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一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知,既有郡县制,又有分封制。
而这种“斑马式”格局,出现了西汉初期,即郡国制。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郡国制
2.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为君主高度集权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C.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参考答案:
B
3. 中国古代官吏的产生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参考答案:
D
4.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A.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
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参考答案:
A
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A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结束封建统治,故C错误;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参考答案:
A
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
6. 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
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继承传统理论的成果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
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
D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该宣言提供了阶级基础,故A项错误;传统理论的成果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科技条件,故C项错误。
7.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参考答案:
A
8. 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指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与题干不符,排除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9. (2010·南京期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指出:“……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
”当时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有()
①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③大陆安定团结,实行改革开放④台湾当局对大陆部分开放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A
本题可用排除法。
②④发生在80年代后10. 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
下列反映的是
A.工业化和城市化 B.信息化 C.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D.多极化
参考答案:
A
11.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说明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2. 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讲道:“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
……1898年,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
”以上材料反映出19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财富资源的猎取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
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因此选择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
BD与题意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3. 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广州。
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
……战前,多次操练演习。
材料表明()
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
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
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
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
参考答案: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背景
14.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
”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可知,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是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答案选B,排除C;A说法有误,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15.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
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参考答案:
A
16. 有学者说: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符合“‘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化”指向西方学习,“反西化”指的是排斥西方,所以“反西化”、“现代化”分别指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者,体现“反西化”;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制度层次上完成了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体现“现代化”,故D正确;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反西化”,故A错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反西化”,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和东方日本的战争,不是“反西化”,故C错误。
17.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这段话反映了
A.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
C.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参考答案:
B
根据所学和材料“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可知雅典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城邦制度使得直接民主制有了可能,每个有资格的城邦公民都可以参加城邦的管理,也反映了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较强,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8.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措施,包产到组是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公社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所以BCD都与题干不符,结合图片可知当时时间为1953年属于三大改造时期,所以应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所以选A
19.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
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
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参考答案:B
材料中“人类怎么为人处世……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其中所指是处理国际国内事务的技巧,在此方面周恩来的主要贡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求同存异则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邓小平教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主要是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国两制上,故B项正确;四项基本原则适用国内,不具备普适应,故A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能解决人类恩怨,故C 项错误;解决人类恩怨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市场经济理论用于解决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20. 1924年一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其主要的依据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群众基础广泛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参考答案:
C
国民大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联合领导的革命,广大民众参与的大革命,故C正确;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领导,故A错误;B和D属于国民大革命影响。
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参考答案:
C
22.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
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
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
是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答案:
C
略
23. “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A.《中华叭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参考答案:
C
24. 哥伦布首次航行时,率旗舰“圣玛利亚号”和“尼娜号”、“平达号”两艘帆船从巴塞罗那港口起锚横渡大西洋,船员们在船上储备了够吃一年的食物。
他们的食物中不可能有的是()A.玉米
B.葡萄
C.牛肉
D.面包
参考答案:
A
25. 与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天割台湾。
”一事相关的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参考答案:
B
由题干中“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台湾被从中国领土中割离。
中法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中法新约》,并未割让领土,故A项错误。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故B项正确。
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在东北的驻军权,故C项错误。
抗日战争中,台湾已经被割让,抗战胜利后台湾被收回,故D项错误。
26.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B.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都按由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讲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故B项正确。
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故C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华夏族统一的意识,不是论述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故D项错误。
27. 文明诞生
请将下列古代文明成果与其诞生地相匹配(填写字母)。
参考答案:
文明诞生
①D②C③E④B⑤A
是古罗马神庙,位于图中D位置;②是《汉末拉比法典》,位于图中C位置;③是中国兵马俑,位于图中E位置;④是印度佛教,位于图中B;⑤是埃及金字塔位于图中A。
28. 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
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统一全国思想文化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通过统一车轨,修驰道的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
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措施,统一全国思想文化,A选项排除。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保障皇权独尊,B选项排除。
促进经济发展是这项措施的结果,不是目的,D选项排除。
29. 中国共产党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
下列措施中,你认为最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是()
A.开展农业合作化
B.大搞人民公社化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参考答案:
D
30. 为了建立“日不落”帝国,英国在18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西班牙 B.荷兰 C.法
国 D.美国
参考答案:
C
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20分)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
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简要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影响。
(4)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95——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分解着中国的自然
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1912——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
民国建立的推动。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思
潮的影响。
(3)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战争、日本侵略、官僚资本压迫。
32.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
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的评论是否正确?为什么?(8分)
参考答案: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答任意两点即得4分)
(2)正确。
(2分)
因为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缺少群众监督;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民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答任意三点即得6分)
33.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
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6分)(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4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
(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
(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略
34.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
民生问题是近代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