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2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200字
说来惭愧,长这么大了居然还没参观过故宫。
本地的美术博物馆倒是去过一两回,看的时候也是走马观花,大概是缺乏欣赏水平,觉得挺无趣的。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文物所蕴含的,不仅是艺术表现手法及历史感,还有修复师们淡泊名利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在飞速发展着,街上的人们无一不步履匆匆的赶赴下一个战场,堵个车,后面不耐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好像出个声就能飞过去似的。
可是这书,让我了解还有那样一群人,他们愿意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一思考就是几天,做一件事,就是一辈子。
他们在快节奏时代中,沿着一条路慢慢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很多人经历成长,笑笑说生活磨灭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但那群人始终没有改变,对文物的热爱支撑他们走过几十年。
他们是真正为了热爱而做,不是为了世俗的什么。
被修复的文物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也不会知道得以欣赏到完好的文物是谁的功劳。
但他们每一次修复完成,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是为着历史传承奋斗的,不需借着炫耀获得存在感。
他们是怀有敬畏之心的。
对文物,修复前必先精心琢磨如何还原展现它们原来的风采,不到考虑详尽,绝不敢贸然下手。
对师傅,永远毕恭毕敬,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做,当自己已然成为能独挡一面的大师,仍然不忘师恩。
我不禁想起相声界里,郭德纲的徒弟们一个接一个和德云社撇清关系自立门户,还不忘往郭德纲身上泼脏水。
不管到底事实如何,最起码他们已经忘了本,忘了是谁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有今日的名气。
学习的过程也与现在大不相同。
这一群人做徒弟,任劳任怨,从最基础的练起,一练就几年。
师傅们不会很详尽的告知到底是什么比例什么手法才能做出需要的效果,一切都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与耐性,
一点点的参透。
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是靠自己的领悟获得的能力。
不像现在的大班教学,一个老师对着几十个学生,一股脑的把知识灌到学生脑子里,只有死记硬背,不讲为什么。
跟批量生产出的木偶差不多,答题有格式有模板,思路也就一个。
答题前先写一个解,遇到比喻就是生动形象。
你得揣测出题人的想法和意图,而不是思考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求甚解,只求得分。
与其说这是学习,不如称之为高级的模仿秀。
他们对待文物的认真,从代代传承的胃病就可见一斑,那是像站桩一样的功夫,没有一点分散注意力想其他的机会,容不得半点马虎。
现在人们工作中刷个微博,和别人谈话中回个微信,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手机固然是个好东西,但要从主人变成奴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现在的奢侈品遍地,一个包都能卖个几万、几十万。
所以,是一定要去趟故宫的,去那里亲身感受一下几百年前的辉煌,看看坐拥天下的天子用的东西,就会知道现在的炫富有多浅薄。
“择一事,终一生。
”向这些在世俗纷扰中依然缓缓而行的匠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