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鹤峰习俗6:岁时节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鹤峰习俗6
六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有兴有灭,境内民族、地域之间也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多已大同小异,趋于一致。
忙年筹备春节叫做忙年。
俗话说“腊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浇腊,还有个年猪杀”。
城关地区喜打纯糯米小糍粑。
走马一带喜打粘米糯米对掺的泡粉子粑粑,不产米的地方也有用糯包谷、粟米和糯高粱做粑粑的,且用立春前大寒期间的水做甜酒,称“赶腊水”。
走马的粑粑无论大小都用印模,印模十分讲究,打粑粑时,还做几条小鱼,寓意年年有余。
大粑粑是拜年馈赠的主礼,拜长辈送一个,拜岳父送一双。
城关地区最爱摊豆皮,用粘米掺绿豆磨粑是浆,烙成薄皮,切丝晾干。
调以油汤佐料,是传统待客佳品。
杀年猪时,猪头猪尾都要保留原型,以备祭祀。
过去还兴将猪头放在大门旮兄里,用蓑衣盖上,遇有过往的客人,非留下吃饭不可。
小年土家族于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扫除旧尘祭灶。
团年年三十早起,由童男清洗家神菩萨,为之挂红,然后一家之长用托盘或筛子将猪头、猪尾、酒醴,依次摆在神龛前、土地庙及水井三处祭神,然后中堂设宴,红烛高照,闭门鸣炮,举家入席,庆贺团圆,俗称“团年”。
家长给晚辈“压岁钱”。
傍晚,给祖坟送亮。
解放后,大部分民户不先祀神后团年,而是就宴醮祖。
赶年相传土家族先民为抗击来犯者,提前一日团年。
次日,趁入侵者忙于过年,戒备松懈,将其歼灭,因而相沿成习。
守岁除夕夜,农家火坑里都要烧一个大的树蔸,称为“年蔸”,不能烧完,要留碗口大一块于正月十五日送到土地庙内。
“年蔸”被
视为“圣火”,寄托着烟火永继,子孙绵长的愿望。
是夕,每家大门
前悬挂天灯,房间、过道、茅厕、水井亦点灯,彻夜不熄,合家老幼通宵不眠。
迎春正月初一拂晓,在大门口以炮仗纸钱祭天地、迎春。
然后
请长辈至中堂接受拜年,有的小孩跪拜,儿媳以“鸡蛋茶”敬公婆。
80年代城镇迎春提前到午夜零点正,燃放鞭炮迎接新春到来。
拜年农村的规矩是:初一、初二拜家神,初三、初四拜丈人(岳父),初五、初六拜亲朋。
城镇市民于初一日,三五相约,遍拜街坊、不备礼,请主人至中堂,拱手祝贺,寒暄数语,即到别家,称“拜跑跑年”。
富户则择日宴请亲朋,叫做接“春客”。
灯节40年代,县城有几家财主豪绅于正月十五日夜设简单的灯棚,每棚悬灯数10盏以供观赏。
农村则家家放路灯。
解放后,玩灯
习俗日盛,城关一带喜玩龙、狮、早船,并配以“花鼓灯”,走马地
区喜玩狮子灯,按约定的路线,挨户闹年,各大小集镇于元宵日到广场会灯。
土地节二月二日为土地节。
解放前,各地皆集资作土地会,三、五里必有一座土地庙,当坊土地被看作一方的“总管”。
解放后,土
地会不做了,人们只关心这天土地老儿是打伞(下雨)或是遮阴(天晴),以预测夏粮的丰歉。
清明节解放前,各地做清明会。
解放后,只兴扫墓、培坟、立
碑、挂纸幡(又称清明吊吊儿)。
学校师生到烈士墓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春游,农村以蒿子、水荧儿的嫩芽拌粉子做粑粑吃畲饭。
牛王节四月十八为牛王节。
这天耕牛不劳作,主人以精饲料眼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称“大、中、三端午”,以头端午为大,吃粽子,悬艾蒿,煎百草汤洗浴。
晒龙袍六月六日晒龙袍,古时以此纪念土家族的民族英雄覃垕王,家家都将衣物等拿出晾晒。
今人则认为此日太阳最烈,晒后不会霉蛀。
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三日,烧纸钱祭亡人兼及“孤魂野鬼”,同时接女儿回娘家做新米饭或新包谷汤元“尝新”,因此,广大妇女特别看重这个节日,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
民国时期盛行做“孟兰会”,解放后不兴,只保留祭祖、女儿回娘家的习俗。
摸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农村兴“摸秋”,这天晚上,摘人家的瓜果不为偷,青年人以此取乐,现已逐步为吃月饼赏月所取代。
洗神旧时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还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的冬月初一杀猪宰羊,男女老少着本民族服装,参加“洗神”,摆三性祭品,由老师子(即男巫)手执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驱邪。
然后由一班男女青年耍火棍(用3尺长的一根竹竿,画上红绿颜色,打通竹节,灌上桐油,塞上布条点燃),左右盘旋,跳民族舞蹈。
——节选自《鹤峰县志》1885-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