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统计局】2009年武汉与沈阳经济发展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统计局】武汉与沈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和沈阳都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都以内生型经济为主。
改革初期,武汉和沈阳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都较靠前。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逐步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两市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
2009年武汉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9位,沈阳排12位,经济实力比较接近,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一、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和沈阳的主要指标互有高低。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沈阳是12881平方公里,不足沈阳2/3的土地面积;但武汉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大于沈阳的370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沈阳的786万人多124万人。
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沈阳的716.5万人多119.05万人。
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比沈阳的69.5万人多4.95万人。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比沈阳的4359.20亿元多260.98亿元。
1996年武汉首次超过沈阳,当年武汉生产总值782.13亿元,沈阳733.07亿元,多沈阳49.06亿元。
2005年沈阳生产总值超过武汉2.00亿元,2006年武汉再次超过沈阳,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沈阳7611.40亿元,
只有沈阳的三分之二。
1997年以前,武汉少沈阳在100亿元以内,近几年与沈阳的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少沈阳1270.36亿元,2008年少2191.24亿元。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沈阳的3676.00亿元少674.90亿元。
1994年后,武汉投资额一直高于沈阳,2004年武汉投资额被沈阳超过,当年武汉822.20亿元,沈阳971.36亿元,少沈阳149.16亿元,与沈阳的差距逐年扩大。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沈阳的1778.60亿元多385.49亿元。
1994年,武汉首次超过沈阳,当年武汉302.61亿元,沈阳295.14亿元,多沈阳7.47亿元,武汉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武汉外贸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沈阳的65.70亿美元多49.03亿美元。
武汉出口额58.25亿美元,比沈阳的35.20亿美元多23.05亿美元。
武汉进口总额56.48亿美元,比沈阳的30.50亿美元多25.98亿美元。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比沈阳的320.20亿元少4.13亿元。
由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水平接近,武汉和沈阳相互超越比较频繁,2006年,武汉178.60亿元,沈阳175.80亿元,多沈阳3.2亿元。
2007年,武汉221.68亿元,沈阳230.60亿元,少沈阳8.92亿元。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沈阳的18560元少175元,连续三年低于沈阳,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武汉农民人
均纯收入7161元,比沈阳9129元少1968元,长期低于沈阳,差距逐年增加。
二、武汉的优势
武汉与沈阳经济发展比较有5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服务业比重高。
2009年,武汉三次产业比重为3.2:46.4:50.4,呈“三、二、一”结构;沈阳为4.5:50.8:44.7,呈“二、三、一”结构,武汉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沈阳的5.7个百分点。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武汉和沈阳都属偏重工业,但武汉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9.4%,沈阳72.5%,低沈阳3.1个百分点,沈阳工业去重化调整更为艰巨。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武汉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57.1%,沈阳55.8%,高沈阳1.3个百分点。
其中,武汉房地产业增加值285.66亿元,沈阳183.75亿元,多沈阳101.91亿元;武汉金融业增加值313.08亿元,沈阳212.23亿元,多沈阳100.85亿元。
二是市场辐射面广。
武汉作为商贸重镇,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历史上就有“货到汉口活”,市场辐射范围包括中部六省市。
2009年,武汉限额以上批零企业923 家,星级以上宾馆饭店111家,大中型综合超市130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7个。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突破1000亿元,比沈阳提前1 年;2007年突破1500亿元,也比沈阳提前1年;2009年武汉突破2000亿元,达2164.09亿元,沈阳只有1778.60亿元。
武汉限额以上批零业平均零售额0.93亿元,沈阳0.57亿元,多沈阳0.36亿元。
武汉有中百、武商、中南3家商业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目前沈阳还没有一家进入前30强。
“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百佳”、“易初莲花”、“大润发”、“国美”、“苏宁”等国内外商业巨头纷纷进入武汉。
三是交通功能全。
2009年,武汉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获批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也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沈阳只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武汉的定位更高,功能更强。
