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3.2 生物群落的构成每课一练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群落的构成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
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
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
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
解析: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也考查了学生识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不只温度,还有光照、湿度、风力等;从该山体基带到极地即Y中生物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阳光、地形起伏、湿度大小、土壤酸碱度等。

该山体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X从上到下,Y从左到右群落的丰富度均从小到大,即种群数目增多。

答案:D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

答案:A
3.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而使新疆和大兴安岭
几种蜜蜂相继灭绝。

幽门螺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答案:A
4.如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
、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

第四种鸟
丁与乙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
该环境,乙种鸟最可能( )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
B.移到本树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
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
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鸟类的垂直分层及竞争关系。

由于第四种鸟丁与乙生活所需条件即生态位基本相同,所以第四种鸟丁与乙种鸟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D
5.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
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的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解析:由图可知b数量大于a,可知选A错误;由图明显可知,两种群其中之一的增加导致另一种群数量下降,而后者数量下降又导致前者减少,a的变化随b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种捕食关系,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
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蚜虫的天敌瓢虫赶走。

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

我们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

细菌与噬菌体应该属于寄生关系,细菌可利用培养中的氨基酸,噬菌体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只能利用其寄主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是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

答案:D
二、简答题
7.如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也一样。

注: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的柱状图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的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

第1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

第2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容器中。

第3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

第4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

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________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

(2)在Grove及Williams对此实验设计中是: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当第2组与第3组分别有相同的竞争时,哪一种情况会对A 植物生长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________,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实验图解,不难发现第1组实验为对照组,其中不存在竞争关系;第2组实验地下部分有竞争,第3组实验地上部分有竞争,第4组实验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都有竞争,且A 种植物干重逐渐减少,说明对A 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

答案:(1)生物
(2)①对照 ②地下部分有竞争时(争夺养分) ③地上部分有竞争时(争夺空间) (3)第3组 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 ,网身长145 cm ,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

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类群中的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中的较小。

所以C 选项正确。

答案:C
2.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
其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如图。

根据图中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与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
B.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都有分布,故海水压力是影响该物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
C.若甲~丁四个物种中包括藻类,则丙物种最可能为藻类
D.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且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是一种自养生活的鱼类
解析:由题图信息知,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且与乙物种的竞争最为激烈;乙物种从浅海到深海种群大小几乎不变,故海水压力不是影响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丁物种的种群最小,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应为异养生活的鱼类。

答案:C
3.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孽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铬浓度越高,污染区内螨类密度越高。

螨类由于活动范围小,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进行计算。

螨类密度与铬浓度有关,因此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表格中未反映出螨类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答案:ABC
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光强百分比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答案:C
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的种群密度“先增先减”,则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丙专食浮游动物,则乙和丙也为捕食关系,甲、乙、丙三者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投放了大量的丙,所以短时间内它的食物乙(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继而由于食物缺乏,丙(鱼)的数量也大量减少,所以一段时间后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甲种群(藻类)。

由于强调了丙(鱼)专食浮游动物,所以甲和丙不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上,也可能体现在竞争生存空间(水池)和氧气等方面。

答案:C
6.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 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相互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

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A
二、简答题
7.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互利共生B.寄生
C.捕食D.腐生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1)B C (2)多
(3)变大。

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8.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
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的生存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

培养液中除需含有________外,还需置于________处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实验条件是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贫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贫乏”。

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图A、B、C和D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着________关系。

解析:绿藻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产生O2,在暗处中绿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可以再除去共生绿藻。

在分析曲线时应注意,培养绿藻必须有光照,而培养草履虫必须有有机物。

答案:(1)氧气养料(2)在暗处较长时间培养,培养液中要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3)无机盐有光(4)④②①③竞争
综合创新
(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_______。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____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②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1=15 ℃时,S1在竞争中获胜。

在T2=25 ℃时,S2在竞争中获胜。

若T1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争曲线。

(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

答案:(1)①竞争
②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