外摆,这个裆就没有合起来,有了向外开外撑这种表现,如果这个脚尖一内扣,裆有圆活
之意,这是弓步。

在开步的时候,在脚上,向左右开步或者向前上步都是要求脚跟的内侧着地铲地滑出,脚尖上跷里合,感觉到合适再移动重心,要不合适,开出去以后马上收回来,所以这样做到虚实分明,重心基本上固定在一腿上。

在倒步的时候,是用脚尖,脚尖着地这样划弧,但这个划弧不是这样故意的这样来划弧,在倒步的时候随着重心的移动,把这个脚收回来,是很自然的现象向后倒。

如果你这样倒、倒、倒,一直向正后方向倒,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圆弧,左右的力点不稳,所以要在转移重心的时候,将腿收回来,再很自然地划弧退步,用脚跟着地,慢慢地将重心移过来,再随着这个重心移动把脚收回来,再倒下去。

下边讲一下虚步。

套路里边的虚步象白鹅亮翅呀,象前招、后招这就是左虚步和右虚步,在做虚步的时候都是一腿支撑重心,一腿虚脚点地,这个虚脚就是起到十分之一的支点作用,所以这个虚实一定要分清楚,在做云手或转换的时候,象这个腿上的虚实变换,向左转这个裆劲都是走后弧线。

再向右转的时候又从后弧线移到右腿。

这个正因为裆劲走后弧线,所以膝盖,膝关节就形成了一个圆弧,所以这个劲你再体会一下这样划过来,再又这样划过去,就好象一个平行八字一样。

这样在旋转,而不是象摆钟一样这样在摆动,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好象S 扣形一样。

这样在旋转,在提腿开步移动重心的时候,这个劲也是走后弧线移动重心,把脚开出去,开出去以后感觉到合适然后再移重心,如果开出去感觉不合适要收回来,收回来但是不能影响身体的立身中正,如果你不能做到虚实分明,一开步就把重心移过来,要想收腿的时候一蹬,所以这样就对自己重心的平衡,身法的立身中正,都起到了干扰的作用,刚才讲完了人体三节的规矩要求,通过这些正确的要求和它容易出现的毛病的介绍,在以后练习的过程中会对每一位学习者能起到帮助的。

按家传拳谱的要求讲的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为中节,腹就是讲腹部,也就是躯干部,中节不明,满腔是空。

满腔是空的意思就是你找不到内气,引不动内气,没有内气的感觉,所以叫满腔是空。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

下节最主要就是讲虚实分明,讲颠覆必生,就是虚实不分明,他就不能做到步法稳健轻灵自然,所以就有那种失重之意,所以在家传拳论的基础上,要结合自己练拳的体会,以上给大家介绍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好,我们在学习陈氏太极拳套路之前,先将它的基本动作介绍一下,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以掌握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缠丝劲的练习方法,对它进行了解,对我们练习套路是很有帮助的。

太极拳的手型有三种:第一种,掌。

掌的要求,四指微微合拢,大指微开,中指微向后仰,成瓦拢掌,掌心要虚。

在运行过程中,小指与大指有相合之意。

第二种,拳。

拳的要求,四指弯曲合于手心,大指压在四指的中节,在运行过程中要虚握拳,发力到顶点时,在一瞬间再将拳攥紧。

第三种,勾手。

勾手要求五指合拢,手腕领劲,放松,不要用力。

下面讲陈氏太极拳的步型:
第一个,左弓步.左弓步的要求,左腿膝关节与脚跟上下对照,右腿脚尖内扣,裆要开圆,屈膝松胯。

第二个,右弓步.重心在右腿,右膝与脚跟上下对照,右脚尖向外摆,左脚尖内扣,屈膝松胯。

第三个,虚步.左虚步,重心在右腿,左脚尖点地.右虚步,重心在左腿,右脚尖点地,屈膝松胯,要求立身中正。

下面坐盘步.左坐盘步,左腿从右腿后插过,下蹲.右坐盘步,右腿从左腿后插过,下蹲.仆步.两腿下坐仆地,有两种,一种可以低,就是摆脚跌岔的时候可以下坐低一点,做雀地龙的时候可以稍微高一点。

还有一种叫独立步.独立步就是一腿支撑重心,一腿悬于裆内,左右独立步.下面给大家介绍陈氏太极拳的手法:
手法概括来讲,也是分三种:掌、拳、勾的用法,
掌的用法在套路中的表现,有推掌,好比咱们套路的双推手,抱头推山.
有按掌,按掌是套路里面中的六封四闭.
还有一种是穿掌,象闪通背,向前上步,右手掌向前,这叫穿掌.
有撩掌,在转身的斩手时候,左手用力上撩,右手往下叫斩掌,”哼”,一个是撩掌,一个是斩手,
掌法里面还有左右金鸡独立的上托掌,象右掌上托,左掌上托,掌的用法就简单介绍这几种。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的用法:
第一种,掩手肱拳.在做掩手肱拳的时候,是以腰脊为轴,裆的虚实变换,是前拳后肘同时发出,尤其是后面的肘劲要配合好,这个肘劲必须要集中在肘尖上。

与前面的拳劲结合,这样劲力才能完整.
第二种当头炮是两个拳结合起来向前冲拳,也是结合周身的完整劲.
下面还有青龙出水,青龙出水是侧身向右前下方,打的侧身拳,也是通过重心的移动,把劲力发在拳上。

下面有指裆捶,指裆捶同掩手肱拳的形式相似,但是方向不同,它是向前下方打对方的裆部与小腹部,也是结合周身的完整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