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

合集下载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作者:任虎马阳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21年第07期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 文学形象之四意境

第二章文学形象之四:意境(2009-12-26 12:10:40)四、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儒家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追求“万物一体之仁”的人格境界;道家主张有无相生,强调物我同一,追求无待而游的人生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

魏晋以降,佛学东渐。

佛禅主张“道由心悟”,“不立文字”,注重直觉等思想观念进一步为意境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形成的诗论、文论、画论、书论等艺术理论为意境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曹丕的“文气论”钟嵘的“滋味说”,谢赫的“气韵生动”、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等等。

尤其是刘勰的“隐秀论”,主张“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激发了后人对“象外”的美学追求。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据传为唐代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王昌龄首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使“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正式进入了文学理论之中,这是他的重要贡献。

但他的所谓“意境”指的是不包括感情在内的思想的一种境界,是属于主体的一种境相,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还不完全相同。

其后,皎然提出了“取境”说,认为“取境”直接决定着整首诗的情思风貌与品味高下。

刘禹锡给意境下了第一个定义:“境生于象外”,指出“境”不能离开“象”,又是对“象”的超越。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进一步阐述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在司空图看来,意境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标志着我国意境理论的成熟。

到了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之深度探索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科学,涉及广泛丰富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

意境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细腻的概念,它表达了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灵魂所在。

本文将以意境为主题,探讨其内涵、特征以及与美学的关系,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艺术之美的奥妙。

意境,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集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线条、节奏、构图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作者或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意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是作者思想、经验、情感的艺术凝聚体。

意境的特征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然而,意境的传递却有着深层次的共通性,即美学意义的传达。

美学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的超越日常视觉感受的精神层次,它以一种抽象而敏感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和图案的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静、浪漫或痛苦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也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往往是一种含蓄而模糊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故意含糊其辞,以引发观者的个人联想和解读。

这是因为意境往往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艺术探索,会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死、爱恨、信仰等。

正因为意境是开放的、模糊的,它鼓励每个人的主观解读,使得每个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意境与美学密不可分,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

美学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精神意义。

而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展示了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和深度思考,使之成为思辨、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桥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一、意境的构成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

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 情景交融:意境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作品中的景象相融合,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

2. 虚实相生:意境不仅包括作品中具体的形象和景象,还包括作品所暗示的、读者可以想象的内容。

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使得意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3. 韵味悠长:意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境界,它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后仍能回味无穷。

4. 个性鲜明:不同的作者在创作时会形成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的个性、风格和思想。

因此,意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是作者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悠长等手法,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和表现
力的艺术境界。

通过对意境定义的界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意境

文学概论 第五章  文学意境
第五章 文学意境
一、 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 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 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 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 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 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 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 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 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与实这 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 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 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意境包括两 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 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 正是二者的结合。 请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 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 原理。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 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 意境画面。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 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 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作者:黎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意象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意境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文学意境有其独有的特征,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①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南宋范希文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另有人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这一说便道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此类文中,作家藏情于逼真的画面,虽不言情,但画中之情跃然于眼前,更显情真意切,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② 这一段是描写荷花的散文,读过之后,我们闭眼想往,在一片葱绿之中,挺立的是纯洁的荷花,似乎可以触摸,更甚而,似乎可以闻到淡淡的荷花香。

文中写到“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尽是美丽的词语,显现的是一副夜晚不同风姿的荷花图,这种美丽的景致连作者的淡淡忧愁都能消去,句句非写情,但字字皆是愉悦的心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话。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此类创作往往是直抒胸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① 王国维:《文言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②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

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

但从那烟花三月、黄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②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读者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读者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

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③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

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点。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2019年精选文档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2019年精选文档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这个时期出现了形神论、言意论、诗味说等美学思想,都与意境说有着某些联系。

尤其是以“味”论诗的主张,其中已出现意境理论的端倪。

再次,“境界”一词随佛教传入我国,对文学上意境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建筑艺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最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他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他更注重观赏性,并通过汲取自然界的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结合在一起,使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柔和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审美性与实用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其实用功能主要是提供人们游乐玩赏。中国园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几乎均为园林为题材,甚至戏曲故事也发生在园林之中。中国古代园林同中国戏曲、文学小说紧密联系,具有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的传统价值。中国园林式自然美与建筑美。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创造自然。如,苏州四大古园之一------拙政园,占地六十亩,水面3/5,山上树木葱翠,古木蔽日,波光倒影。另一方面,注重建筑美,讲究亭台楼阁建筑形式的美感。如,扬州的何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有楠木船厅、半月台,西部有七间楼厅组成蝶妆建筑物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相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统一。艺术中既有来自艺术家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不能离开的,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交融情随物兴物以理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主客观相交的艺术现象就是意境
意境的层次为:情景交融、审美性、自我确认、终极开显
意境的类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在中国文学史上均重视意境,将意境的创作作为追求的极致,体现出中国文化艺术重表现、重感情、重写意
现代艺术是20世纪初立体派以来发生在西方的各种流派和艺术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西方世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模仿论,全新的面貌有全新的理论来决定。现代艺术与以往西方世界任何阶段的流派变革最大的不同点是:他的颠覆性远远大于他的继承性

