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对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适护理对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 秀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总结舒适护理对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选择最佳护理干预方案。
方法: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8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按照护理干预方案不同,将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分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参照组(n=32)以及采取舒适护理干预的实验组(n=3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舒适护理 常规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 生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9.24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9-0196-02
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特点:病程时间长、反复发作)患者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增加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发病人数[1]。
患者发病期间,主要表现出反复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
慢性支气管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案不同进行分组,详细研究内容、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总计65例。
患者均符合WHO《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3]。
65例患者中,男34例,女31例;患者年龄在50岁到76岁之间,年龄均值(55.0±4.0)岁。
按照护理干预方案,将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患者33例,参照组患者32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本组3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行常规护理干预。
即对患者行健康宣教并叮嘱日常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用药等。
实验组:本组33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行舒适护理干预。
①基础护理。
提供舒适环境。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房进行通风、消毒,保证地面干净,室内整洁。
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即指甲短、胡须短、头发短,脸部清洁、头发清洁、手足清洁、皮肤清洁、会阴清洁及肛门清洁等。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基础的生活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定要避免受凉,在行床上擦浴,床上洗头等操作时,要注意病房的温湿度,洗完头发及时予电吹风吹干。
另外,需要为患者配置需要的电视机以及饮水机等。
②心理护理。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主要群体是老年人,加上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不了解,所以极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佳情绪,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增加沟通以及交流的机会,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提高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列举成功治疗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意识[4],。
同时,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家属陪护,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③氧疗护理。
患者吸氧的过程中要注意舒适度,控制氧气的温度、湿度,浓度。
要告知患者氧疗的注意事项,行安全宣教,同时密切观察氧疗效果,根据患者症状及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氧流量,如果病情好转,可适当减少吸氧时间或停止氧疗,但要注意一旦停氧就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患者若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及时恢复吸氧并立即通知主治医生。
④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饮食以蔬菜、瓜果为主,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实现饮食营养均衡[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临床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验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生活质量评分行形式X±S展开,进行t检验。
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详细数据见下表1。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表1 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n(%)]组别n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33 18 14 1 96.97%
参照组32 9 15 8 75%
X26.5735
P<0.05
2.2 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详细数据见下表2。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护理为:在患者大咯血期间需要对患者禁食禁水,以预防患者发生咳血
窒息的危险。
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可以建议患者多食用给予高纤
维、高蛋白且易于消化与吸引的食物,最好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患者一旦卧床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大便干燥,从而导致咯血,对此可以建
议患者多食蔬菜与蜂蜜水。
在饮食方面严禁患者食用辛辣及刺激性食
物,避免患者在咳嗽出现血管扩张,从而导致咯血。
给予患者一定的止
血药物进行治疗,注意用药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心理护理为:患者在咯
血时由于和血有直接的接触,容易导致情绪高度紧张与恐惧,从而增加
病情的不良发展。
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守护在患者身便,使得患者产生
安全感,避免因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咯血状况发生。
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
的和患者保持沟通交流,准确的了解患者心理,明白患者的所需,让护患
关系更加和谐,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也可以给讲解一些具
有正能量的积极实例,帮助患者恢复勇气。
1.3 观察指标。
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为指标,其中最高分数125分,最低分数2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于治疗护理的不信任。
睡眠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10分为最高,睡眠质量最好,以0分为
最低。
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采用选项法,即“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患者在进行血液检验后两项指标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如表1所示,对照组在进行综合性的术前护理之后,相对于使用常
规护理的观察,其并发症情况、疾病意识、睡眠质量以及满意度均有明显
好转。
两组患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并发症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满意度对照组25 6(24.00%)49.51%6.05 76.25%观察组25 2(0.8)67.65%9.34 95.36%P值P<0.05P<0.05P<0.05P<0.053 讨论
护理人员对咯血患者前期的观察主要为,观察患者有无可能发生咯血的预兆,例如患者情绪烦躁不安、咳嗽剧烈、忽然胸闷等;咯血前期的护理主要为,首先指导患者应当尽可能进行卧床休息,最大程度的不对患者采取身体挪移。
及时尽早地告知医师,快速的完成静脉通道,准备好患者所需的急救药品与器具。
本文研究的50例患者中,对照组25例患者中6例(24.00%)患者出现并发症,49.51%的患者出现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为6.05分,满意度为76.25%;对照组25例患者中2例(0.8%)患者出现并发症,67.65%的患者出现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为9.34分,满意度为95.36%;两组患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0.05)。
患者咯血期间的观察主要为,护理人员必须精准的对患者所咳的血量与血的形态特征进行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可能伴有休克现象的可能。
如果患者一次咳血量超过三百毫升或是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咳血量超过六百毫升,患者往往会发生诸如晕眩、身体出冷汗、四肢乏力且末端冷等,极有可能发生休克症状的发生;咯血期间的护理主要为,护理人员在保证沉着冷静,在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通过看见医护人员从容有序与专业的职业素养中,使得心理得到信心与宽慰,尽快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
对大咯血患者给予加压素1ml(10U)并至25%葡萄糖50ml完成静注,静注时间通常为15分钟左右[1]。
再把加压素1ml(10U)并至5%葡萄糖500ml完成滴注[2]。
加压素的主要功能为能够缩小动脉,让患者的肺循环血量出现减少,一般可以得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综合性术后护理支气管扩张并发大咯血患者,在并发症情况、疾病意识、睡眠质量以及满意度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对比常规临床护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P<0.05),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2):3401-3402
[2] 罗细菊.支气管扩张并发大咯血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2):230
6
9
