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化名山云阳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名山云阳山
云阳山耸立在一望平畴之中,显得格外巍峨挺拔。

山上林木蓊郁葱茏,“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相狎”①。

它的东麓却是地势乎缓的河谷平原和丘冈地,洣水汇沔水、欧水、文水、茶水,穿过云阳洪山庙峡谷,北去攸县、衡东,汇入湘江。

古代贯穿茶陵东西、南北的两条驿道分别从东麓、北麓近山而过。

自古以来,这块丘盆地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南宋绍定四年(1231),先后在这里的洣水北岸、南岸筑金州城、茶陵城为县(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县城所在地。

由于云阳山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注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这块土地。

这里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山下可以“种五谷”、圈养牲畜,山中可以狩猎,还可以尝百草、采药。

无疑是首选的栖息地,位于东麓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处遗址,经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存。

遗存有陶罐盛装的稻粒和鱼、兽骨及石器等生产工具,留下了人类社会从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时期的痕迹。

佛道两家看中了云阳山的幽深、清静。

山下田畴相连、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与“人间”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间”
1
为依托,生活有保障。

因为佛徒道众虽然看破红尘,但还得食人间烟火,云阳山正是他们既“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来源的“宝地”。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欣赏云阳山的峰岩之美、林泉之幽。

这里,近邻县城,却远离尘嚣,“世外桃源”与“人间烟火”相通。

这正是他们排遣奔竞中的郁闷、发思古之幽情的理想游憩地。

云阳山与人类文明活动密切相关,源远流长,积蕴了深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成为湘东文化名山。

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古迹》即有云阳山的记载。

此外,《史略循蜚》、《水经注》、《汉学堂丛书》、《汉唐地理类钞》、《皇甫记》、明《一统志》、《湖南通志》等古籍关于云阳山的记载更为详细。

这些记载主要是关于云阳山为“云阳氏故封”、“神农故封”、“古南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云阳氏之墟
《汉学堂丛书》辑《汉唐地理类钞》一书的记载称:“沙土之福,云阳之墟。

”意思是,长沙的福地,是云阳氏封地故址。

《皇甫记》载:“云阳为少昊氏之封在甘泉。

长沙云阳殆其始封。

按:少昊氏亦称云阳氏。

”少昊即少昊金天氏,传说是黄帝之子。

黄帝死后,立为金天氏,封在甘泉。

按这些记载的说法,少昊氏最初封在云阳山,黄帝死后,封为金天氏,改封在甘泉。

因为少昊金天氏又称云阳氏,云阳山才得名“云阳”。

2
二、炎帝神农氏故封
《湖南通志·封建志》关于云阳山的记载称:“远溯上世,则王者亦常都之。

……黄帝封故炎帝榆罔于露,则茶乡之露水山地。

是为湖南众建诸侯之始。

”《史略循蜚》也有类似的记载:“榆罔名参庐,居空桑,蚩尤逐之。

黄帝杀蚩尤,乃封参庐于路。

注:今茶陵州露水乡有露岭,初盖封于此。

”露岭,今称潞岭,是云阳山系之一。

炎帝的封地在云阳。

在云阳山一带“教民种五谷”、“尝百草,采药医民”。

云阳山是他和他的子民们的主要活动地。

后来,死在茶陵,葬在鹿原陂。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记载比较含糊: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宋代罗泌所著《路史》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

”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明确、具体:“炎帝墓地,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茶陵县的命名即源于此。

康乐乡原是茶陵县的一个乡,南宋嘉定四年(1211),朝廷划出茶陵的康乐、霞阳、常平三乡另置酃县(今炎陵县)。

这样,炎帝陵的所在地白鹿原属酃县了。

据史载,炎帝是北方的神农部落的首领,为什么跑到南方来了,会“封在云阳”呢?
原来,神农部落的领地很辽阔,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部(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势力强大。