试论意境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试论意境论的形成及其特征
… …
境” 并非现代 意义 上的意境 , 然 而“ 意境” 一词的提 出却 给后 世 留下 了深远的影响 。其后 , 意境为唐人所重 , 意境学说 的 探讨研究也发展开来 。诗僧皎然提出“ 采奇于象外” , 刘禹锡
提 出“ 境生于象外 ” , 晚唐司空图又扩大了意境 的研究 范 围, 提 出“ 象外之象” 和“ 韵外之致 ” , 揭露 了意境论含 蓄蕴藉 的美
《 现代汉语 词典》 将意境 定义 为“ 文 学艺术作 品通过 形 象描写 表现 出来 的境界和情 ” ; 1 9 7 9 年版 的《 辞海》 则 阐释为
“ 文 艺作 品中所描绘 的生活 图景和表现 的思想感 情融合 一
建国以来 , 朱 光潜 从诗 学的角度对“ 意境 ” 进行 了诠 释 , “ 诗 的境界是情趣 与意象的融合” 。李泽厚在《 意境杂谈》 中
F e b. 201 4
试 论意境论 的形成 及其特征
黄春莲 ,彭南丰
( 1 . 湖 南 第一 师范 学院 外语 系 ,湖 南 长沙

4 1 0 2 0 5 ;2 . 长 沙 医学院 外语 系,湖 南 长沙
4 1 0 2 1 9 )
要: 意 境 是 中 国古 代 文 学 理 论 中的具 有 鲜 明特 色 民族 特 质 的 美学 概 念 和 审 美 范 畴 。 在 中 国 文 艺理 论 发展 史 上 , 意 境
“ 意与境会 ” , 严羽则进 一步扩大 和规 范了意境 的范 围, 他在 《 沧浪诗 话》 中认 为意境 的妙处 在于“ ……如空 中之音 , 相 中 之 色, 水 中之月 , 境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论 的集 大 成者王 国维将古典诗歌 中是否有境界 的创造 作为评判其 优
诗歌形象生动 , 宛若 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 、 色彩 、 音响交织融汇 , 集“ 视象美” “ 音象美 ” 与“ 意象美” 于一身 。短 短 4句诗 中包 蕴了六景一事 ,用最具诗意 的语 言构 造出一 个清 幽寂远 的意境 。从 景物层次上看 , 江畔秋 夜渔火点点 , 羁旅 客子 卧闻静夜钟声 。远处是秋夜 的霜天 , 无边的残月 ,

浅谈意境的审美内涵

浅谈意境的审美内涵

025研究探索张新成意境是中国美学审美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世界性贡献的一方面”。

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以境为高”的审美标准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一、意境的审美范畴意境在各种艺术中,借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统一,深刻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作为审美范畴,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于境,“境”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它从一个日常语言词汇转变为审美范畴的词汇是受佛教的影响。

“境”在佛教中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

佛教禅宗认为五境与法境是可以相通的,不可闻、不可见的法境实际上就存在于可见可闻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人的内在心灵和能体现人类情感愿望的自然。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我认为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象、境、意三个层次,在具体的理论关系中这三个层次浑然一体。

(一)缘“象”立意所谓“象”就是一些感性的“景致”,如人、事、景、物等一些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

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这样说:“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是境于心,应然掌中,……了然镜像,以得形似。

”生活中的一些物象都可作为入境的对象,而要使这些“泉石云峰”逼真地表现出来,达到形似以至于神似,就要对其了解透彻,这就是情景交融了。

情景交融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

第一个集中论述情景交融问题的是明代的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把它上升为“意境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谢榛在这里主要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他认为情与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二者必须浑然交融,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问”。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弓I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意境意境含义渊源特征

意境意境含义渊源特征

意境意境含义渊源特征意境含义渊源特征意境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

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渊源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比较晚的。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