1健康之路 2016年9月 第15卷 第9期 Health way September 2016 Volume 15 No.9
家庭跟进式护理在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金国慧
(浙江省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 桐乡 314501)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跟进式护理在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
出院后对照组由家属辅助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家庭跟进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3.75%,较对照组的81.25%明显提高(P<0.05)。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较出院时均明显上升(P<0.01),但观察组护理后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家庭跟进式护理能使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显著提高,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家庭跟进式护理 社区 老年脑卒中 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9.25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9-0197-01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影响老年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疾患之一。
脑卒中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专业、全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其功能恢复及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
本研究对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采取家庭跟进式护理,探讨其应用价值。
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均满足出院条件后回家康复,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64例。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68.65±4.10)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25例,大学及以上19例;对照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68.67±4.09)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6例,大学及以上20例。
排除合并心肝肺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史、智力障碍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前由主治医师讲解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等,回家后家属辅助进行康复护理。
观察组采取家庭跟进式护理,具体为:患者出院时为其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基本情况、病史等,安排专人管理,定期更新康复情况;护理人员每周入户予康复指导,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示范辅助康复锻炼的动作,指导家属日常协助;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消除错误理解,加强对康复训练、合理用药及饮食的正确认知;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及时沟通、疏导;设置提醒机制,采用电话、短信等方式督促其坚持实施正确的康复措施;动态跟进患者锻炼和恢复情况,表现较好者予以鼓励,树立康复信心,对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帮助其更好的完成。
3个月后评定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依从性,分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总依从率=(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分别以Fugl-Meyer(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检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康复依从性。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3.75%,较对照组的81.25%明显提高(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n)
组别例数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总依从率[n(%)]
观察组64 39 21 4 60(93.75)
对照组64 30 22 12 52(81.25)
X24.571
P 0.033
2.2 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较出院时均明显上升(P<0.01),但观察组护理后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比较(X±S,分)
组别时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
观察组出院时57.42±6.71 38.20±6.88
(n=72)护理后83.14±5.52*#71.82±5.59*#
对照组出院时57.38±6.74 38.23±6.91
(n=72)护理后69.93±6.20*60.19±5.27*
注:与同组出院时比较,*P<0.01;对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0.01。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直接死亡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疾病对脑组织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较为严重,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2]。
因此,给予对应、有效的护理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关键之一。
目前许多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依赖于家属辅助进行康复锻炼和护理,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之老年患者面对疾病多存在焦虑、恐惧心理,专业知识、专业指导的缺乏使其较为恐慌,依从性差,总体康复效果不佳[3]。
家庭跟进式护理属于一种全面的、针对性康复护理模式,其以专业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入户提供专业康复指导,提高康复训练的计划性、专业性;同时以健康教育、动作示范等增强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全面提升患者的自护意识及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加以有效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依从性;电话、短信提醒及随访跟踪等便于及时掌握患者恢复情况,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恢复效率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3.75%,较对照组的81.25%明显提高(P<0.05);FMA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说明家庭跟进式护理能更好的照护出院后老年脑卒中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家庭跟进式护理能使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显著提高,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丽,闫玮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9):838-839
[2] 楼巍敏,林坚,邢欢.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效果[J].浙江医学,2016,38(9):663-665
[3] 杨武梅.跟踪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3):1572-1574
表2 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组别例数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生活质量实验组33 16.0±1.0 17.0±1.5 15.0±1.0 15.0±1.5 12.5±2.0参照组32 12.5±1.0 13.0±1.0 12.5±1.5 11.0±1.5 10.0±1.0t 16.3745 15.7227 8.6381 12.4758 8.2704P<0.05<0.05<0.05<0.05<0.05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反复性的咳嗽、呼吸障碍、气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治疗以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舒适护理强调的是以患者作为中心,实现对患者生理、心理各方面的舒适状态。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的价值: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治疗情绪,提高治疗的配合、依从意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饮食护理制定,实现膳食平衡;病房护理,让患者能够在整洁、干净的病房中休息,保持心情舒畅。
结合本文实验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进行护理分组。
实验结果显示,采取舒适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无论是护理满意度还是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
由此证明了,在改善支气管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舒适护理要比常规护理干预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静娟.舒适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3(16):130-131
[2] 陈春秀.舒适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9):136-137
[3] 郝绍丽.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舒适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3):2568-2568,2569
[4] 赵淑花.浅析舒适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5):229-229,231
[5] 黄小燕.舒适护理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护理的价值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4):195-195
7
9
1
健康之路 2016年9月 第15卷 第9期 Health way September 2016 Volume 15 N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