后来,由于轩辕部落的
3
兴起,领地丢掉了不少,只好逐渐向南迁徙。

他虽然发明了种五谷、采药治病,但耕作粗放,只能广种薄收,领地减少了,很难养活全部落的人。

部落子民受到饥寒、疾病的威胁,难免发生动乱。

这时,诸侯夙沙氏背叛炎帝,引起内乱。

后来,虽然采纳“箕”的计谋,杀了夙沙氏,但夙沙氏的部属不服,常常作乱。

内乱引起了炎帝的深思。

他深深感到只要人们不挨饿受冻,有病能得到治疗,安居乐业,就不会发生内乱,也能齐心合力,抵抗其他部落的侵占、掠夺,仅靠镇压、争战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退而修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退为进,研究治理策略,改进治理部落的办法。

他带领部分子民南巡,考察民情,传授种五谷的技术,采药治民疾。

这一招很有效,得到了部落子民的拥护。

原夙沙氏统治区的老百姓群起而攻之,推翻了夙沙氏诸侯集团,归顺炎帝。

炎帝带领子民一直往南巡视,来到云阳山麓。

云阳山绵延在河谷平原和丘冈之中,连绵起伏,郁郁苍苍。

一条河流穿过云阳峡谷,蜿蜒北去。

层峰叠嶂,云蒸雾绕,在阳光照射下,宛若仙境。

山上处处嘉树茂林,遍地奇花异草。

不时有猿、鹿、麂、獐、兔,还有奇异的独角青牛出没,美丽的莺雀飞出丛林。

峰峡中,古木参天,泉涧流水潺潺,飞瀑垂崖。

山下,河溪纵横,土地肥沃。

当炎帝南巡到此之前,这里的人就开始栽培水稻,但是栽培技术很落后,播种后,就不管不问,能收多少就收多少。

人们主要还是以
4
狩猎、圈养牲畜、采摘野果填饱肚子(在云阳山东麓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就有鱼、猪及野兽骨、网坠、碳化稻粒等遗存的发现)。

耕种的土地很少,绝大多数地方一片荒芜。

炎帝看到这番情景,感到很可惜。

为了帮助人们种好五谷,让人们吃得饱,便和随行的子民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披荆斩棘,开辟家园。

教当地人制作“耒”、“耜”等耕作工具,教人们除杂草,还总结出“烧畲”(刀耕火种)的办法。

至今茶陵还流传大量相关传说。

譬如“烧畲”来历:相传神农带领大家垦荒种地,经历千辛万苦,开垦的土地还是很少很少。

雷神看见了,很同情,用一道电闪烧着一片片茅柴荆棘,在地面留下一层厚厚的草木灰。

他们在烧荒后的土地上耕种,不但省力,而且产量高。

从此,人们学会了刀耕火种。

为求风调雨顺,他要雨师在云阳山紫微峰置祈丰台,求雨祈丰,观察天象。

传说一次大旱时,赤松子命青龙兴云布雨。

青龙布雨后,只顾睡懒觉,忘记收回云雨,以致洪水成灾。

赤松子用五雷法将青龙囚在云阳山的岩石中,命它吐出清泉,将功赎罪。

这个泉池叫“五雷池”。

人们有了饭吃,安居乐业。

炎帝又背着药篓,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尝百草、采药,研究医药,为民治病,足迹遍布茶陵。

