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1题;共5分)
1.默写
(1)争渡,争渡,________。

(《如梦令》)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

(《渔家傲》)
(3)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4)夕日欲颓,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闲适淡泊,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3分)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的作者被尊称为“________”,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三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天城内草木茂密幽深,整个城市充满着荒凉凄惨的氛围。

B.颔联借花鸟写人的感觉,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

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等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

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簪”饱含了诗人伤时忧国、悲己思亲之情。

三、课内阅读(共1题;共8分)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是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请写出他的一句名言(本文之外的):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划线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了六个事例,意在说明个人要成大器、担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B.第①段中的“故”字引出后文,表明从六个事例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C.第②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论证了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首先列举六个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四、课外阅读(共1题;共4分)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②,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属文:写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吾顾不能为滂母邪________
②比冠,博通经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也许会否定吗?
B.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
C.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也会允许呢?
D.我如果替范滂做事情,母亲是否允许我去他那里?
(3)从文中的“________”四字可以看出,苏轼极其喜爱《庄子》这部经典。

这两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到苏轼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0分)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
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lín xún________
(2)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点是________。

(3)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4)下列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的假山使人身临其境,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构思巧妙。

B.苏州园林的池沼大多用活水,是因为池沼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C.本段主要介绍设计者和匠师们建造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过程。

D.苏州园林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就会安排桥梁,并且决不雷同。

(5)本文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互换位置,理由是:________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

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

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

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

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原来他读书不是在扮酷呀!原来我完全想错了呀!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

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

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

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

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

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

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

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

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

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1)本文记叙了年轻菜农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⑥段划线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文字可看出,“我”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人。

B.写“我”对年轻菜农态度变化,突出他的可贵品质。

C.写年轻菜农身边众人的表现,突出他们内心的浮躁。

D.第⑨段的各种描写,正可谓“陋室不陋,惟他德馨”。

(5)简要分析本文标题“心远地自偏”在文中的妙处。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2分)
7.小明是一位热爱阅读的同学,以下是他摘录的两段文字,请读后完成下列题目。

(语段甲)
我捉了几只木匠蜂,把它们分别装在瓶子里。

又挑了一只又大又凶猛并且饿得正慌的狼蛛,我把瓶口罩在那只穷凶极恶的狼蛛的洞口上,那木匠蜂在玻璃囚室里发出激烈的嗡嗡声,好像知道死期临头似的。

狼蛛被惊动了从洞里爬了出来,半个身子探出洞外,它看着眼前的景象,不敢贸然行动,只是静静地等候着。

我也耐心地等候着。

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狼蛛居然又若无其事地回到洞里去了。

(语段乙)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帐。

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

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方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

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

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

(1)语段甲摘自法布尔所著《________》。

(2)语段乙摘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我”是________(人名)。

七、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分)
8.小明的同桌小军平时很少阅读书籍,小明想把以上两本书推荐给小军,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如何推荐呢?请任选其中一本书,从作者、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为小军做推荐。

(至少写三个推荐理由,不得运用语段甲和语段乙中的内容。


我要推荐《________》,理由如下: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八、作文(共1题;共5分)
9.题目:我的阅读之旅
要求:①回忆自己阅读书籍的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②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一、句子默写
1.【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鹭、谩、竞”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 惊起一滩鸥鹭(2)学诗谩有惊人语(3) 日暮乡关何处是(4) 沉鳞竞跃(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二、诗歌鉴赏
2.【解析】【分析】(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战争时一封家书胜过“万金”,运用夸张手法,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

故B错误。

故答案为:⑴诗圣;抵万金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

三、课内阅读
3.【解析】【分析】(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关于孟子的名言有很多,注意要求写本文之外的名言。

如: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本题注意重点词:入: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假字,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这论述的是生于忧患。

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

这是从正面论述。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

如果在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这是从反面论述。

故C错误。

故答案为:⑴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⑵(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四、课外阅读
4.【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顾:古今异义词,反而;比:古今异义词,等到。

(2)注意重点词:若:如果;许:允许。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翻译为:如果我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会允许呢?故选B。

(3)“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从“得吾心矣”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喜欢《庄子》这部经典。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意思是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天资聪敏;“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小时候就有理想,想做范滂那样的人,体现苏轼少有大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体现苏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故答案为:⑴还,反而;等到
⑵B
⑶得吾心矣;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刻苦(任意写出两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翻译的辨析。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审读,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概括,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理解。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五、现代文阅读
5.【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

辨识字形,要根据词义字义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

lín xún:形容山石峻峭、重叠;形容人消瘦或刚直有骨气。

写作:嶙峋。

(2)阅读文本可知,“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是本文的中心句,提炼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选文划线句子,“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把“古代的宫殿和一般住房”与“苏州园林”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4)B.根据第三自然段“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理解池沼多引用活水“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故B错误。

C.阅读选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由这些句子可知,本段是对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布局讲究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景都构成一幅图画。

而不是介绍设计者和匠师们建造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过程。

故C错误。

D.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中“往往”是经常;时常;常常。

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这里指并不是所有河道都安排有桥梁。

D项“就会安排桥梁”与原文意思不一致,故D错误。

故选A。

(5)阅读文本了解文章脉络层次和作者的写作顺序,找到第⑤段与第⑥段不能互换位置理由。

文中第①自然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句话作者总句,下文的第②、③、④、⑤段从这四个方面分说,按照总分结构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与第①段是照应关系,第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是写“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是从细节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两段又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故答案为:⑴嶙峋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⑷A
⑸第⑤段写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写“景致的层次”、“景致的深度”亦可),第⑥段写苏州园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