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达标检测卷
语 文 (B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 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 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
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 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 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 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

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

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1.下列对文中A 类传播行为和B 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
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 .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 .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 .A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此卷只装订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分析重要概念。

题干显示概念为“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具体解题内容在文本第一、二两段。

如第一段中“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及第二段中的“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这些内容需要先筛选,再与题干进行分析即可。

2.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答案】D
【解析】D项,“不需要加工讯息”错误,原文说“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3.下列对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传播是参与者共享信息符号,通过不同的认知需求进行加工后传递给双方,这些符号是脱离对方独立存在比并且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灵活。

B.B类传播行为指的就是第二个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将接受到的讯息进行加工的行为。

C.当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决定接受并利用其中的讯息时,他会对接收到的讯息进行加工,但一般很难彻底改变原有的观念。

D.人们对于接收的讯息的有些反应是嵌入本能,近乎自动的,讯息有时能够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筛选并整合稳重的信息。

文本一共有三段,第一段内容讲的是A类传播行为,第二段内容讲的是B类传播行为以及两者同为社会传播行为类型,第三段内容讲的是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A选项说“社会传播是参与者共享信息符号,通过不同的认知需求进行加工后传递给双方”是错误的,应该是“A类传播行为”。

B选项忽略了“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这一信息,是错误的。

D选项说“讯息有时能够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与原文的“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不相符,因而也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是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

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

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

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

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
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

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

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

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

”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

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

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

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

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

“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

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

“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

“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
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

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

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

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
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B项,“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

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

故选B。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词巾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题干要求“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观点,即让“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

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中心思想中的主要话题“家国情怀”对应,能对应就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C项,“《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正确。

原文表述是:“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可见选项符合“家国情怀”。

C项正确。

故选C。

6.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

(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

(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
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题干为“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找出高品质诗歌的创作方法。

(1)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有“邻于理想”的情怀,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2)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

”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

“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

(3)“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

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

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

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着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

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然后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也不知小勇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住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

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说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

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

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

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

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

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

男人说,俺一个人,多辛苦点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

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

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

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
伤。

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大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等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

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们精神点。

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

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

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儿;对不住了。

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

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B.大勇见到小勇时,说“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说明大勇家生活状况好转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C.大勇走到村外田野时,“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其中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勇要找弟弟回家时的坚定。

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同样的诉求不同的目的,以及在获悉儿子光荣牺牲后韩姓男子的表现,强烈地刺激着大勇,促使其做了与初衷相反的选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结合文本辨明正误。

B项,“说明大勇家生活状况好转了”错误,大勇说这句话主要是想让弟弟放心,让他在部队好好表现,并非家里生活状况好转了。

故选B。

8.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②意味着拥有土地的农民翻身做主人,思想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寓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然后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来探究标题的寓意。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说的是大勇去寻找弟弟回家种地,围绕这个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并被他支持儿子革命的精神感染,最后找到弟弟并支持弟弟继续留在部队的故事。

所以“黎明前夜”暗示着中国革命正处于黎明前夜,此时正是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关键时期,也暗示此时是普通百姓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如大勇本是来让小勇回家种地,认为家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