在云阳山发现了生姜、大蒜、白芷的医用和食用价值,摸索出人工栽培方法。

从此,茶陵代代种大蒜、生姜、白芷,被人们称为“茶陵三宝”。

在茶山尝草采药时,误食毒草中毒,用茶叶解了毒,于是知道了茶叶的妙用。

炎帝采了药,
5
要赤松子在云阳山东麓一个山谷的真仙洞制药、炼丹。

后来这片山就叫赤松山,有一泉池就叫洗药池,又叫赤松丹井。

后人在赤松山的山谷先后建了赤松坛、赤松仙、赤松亭,祀奉赤松子。

后来,炎帝在潞岭尝百草时,误食断肠草中毒致死。

开始为他在潞岭选好墓地,挖墓穴时发现地下溶洞。

巫师阳吉丙认为“弗吉”,只好改葬茶乡之尾的鹿原陂(白鹿原)。

从此,潞岭的主峰就叫天子山,挖好的墓穴就叫天子坑。

炎帝下葬那天,人们拄着哭丧棒纷纷赶来送葬。

为赶在吉时下葬,抬灵柩的、送葬的只顾抄近路,那怕是水稻田,也一路踩过去。

出乎意料之外,凡是送葬队伍踩过的稻田,稻苗反而长得好,产量高。

此后,就有了踩田中耕的做法。

在茶陵,叫做“耒田”,耒田用的拄手棍叫“耒田棍”。

炎帝的灵柩被抬到洣水畔的铁甲山,改用船运,溯洣水而上,运到鹿原陂下葬。

因为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从此茶乡就叫“茶陵”。

过了很多年后,留在北方的神农部落传到第八代炎帝榆罔氏时,本部落的蚩尤叛乱,与榆罔争夺首领地位,发生内战。

榆罔联合黄帝轩辕氏部落攻打蚩尤,在涿鹿打了一场恶战,双方死伤惨重,“流血百里,血流漂杵”。

这一仗虽然打败了蚩尤,但神农部落从此元气大伤。

轩辕氏部落趁机占领了神农部落的大量领地。

因此两个部落不断发生战争。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榆罔,迫使炎帝榆罔氏带领部分子民沿着
6
当年炎帝神农氏南巡的路,迁到云阳山的潞岭。

黄帝做了个顺水人情,“封帝榆罔于路”。

黄帝把榆罔封在潞岭,原以这里是荒蛮之地,没有想到神农部落的先人已在茶陵开辟了家园,更没有想到潞岭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潞岭一带山高林密,周环盘蜒的峰峦夹着两块小盆地。

盆地四周山陡路险,只有一条小路穿过峡谷,通往山外。

谷口一侧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溪涧。

十分险要。

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

东麓溶洞很多,大小不一,大洞连小洞,扑朔迷离。

这样的地方对于饱尝战乱之苦,久经跋涉之劳,又善于农耕的神农部落来说,是一块理想的避战乱、求生存的“风水宝地”。

从此,他们定居炎帝神农氏遇难的潞岭,以潞岭为据点,在茶陵艰苦创业,繁衍生息。

榆罔带领的这批神农部落子民定居潞岭后,继承祖先的传统,制耒、造弓箭、种五谷、尝百草、采药、狩猎。

有一次,炎帝榆罔在茶涧狩猎,一箭射中了一只白兔。

白兔受伤倒下,可是这只白兔嚼了一株草后,活蹦乱跳地钻进灌木丛,转眼不见。

榆罔觉得白兔吃的草一定是刀创妙药。

为了得到这妙药,守在这块地方,守猎这只白兔。

守了几天几夜,又冻又饿,一病不起,可他至死没有离开。

死后,成千上万的蚂蚁掩盖了他的尸体,筑成了一座蚂蚁坟。

人们找到他的尸体后,筑了一座大坟堆。

后人称之为“天子坟”,这个山冲就叫兔子冲。

7
榆罔死后,庆甲、来(厘)先后继为炎帝,他们的后裔“俱兆茶陵”。

以上是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展现的炎帝神农氏在茶陵活动的画卷。

虽然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了历史文化的真实,有很多传说就与古籍记载相印证。

茶陵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也为炎帝神农氏在云阳的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

炎帝在茶陵辛勤播种农耕文明,勇于实践,尝味百草,医病济人,受到代代茶陵人的尊敬和崇拜。

一个个传说形成的神农传说圈,一处处相关的地名、“灵迹”,一种种相关的民俗,世代相传,相因成俗。

民间传说的分布圈,勾勒出炎帝神农氏及其后人在茶陵活动的轨迹。

故事发生在云阳山、潞岭、茶山一带的传说以及赤松山、赤松丹井、祈丰台、天子山、天子坑、天子坟、兔子冲、落穗田等地名、“灵迹”,象一首首诗,传诵着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织、尝味百草、采药济民的不朽功绩。

分布在洣水流域与炎帝下葬的传说和地名,象一座座纪念碑,铭刻着茶陵人对炎帝的怀念和崇敬。

流传在云阳山周围地区的抬狗求雨、舀干五雷池求雨、舞火龙驱虫害、送火把定耕等民俗活动则寄托了茶陵人对炎帝的信赖。

茶陵的炎帝庙、神农庙很多,分布广。

县城就先后建有炎帝庙、先农坛、神农殿。

云阳西麓的水源村建有规模宏大的神农殿,云阳东北麓的潞水和高陇的星高都曾建有神农庙。

其中县城的炎帝庙(后改
8
为神农殿)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至淳熙十三年(1185)的200余年中,是钦差大臣主祭炎帝的场所。

