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初中学生写作的“开源”与“导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初中学生写作的“开源”与“导流”
苏东坡曾喻作文为“行云流水”,作文如果没有涓涓的源头活水,就不能汇
成滔滔的灵感之河。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还存
在简单化、片面化的误区。
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注重
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
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写作正是由于灵感的推动,
才会有文如泉涌的写作快感。
对于写作者而言,理想的境界是这样的,那对于指
导写作的老师而言,则有更高的要求了。
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面对台上侃侃而谈的老师,正眉飞色舞地讲授写作技巧,而台下地自己,则一脸
茫然与烦躁,搜索枯肠,写文章犹如受刑一样痛苦。
现在,自己也站在这三尺讲
台之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地角色了,应当怎样“开源”与“导流”,怎样养
育作文,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付出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尝试。
爱护学生的言语表达的心理和欲望,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
顺应学生的作文
成长规律,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让写作成为个体生
命的内在需要。
“源”就是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培育学生的作文能力和素养,
培育健全的言语人格,从而奠定学生走向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的言语表达基础。
“流”就是依据写作的本质和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心灵的
成长和自由表达,养成良好的写作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和作文一起成长,引领学生
向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发展。
早在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无论应用的或练习的写作,以写得像
样为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
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
”在新课标中也提到:“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
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想象
和联想,丰富表达内容。
”
可见,对于初中生而言,写作必须从基本要求入手,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熟”才能生“巧”,在不断地读与写的过程中得到感悟,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的。
1.
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开“源”。
初一学生作文水平良莠不齐,训练要从零开始。
初一学生创造性写作更多是
基于模仿,学习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起始阶段同样离不开模仿,
怎样联词成句,怎样构段成篇,怎样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都可以从模仿
中找到门径。
模仿生活,获取素材,这就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体现,也就找
到了写作之“源”。
首先,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作文的内容知识需要作者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哪里来?靠的是生活,对于
初中学生而言,他们阅历有限,若作文中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的东西,即使写作技巧一般,也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怎样写得真实?就是按生活的原
型来写,也可说是“模仿生活”,刚开始时要求不要太高,对于一些写作中的详略,选材等技巧暂时不做过多的要求,只要按照生活中的真实去写就值得鼓励。
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容易,既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也能从生活中积累一点经验和素材。
其次,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
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课文,它是家庭、学校、社会诸多方面的缩影,是生活的典
范之作。
因此,学习课文不能忽视其对生活内涵和真谛的揭示,以及其灵活的表
现技巧。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
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这对语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封闭局面,无疑
起到了开源引流的治本作用。
让学生走出课本,通过各种媒体去感悟生活,比如
可以设立班级博客,以及收看<<焦点访谈>><<百姓故事>><<新闻周刊>>等节目,可
以自选题材与角度,书写个人感悟,这些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丰富多彩的
写作题材。
二、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方能“导流”。
有了“源”头,就要“导流”。
而这一过程在初中作文学习中也少不了模仿
的训练。
首先是模仿课文,归纳方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时不够的,生活经
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
而这
些规范若直接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导学生,效果肯定极微。
因为写作规范要真正融
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并控制学生的写作实践,这才会帮助学生写出好文章。
这就需
要老师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规律,总结方法。
课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本,而且大多是名家范文,或是贴近学生的佳作,
针对这一点,老师应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可通过换用文字,模仿句子表达的方式;还可改写文章的片断,丰富文章的内容;或是扩写和缩写;在这样不断地模仿改
造的训练中,学生遣词成句乃至成篇的能力也能得到训练及提高,语文学习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在三年的初中语文课堂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学生也能有所收获。
其次,在作文修改中实现反向模仿,实行片断作文训练。
写作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虽然批改同学作文不是直接模仿别人的长处,但
是如果在批改同学的作文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这对自己的认识
能力来说,也是一种提高,而且,同样的错误也能有意识的去避免。
另外,老师
也要把同学们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错误作出梳理、归纳,让学生在作文中避免,
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片断作文训练是在课文模仿的
基础上,根据每一个专题的需要,设计较为简单的片断作文训练,目的是让学生
能把课内及课外学习到的表达技法和表达语言,经过自己的再创作,转化为自己
的文字,虽然这种片断虽然不是全文,但是却是作文中的灵魂部分。
有了这种准备,为以后的大作文训练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跳出课内,学生从浩瀚的书海中发掘源源不断的文思。
具体的训练有如下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通过各种方式,如读后感
比赛,每周一篇的评比(即通过每周两到三名同学推荐文章,可贴在课室后,全
班阅读,评一评谁推荐的好),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发展同学们读书的乐趣,也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接触更多的文章,既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素材,也丰
富了自己的文字积累。
另外,报纸的知识含量相当丰富,可以据此作为一种媒介,启发学生的思维。
采用剪报的形式,让同学们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上自己的
评论性的文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书香弥
漫课堂,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以上种种方法,目的是要营造一种学习语文的良好
气氛,丰富学生课余的精神生活,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
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在与作者的不断交流中,这就是一种模仿学习,进而才会有更好的再
创造。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
” 模仿仅仅是创造的一个过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顺利
的完成再创造。
有了“源头”和“导流”,作文就不会再是烦恼,学生在乐学中
解脱,老师也从以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所谓写作技法中解脱出来。
学生的认
知过程得到优化,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