武汉火车站投入使用,随着武汉至上海、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开通,武汉率先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阳逻至洋山港“江海直达”恢复、杨泗港至洋山港开通,武汉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快捷、最重要的“水上门户”。
天河机场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成为华中第一大机场,第三航站楼已开建,成为北京、上海后第3个拥有3个航站楼的城市。
2009年,武汉民用航线146条,沈阳132条,多沈阳14条;旅客吞吐量1130.5万人次,是沈阳750.1万人次的 1.5倍。
武汉货物运输总量34409.19万吨,是沈阳15164.3万吨的2.3倍,其中,铁路9839.10万吨,是沈阳430.9万吨的22.8倍;公路16679万吨,是沈阳14728万吨的1.1倍;水运7884万吨,沈阳没有水运。
四是科教实力强。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人才和智力资源丰富。
2009年,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新型试点城市”,
201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末,武汉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8个,比沈阳多8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比沈阳多7个。
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比沈阳多30名。
普通高等学校78所,比沈阳多38所;在校大学生数111.04万人,是沈阳37.7万人的2.9倍。
武汉专利申请量14600件,是沈阳7708件的1.9倍;专利授权3900件,是沈阳3637件的1.1倍。
五是金融规模大。
2009年末,武汉金融机构31 个,其中,外资银行4个。
有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光谷金融港兴建后台服务中心。
目前,武汉的银行密度居全国第五。
2009年末,武汉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761.62亿元,沈阳6809.8亿元,多沈阳1951.8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35.32亿元,沈阳5170.9亿元,多沈阳2364.42亿元。
武汉证券交易额19506.53亿元,沈阳12825.1亿元,多沈阳6681.43亿元。
虽然武汉的金融规模总量明显强于沈阳,但沈阳作为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容忽视,2008年开始建设的沈阳金融街,起点高,目标也高,将大大提升沈阳的金融实力。
三、沈阳的长处
沈阳相对武汉而言,经济发展也有5个方面的长处。
一是工业化程度高。
2009年,沈阳工业增加值2012.20亿元,武汉1772.14亿元,多武汉240.06亿元;沈阳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46.2%,武汉38.4%,高武汉7.8个百分点。
沈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11.40亿元,武汉5032.18亿元,多武汉的2579.22亿元。
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99家,武汉2568家,是武汉2倍。
沈阳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8家,与武汉持平;过10亿元的企业97家,武汉50家,多武汉47家。
沈阳过千亿元的产业有机械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2个,武汉没有1个产业过千亿元,最高的汽车产业产值是857.24亿元。
沈阳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
2009年,《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铁西区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
沈阳加快推进铁西装备制造、东部汽车、航高基地三大聚集区建设,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48%。
2010年,沈阳经济区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都将进一步带动沈阳工业快速发展。
二是投资力度大。
2009年,沈阳固定资产投资3676亿元,武汉3001.10亿元,多武汉674.90亿元。
近3年沈阳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累计投资多武汉2000多亿元。
沈阳工业投资1352.20亿元,比武汉704.53亿元多647.67亿元;沈阳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36.8%,武汉23.5%,高武汉13.3个百分点。
沈阳的北方重工新基地、沈化集团50万吨CPP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生产基地一期、沈化集团50万吨CPP、Q400飞机大部件、华晨宝马F18新产品、华晨金杯A级车工厂、
欧直公司直升机、航空结构件基地等大型产业项目加快了投资进度,引进了日本精工、安川电机、油研工业等一批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
武汉除了富士康、80万吨乙烯等项目外,还缺少大的产业项目。
三是核心竞争力强。
2009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0亿元,武汉711.26亿元,多武汉128.74亿元;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3%,武汉15.4%,高武汉3.9个百分点。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16.20亿元,武汉2055.00亿元,多武汉1161.20亿元;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3%,武汉40.8%,高武汉1.5个百分点。
沈阳的工业创新能力强,50年代、60年代的万能铣床、新型喷气式飞机、四轮冷轧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机都是曾经的“中国第一”,现在的沈重盾构机成为国内遂道工程“首选品牌”,沈阳机床厂跻身世界机床十强,沈鼓离心压缩机占国内85%以上的市场,新松机器人、东欧CT打破世界500强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2009年,沈阳制造业拥有中国名牌19个,武汉9个,是武汉的2.1倍。
四是非公经济比重高。
沈北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2009年,沈阳非公经济增加值2840.00亿元,武汉2178.70亿元,多武汉661.30亿元。
沈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5.2%,武汉47.8%,高武汉17.4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沈阳非公经济增加值1494.40亿元,武汉668.19亿元,是武汉的2.2 倍。