神农文化是云阳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古岳云阳山
在古籍的记载中,云阳山是一座有灵气、仙气的山,所以才封为南岳的。

《湖南通志·名胜》载:“湘水之东,名山曰云阳。

上有神仙窟宅,瑞气盘郁。

”《水经注》称:“云阳多异云。

”明嘉靖版《茶陵州志》卷下载:云阳山“唐初曾封为南岳。

内史刘晏如郡奏曰:‘虽甚灵异,峭绝莫俦。

奈何西峡峻险,水石潺岩,虽禹凿龙门,莫能并其高峻;秦开牛径,未足比其幽深。

切虑艅艎莫济。

’遂乃罢封。

”虽然“罢封”,但从此云阳山有了“古南岳”之称。

对云阳山封为南岳,又被罢封的由来,民间有另一种说法。

传说南岳圣帝云游四方名山,为建造南岳宫,考察了南方的很多名山。

都不中意,唯独对风景秀丽、山水灵异的云阳山情有独钟。

于是,他坐在紫微峰数山峰,看有没有七十二座山峰,给七十二地煞星安神定位,保佑四方平安。

云阳山本有七十二座山峰,可是他忘记把坐在屁股下的紫微峰数进去。

所以,他数来数去,只有七十一座峰。

这就还有一个地煞星不能定位,没有定位的地煞星就会作乱。

南岳圣帝很遗憾,只好另选衡山建造南岳宫。

后来,观音菩萨赴南岳宫落成庆典宴会时,听到南岳圣帝提起云阳山选址建造宫殿一事,特地绕道到云阳山游览。

发现是南岳圣帝忘记数坐在屁
9
股下的紫微峰,才把七十二峰数成了七十一峰。

观音返回衡山,告诉南岳圣帝。

南岳圣帝后悔莫及,命众神在云阳山建造避暑行宫,每年农历六、七月,便来云阳山避暑。

出于对南岳神的信仰,人们把奇石怪岩等自然现象也视为南岳神在云阳山的“遗迹”,寄于丰富的想象力,加以渲染。

紫微峰与旁边的一座山峰形成的峰峡,说成是南岳圣帝坐在这里数山峰时,由于坐得太久,留下的“屁股印”。

峰下的两口水池,是南岳圣帝留下的“脚印”。

峰侧千姿百态的岩柱、怪石,也是因为南岳圣帝把山峰坐得凹陷下去,才暴露出来的。

还有观音岩、云阳南岳宫后的山峦……也与南岳神在云阳山的传说密切相关。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

云阳古南岳文化源远流长。

唐代建的云阳山寺,尽管是佛教场所,却也设南岳殿,奉祀南岳神。

宋淳熙年间改建为云阳观,宋末,又改建为紫微书院,明代改建为云阳仙。

虽然多次改建,但不管佛寺,还是道观,或是书院,都设有奉祀南岳圣帝的南岳殿或是南岳宫。

让南岳圣帝与佛教神、道教神同居一座庙,同受一炉香。

而且与孔圣人一道,受人们的参拜。

这正好满足了人们“多元”信仰的心理需求,使云阳南岳文化绵延不息,盛而不衰。

在湘赣边界10多个县,乃至在广东韶关、浙江温州、福建长汀的一些信众中形成了“六月七月朝云阳,八月朝衡山”的习俗。

虽然云阳山与衡山一样,都是主祀南岳圣帝,但其表现
10
形式和文化内涵却有别于衡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阳古岳文化。

如农历五月、七月最后一个晚上的迎、送南岳圣驾的庙会,庙会中的“烛光迎、送驾”和祈祷的形式。

又如这两天的“草龙游山”、“舞火龙”、跳原始气氛浓郁的祈丰舞等民俗活动。

这些,除了祭祀南岳神,还融进了神农崇拜的文化内涵。

四、儒家“灵山”云阳山
茶陵自古人文鼎盛,学风浓郁。

历朝考中进士的人数之多,在湖南名列前茅。

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的湖南道监司赵天弼在其《进士题名记》碑文中是这样说的:“江南三省,湖广得才为近古湖广一省——湖南得才为最多。