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

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 a
blending of feeling and the artistic
scene can
better
acces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re
conception.The phenomenon
tha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alsehood and reality
interacted is
湖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 姓名:柳晓枫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聂运伟 20090501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元素,通过意象之桥梁,可以到达意境之殿堂。意境的诞 生基于意象概念的成熟,而意象美学意义的逐步明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庄 子的“象罔”和老子的“大象”所喻指的就是道“有’’“无”一体、“虚”“实" 结合的特征。从中己隐约可见意境理论中的虚实。因此,老子、庄子思想可视为 意境说的最早源头之一,“道"、“大象”、“象罔”、“意境”是一条思想脉络贯穿 下来的。《周易》之易象,对于文学意象的营构乃至意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美学 智慧启迪。第一个铸成“意象”一词的人是东汉大思想家王充。他在《论衡》一 书中多次使用“象’’、“形象”、“意象”等词。王弼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 了深刻地总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理论是很精到的,是切中肯綮的。 刘勰继王充之后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从美学意义上使用意象的第一 人,意象从此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意境说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作用,王昌龄等人为意境说的确立做出了各自的 理论贡献,功不可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第一个铸成“意境”一 词,为论意境者不可逾越之人。王昌龄的三境说在意境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此后,刘禹锡、司空图等人对意境特征的探寻使我们对意境的认识越发清晰 立体了。刘禹锡首先用“象外”对“境’’的内涵作了一个规定。此后,“象外” 几乎成了意境的代名词。司空图还进而提出“四外"对意境加以更具体地描述。 意境说到了王国维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他对意境做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用以 评价历代词人之作,对意境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成就了中国艺术的兴盛,成就了“意境" 这一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情景交融可以作为 通往意境王国的一条较好途径。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虚 实相生的角度研究意境很容易抓住意境的本质特征,也使得意境在各类艺术中的 呈现更加具体。中国诗词、绘画、建筑艺术都极为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情 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正好契合了西 方当代文化中,对美的某些新的诉求。意境便成为联接古今、沟通东西方的一座
conception
is based
on
concept
of image,while the gradual clearness of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image has experienced
long
course.Chuang—Tzu’S“xiang and
wang’’and
meanings.The theory that meaning grasped images forgotten words forgotten is
and meaning grasped
pithy,and Wang
has hit the point.Liu Xie was the person who used the
wai”became
pronoun
Furthermore,Si Kong Tu put forward“si wai’to make the elabor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ore concrete.The artistic
conception
came to the acme in
立足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去审视、去体味,力图从中找到意境的生命之根,挖掘
意境生成的动力,阐述意境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诞生;特征;典型
II
Abstra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accumulated the cultural
core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and it has
theory.The
Wang Chang
Ling from Tang Dynasty created“artistic
conception”first
and his“san artistic
in his work“Shi Ge’’and his
contributions
couldn’t be exceeded,
Lao-Tzu’S“da xiang’’refe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have
have not”.“falsehood
and reality”are interacted,from which we have witnessed the falsehood and reality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faintly.So,the thought of Chuang—Tzu and Lao-Tzu be considered xiang”.“xiang the
even
the
composition of image and
to the naiss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literature.
The
person who shaped‘‘image’’is the great minds
Wang
Chong in Eastern Han
force of histories contributed

lot to the naiss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Wang
conception
Chang Ling and ot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foundation of artistic poet
over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everal millennia. reach the hall of artistic
Image is the constituent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we
Call
conception via the bridge of image.The naissance of artistic the maturity of the
one
word‘‘image”after
Chong definitely,and he also Was the first
who used
image in aesthetic area,and image later became
an
aesthetic category after that.
The
dynasty;he used the words“xiang”,“image’’and“imago’’frequently in his work Lun
Heng.Wang
Bi made profound summaries among the relations of words,xiang,and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it is easier to grasp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angle of falsehood and reality,and it make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rtistic
have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ion.Firstly,Liu
Yu Xi
used“xiang

wai”to regulate the connotation of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fter that.
‘'jing”,and“xiang
桥梁。
艺术“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反映着中华民族一
种渊源己久的审美心理。与西方传统艺术理论特别是典型理论相比,它有着自己
独特的价值。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主体内在体验的呈现,典型重在 客体外部特征的描绘。从接受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审美领悟,典型重在审
美观照。
总之,本论文以梳理意境的基元——“意象”概念的发生、发展脉络为起点,
III
devoted The

lot tO the research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fe that emphasizes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be in
one
sense
in the past
to
dynastie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art,and also
reality.The
two
characteristics(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