沈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74.3%,武汉37.7%,低沈阳36.6个百分点。
2009年沈阳出台了《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又制定了《非公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沈阳市的“十二五”规划。
沈阳每年安排5亿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注册资金在1亿元的企业补贴50万元,5亿元的企业补贴100万元,对境内上市企业一次性最高奖励300万元。
五是县域经济发展快。
沈阳的县域经济包括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和新民市,2009年总人口205万人。
武汉的县域经济包括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总人口320.58万人。
沈阳县域经济生产总值1743.10亿元,武汉732.00亿元,是武汉的 2.4倍。
沈阳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2.7%,武汉29.3%,高武汉33.4 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收入78.30亿元,武汉33.86亿元,是武汉的2.3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3.50亿元,武汉214.69亿元,是武汉的5.1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4.10亿元,武汉469.15亿元,是武汉的3.5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40亿元,武汉252.09亿元,是武汉的
1.6倍。
四、启示和建议
多年来,武汉和沈阳经济实力不相上下。
现在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沈阳经济区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容的试验区。
武汉也承
接了多项国家战略。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武汉不仅要发挥优势,更要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沈阳的发展经验。
1、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当前,武汉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工业不强是武汉发展的最大不足,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仍是武汉发展的第一要务。
要调整振兴支柱骨干产业,继续促进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等八个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等15个新兴产业发展。
发挥东湖高新区和武汉开发区的工业引擎作用,延伸开发区产业链,空间上与远城区实现对接,有效利用远城区土地资源。
完善远城区工业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增强远城区的工业支撑作用。
2、大力推行全民创业。
非公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沈阳非公经济占GDP超过了60%,沿海地区在70%以上,武汉47.8%,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要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建立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如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社区等。
要完善帮扶机制,利用武汉的科教优势,研究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组建投资公司,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平台。
要鼓励创业,扩大创业群体,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重点是科技人员、留学人员、待业及失业人员等,通过创业促进就业。
3、进一步加大制造业投资。
当前,武汉仍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模式,投资的力度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拉动贡献越来
越大,这与我们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是全国共性的问题。
要积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投资,特别是制造业投资。
2009年,武汉制造业投资648.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1.6%,低沈阳13.3个百分点。
必须要围绕8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15个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资。
扩大民间投资,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向制造业转移。
储备投资项目,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争取中央、省里的投资项目,做到开工一批、跟进一批、储备一批,保持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武钢三硅钢、东风本田、神龙二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80万吨乙烯、武石化扩能改造、武锅和武重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释放投资效能。
4、充分发挥综合科教优势。
科技和人才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武汉明显落后,而且武汉的科技成果80%左右都流向外地。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盏盏政策“绿灯”是武汉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要抓住历史机遇,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要完善科教平台,把大学实验室、科研所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进行科技整合,建立成果共享与转让的政府调节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要争取国家科研项目,利用科教优势与产业优势争取新建一批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工
程研究中心。
要尊重人才,政府要建立科技奖励基金,奖励优势人才,奖励先进企业,宣传创新产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珍惜人才的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