茶陵隶湖南,比各郡县为尤多。

……(茶陵)历科所得,或魁于乡、或魁于天下者迹相接。

湖广额贡凡十八人,茶陵每举或三、四人,或五、六人。

茶陵每科考中举人、进士的占湖广省总名额的六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可见古代茶陵的人文之盛。

自唐朝开科取士至清末,茶陵历代中进士者多达127名,其中状元、榜眼、会元各两名,殿元一名。

两名状元是南宋的谭用式、清代的萧锦忠。

两名榜眼是清代的曹诒孙、尹铭绶。

两名会元是明代的张治、清代的谭延闿。

还有元代的李祁殿试第一,按惯例应钦点状元,但由于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为一等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二等,北人(南宋时期的金朝统治
11
区)为三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为四等,李祁是南人,因此降为右榜第二名进士。

茶陵科举之盛,为封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有用之才,明代的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张治、清代的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茶陵古代书院也多,南宋至清末历代兴办书院38所,就书院数量而言,在湖南各州县中位居第一。

在茶陵这样一个偏于一隅的山区小县出现如此人文盛况,堪称文化奇观。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等等。

而古人却把这种文化现象与山水形胜联系起来看。

云阳山是茶陵名山,又是茶陵的代称,自然而然地认为,茶陵其所以人文鼎盛,是因为云阳山有灵气。

明弘治十七年(1504)茶陵知州林廷玉特地选在“云山之前、洣江之侧”建洣江书院,就是欲沾云阳山的“灵气”。

他在《吸秀亭记》中称:“云山耸兮洣水清,环抱拱揖兮向背有情,龙蟠虎踞兮鸠精灵。

被美肤敏胥孕生,斯文在天兮丽日繁星……”明巡抚顾璘来茶陵视察时,不顾劳累,登上云阳山,“见其秀润特异”,认为茶陵在明代相继出了刘三吾、李东阳、张治三个大学士,是因为云阳山有灵气。

命茶陵知州在山上建了一座灵光亭,纳云阳山的灵气。

因此,茶陵历代士子喜欢上云阳游憩,寄居山中寺观读书、做学问。

南宋末,在云阳山中还兴建了紫微书院;明代,
12
茶陵卫指挥使王廷爵也在云阳西麓建西崖书院。

元代进士陈谊高、明代进士刘应峰、清代状元萧锦忠就先后在紫微书院、云阳寺、云阳仙读过书。

刘应峰举进士、当官后,还对云阳山恋恋不舍。

第一次辞官回乡后,便打算在云阳山办一所“与岳麓、石鼓共称名胜”的书院。

也许是巧合吧,茶陵历史上的两名状元、两名榜眼中,有两名状元、一名榜眼是在云阳山东麓土生土长的。

南宋景定元年(1260)状元及第的谭用式是云阳山北端东麓的潞水龙溪人。

清道光己巳年(1845)状元及第的萧锦忠是云阳山中段东麓的东山坝人。

清光绪六年(1880)榜眼曹诒孙是云阳山南端东麓的枣市曹柏人。

古人认为他们是沾了云阳山的灵气。

还有南宋的进士尹毂、颜雷焱,元代的殿元李祁,明代的大学士刘三吾、张治,清代的大学士彭维新、进士周鼎、周涛、苏大治等人也在云阳东麓的官立学校或书院、或在山中寺观读过书。

古人认为云阳山“甚灵异”,为沾云阳“灵气”,人们还在云阳山麓兴办了寻乐、明道、西崖、西畴、旌忠等书院。

云阳山成了读书人心目中“奎光高照”的“灵山”。

五、独特的祭祀文化
云阳山是一座承载着神农文化、古南岳文化、宗教文化、
13
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文化名山。

