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年中诗人怎么看待暮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龟虽年中诗人怎么看待暮年的
《龟虽寿》词条是曹操所创作的四言乐府诗,创作该诗时,曹操年逾五十,诗人以“老骥”自比,点明自己的暮年壮志。
彼时的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心中仍怀宏图壮志,他在诗中展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不甘衰老的情感。
创作该诗时,曹操年逾五十,诗人以“老骥”自比,点明自己的暮年壮志。
1、开篇用典,描绘客观规律
第一个四句中,诗人开篇引用两个典故,打了两个比方,“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引用了《庄子》词条中的典故,《庄子》记载:“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庄子》中所描绘的神龟,寿命很长,死时已经三千岁。
曹操借用此典故,但却表达了和典故不同的意义——神龟虽然长寿,但是总有死的时候。
“竟”意为终止,这里是死亡的意思。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句引用《韩非子·难势第四十》中的典故,“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则失其所乘也”,意为,飞龙、腾蛇乘云驾雾飞行,然而云开雾散,它们就只能像蚯蚓词条、蚂蚁那样在地上爬行。
“土灰”指尘土,曹操这句话是说,腾蛇驾雾飞上天空,但死后也会化为尘土。
曹操这句话是说,腾蛇驾雾飞上天空,但死后也会化为尘土。
前两句揭示了一个道理——世上万物都有始有终,其兴旺盛衰是客观规律,与此同时,生死并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
揭示该道理时,诗人利用了“神龟”、“螣蛇”两个特殊的意象,它们均有“神通”:“神龟”享年三千岁,其寿命远超常人,“螣蛇”能乘云驾雾,飞上云霄,亦非常人所能及,然而,“神龟”有“竟”时,“螣蛇”成“土灰”,这点明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常人更无法打破这种规律。
实际上,这种思想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天论》词条曾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尧的圣明、桀的残暴,都不能打破“天道”,这与曹操的思想一致。
第一部分的四句诗使用两个典故,揭示了客观规律,也埋下伏笔,照应下文。
自比“老骥”,展现主题思想。
既然客观规律人无法打破,人应该在客观规律中怎样为人处世呢?诗人用自比“老骥”,回应了这一疑问,展现整首诗的主题思想。
诗人称,年老体衰的马虽然卧倒在马棚里,但它却志在千里之外,自己身处“知天命”之年,正如“老骥”,随即诗人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内心的奋斗之心。
“烈士”在诗中指胸有大志,渴望建功立业之人,与现在的“烈士”意义不同,“暮年”即晚年。
诗人认识到世界上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神龟”、“螣蛇”一样,人同样要经历由生到死的过程,但他仍不气馁,他不向命运屈服,用“壮心不已”流露内心的宏图壮志,“不已”即不停止,这点明诗人不仅有“壮心”,还有着无穷壮心。
年老体衰的诗人,仍牵挂统一国家的宏图大业。
年老体衰的诗人,却还在牵挂统一国家的宏图大业,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诗人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老朽,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
积极养生,乐观保养身心。
在第三个部分中能看出诗人的“养身观”,诗人认为,寿命的长短不仅由天决定,还在于人,如果调养身心,保持乐观的态度,能保养身心健康,这样就能延年益寿。
“盈缩”由两个意思相对的字构成,“盈”代表着满、多、长等意义,“缩”代表着亏、少、短等意义,而“盈缩”在诗中指寿命的长、短。
理解“养怡”之意,需重点辨析“怡”,《说文》词条中解释“怡”为“和也”,诗中“怡”有愉快、乐观之意。
而“养怡”即保养身心愉快。
这四句诗仍对“年龄”进行阐述,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描述,在第一、二部分中,诗人先点明客观规律,指出人会由生步入死,后借助“老骥”自比,称暮年的自己仍心怀壮志,第三部分则具有更突出的辩证思想。
诗人借助“老骥”自比,称暮年的自己仍心怀壮志。
诗人认为寿命长短在天也在人,“在天”对应着客观规律,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相照应,而“在人”的讨论,则补充了前文的论述,指出人或寿或夭并不完全“在天”,如果顺应自然,主动修养身心,就能延年益寿。
这一补充使得对寿命长短的讨论更加全面,也在寿命之外赋予更多启迪。
如果把“寿命”的讨论扩展到其他范围内,那么就能认识到,世间万物均有规律可循,只要能掌握规律,并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采取恰当的方法、步骤进行实践,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这一命题带来了两个启迪——其一,人要遵循客观规律,其二,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只屈从于客观规律,而遗忘了人本身的改造自然、社会、自身的能力。
幸甚至哉,用歌表达志向。
最后两句意思较为直接,诗人高兴到了极点,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意象。
在《步出夏门行》组诗中,均用该两句结尾。
这两句既是配曲调的需要,也是诗人对情感的表达,实际上从前三个部分中,就已经能看出诗人的志向,而尾句则再度强调了诗人的愉悦心境以及内心的志向。
整首诗在表达上并不是平淡枯燥地说理,而是借喻抒理,情理交融,诗人在诗中揭示的道理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他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提炼、概括出相应的道理,并在揭示道理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真挚、热烈的感情。
诗人巧妙地利用“神龟”、“螣蛇”讲述客观规律,把诗文内容引向中心思想,再借助“老骥”自比,构思巧妙,比喻生动、贴切,削弱了常规认知里的说教意味,使得诗文内容有趣又有韵味。
诗人用“神龟”、“螣蛇”起兴,用“老骥”自比,使内容不空洞。
该诗是一首哲理诗,如果缺乏诗情,只能干巴巴地说教,即便音韵和谐,对仗工整,也难引发共鸣。
诗人集抒理、言志、寓情于一体,用“神龟”、“螣蛇”起兴,用“老骥”自比,使内容并不空洞,诗人从感性、理性两方面揭示主题思想,使得诗文言浅意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