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互融合,相沿成俗,形成了独特的云阳山祭祀文化现象。

“迎驾”、“送驾”法会。

相传云阳古南岳宫是南岳圣帝的避暑行宫。

南岳圣帝每年农历六、七月来这里避暑,接受人们的朝拜,降祥赐福。

所以每年五月、七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分别举行迎、送南岳圣帝“圣驾”的法会。

法会由云阳古南宫道长主持,用“踏罡”、“步斗”等道教舞蹈,驱魔镇邪、安神定位,恭迎南岳圣帝光临。

与此同时,山中寺庙也分别做法事。

迎、送驾法会的那一天,民间还有舞草龙游山、登紫微峰祈丰台祭天祈丰等民俗活动。

晚上,香客从四面八方涌上云阳山古南岳宫前,或舞火龙,或秉烛迎、送圣驾。

一时,南岳宫前象是烛光的海洋,映红了星空,蔚为壮观。

法会进行时,往往会出现一阵风雨,一会儿便风停雨歇。

据说这是南岳圣帝驾临云阳和起驾离山时赐给人们的和风好雨。

这风雨会给香客带来吉祥平安。

迎、送南岳圣驾中的民俗活动却无不打上了神农崇拜的印记。

草龙游山、舞火龙表演就源于神农命火龙禳除病、虫害的传说。

传说炎帝神农氏用龙头拐杖化作火龙,飞过云阳山麓的田垅,帮助老百姓消灭危害农作物的病虫。

因为云阳山林木茂密,怕引起山火,后来才改用草龙游山,但保留了火
14
龙表演。

登紫微峰祀天祈丰与炎帝神农氏、赤松子在云阳山的活动,关系更为直接。

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赣州岭北兵备道尹惟日《赤松坛》一诗的序中称“考:云阳为神农故封,赤松子时为雨师,坛于云阳由来旧(久)矣。

”民间也有类似的传说:人们虽然学会了种五谷,但经常遭受旱涝和病虫灾害的威胁。

炎帝命赤松子在云阳紫微峰设坛祭天祈丰。

据说制作了一座留有缺口的石香炉。

哪个地方需要下雨,就把缺口朝那个方向;哪个地方需要停雨,就把没有缺口的一边朝那个方向。

很灵验。

尹惟日在《赤松坛》就描述了民间摹仿赤松子祭天祈丰的情景:“土人崇雨师,伏腊走袯襫。

”大意是,当地百姓崇拜赤松子,在夏、冬两次祭天祈丰时,穿着蓑衣奔跑舞蹈。

至今迎送南岳圣驾庙会中的祭天祈丰活动,就再现了古代“伏腊走袯襫”的情景。

在迎、送圣驾这一天,草龙游山后,在三个戴着木制假面具的主祭人的带领下,一群手举稻穗、身穿稻草蓑衣的男女,呐喊着跑上紫微峰,跳跃舞蹈。

然后,由主祭人带领绕祈丰台一周,告祭四方。

最后,朝南陈列三牲、香案祭拜。

三个主祭人戴的面具都是慈眉善眼,不象一般傩舞面具那样狰狞可怖。

他们分别是炎帝、赤松子、炎帝公主的替身。

在迎送南岳圣驾庙会中有这么多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民俗活动,是与“神农故封”有关的。

对于南岳圣帝是谁的化身,在茶陵有两种说法:其一,
15
炎帝就是南岳圣帝。

因为南岳圣帝是镇南之隅的火神,而炎帝是南方“火德之帝”,所以是炎帝就是南岳圣帝。

其二,祝融是南岳圣帝,但炎帝是南方的“火德之帝”,而祝融是南方“火德之神”,归炎帝统领。

基于上述两种说法,所以云阳迎送驾庙会中出现了神农崇拜文化现象。

香客朝拜习俗也有些特别之处。

如香客朝拜“三年为一届”,即连续三年上山敬香朝拜,认为朝满一届才灵验;香客一进山,无论佛寺道观,逢庙必拜,甚至路亭、岩石、石窟,也要朝拜,毫不厚此薄彼。

为死去的父母报本还愿的,称为“烧拜香”。

全家大小手捧矮凳、香炉、三步一拜、七步一跪,一路唱着“烧拜香”歌,上山进云阳仙南岳宫敬香。

唱的烧拜香歌用的是《十月怀胎》之类的民歌小调,内容多是思念父母养育之恩等等。

云阳古南岳的祭祀文化宗教气氛较淡薄,而民俗气氛浓郁。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