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
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的食盐水。
(4)实验步骤: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__中。
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 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B。
再将A、B 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
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其中实验组是___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___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
2.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
结果记录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2)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3.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
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
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
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
s2、s3。
(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
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s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当他按照如图1位置固定好蜡烛和光屏,然后左右移动凸透镜,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均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_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方(选填:“上”“下”“左”或“右”);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
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0L,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
则该透镜焦距f____________L(选填“>”、“<”或“=”)。
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____________(用0L、L表示)。
5.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________。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________ ,从而说明力是
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下列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能体现理想实验法的是_______
A.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C.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D.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妍和小柯-起设计了如下实验: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再在棉花上各放大小相近的30粒菜豆种子,然后将4组种子放在不同条件下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装置A B C D
场所日光下黑暗中日光下黑暗中
温度25℃25℃25℃25℃
棉花干湿状态潮湿(含适量水分)潮湿(含适量水分)干燥干燥
种子萌发数量272800
(2)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_________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3)关于种子萌发的营养来源,小间认为:“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容易发芽,”小妍认为:“不管是在肥沃的土壤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中,种子都容易发芽。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们利用60颗菜豆种子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在铺有棉花的培养血中分别放入30颗大小相近的菜豆种子;
步骤二:在适宜温度下,定期给A培养血中的种子浇适量的土壤浸出液(含植物所需的营养),给B培养皿中的种子浇等量的蒸馏水。
根据你所学习的知识,预测A、B培养血中的种子的萌发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本中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有这样一个活动:如图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
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
3
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
2
3
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两次变化比较后得出相应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________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老师肯定了小敏的想法,并指导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底面积相同,并在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
小敏通过此实验最终排除了原先认为的影响因素,精准到了深度这个因素。
请你帮助小敏分析此实验是如何排除质疑的。
________
8.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在图乙所示情况下,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
A.凸透镜
B.凹透镜
(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结果_________。
A.没有影响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变暗
9.船只停泊在岸边时,常常将缆绳缠绕在码头的立柱上,为什么缆绳要缠绕多圈呢?某校
课外兴趣小组展开了研讨,他们猜想: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立柱间的摩擦力越大。
为了
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用棉线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出
其重力为7.6N,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棉线绕的圈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摩擦力的大小f/N
07.60
1 2.9 4.7
2 1.1 6.5
3
40.27.4
50.17.5
(2)如图乙所示,将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棉线在铁棒上绕1圈,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为2.9N,老师告诉同学们,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
的摩擦力,随后同学们算出此时的摩擦力为4.7N;
(3)逐渐增加棉线绕在铁棒上的圈数重复实验,直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于0,并将有
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棉线绕3圈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示数为____N,该摩擦力的大小为
_____N;
(5)分析实验数据,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0之前,关于摩擦力与绳子缠绕圈数之间关
系的探究结论是:____。
10.小梦乘坐竖直升降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的感觉,快到六楼时
却有一种向上飘的感觉。
小梦猜想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有关。
于是小
梦把压力传感器放在电梯地板上,将一物体放在压力传感器上,探究电梯上升过程中压力
传感器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01234567891011
间
t/s
压
10.011.511.010.510.010.010.010.09.59.08.510.0力
F/N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
的图象。
____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____N,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__(写出一条即
可)。
11.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
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
杯为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
_____(选填“甲”或“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_____
1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充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与F2的关
系。
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 ______ 状态。
(2)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间,小车不能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充二力平横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_______(选填“物体”或“直线”) 上,物体才能平衡。
(3)实验时使用小车而不使用木块,是因为小车与桌面用的 _________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小车在桌面上受到 ________ (选填“1”、“2”、“3”或“4”)对平衡力的作用13.为了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三次实验中,都要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
________。
(2)实验中,在阻力的作用下,小车最终都会静止下来。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
________。
(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批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观点,从而帮助人们建立起“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认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分析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
A.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常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B.牛顿第一定律完全揭示了物体运动的本质,是一个事实
C.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D.科学的发展会让人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
14.入春以来,降雨量少,农民播种在土壤中的种子迟迟没有出苗。
近期,由于降雨量的增加,旱情得到缓解,农民及时进行补种,以确保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受影响。
为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如果想探究“____”这一问题,设置对照实验时,应选择甲与乙两组实验装置。
(2)连续六天,每天定时观察甲、乙、丙三组种子萌发的情况,并进行记录,数据如下表: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甲组种子的发芽数000000
乙组种子的发芽数0332454949
丙组种子的发芽数023*******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①适量的水分是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②____不是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3)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是指一定时间内萌发的种子数占全部被测种子数的百分比。
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适合播种,乙组种子第5天的发芽率是____。
15.如图是“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图甲中,将木板固定水平拉动木块,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其受到的水平拉力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大小相等;图乙中,水平拉动木板,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其受到的水平拉力____大小相等。
(2)图丙中,水平拉动木板,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测力计A的示数为4.0 N,测力计B 的示数为2.5 N,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____N。
若增大拉力,当A的示数为4.8 N 时,B的示数为____N。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清水A B促进抑制无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4)①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盐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组种子所处环境中除盐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种子应该浸泡在清水中,以形成对照实验。
②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因此,在该实验中,实验组是A组,对照组是B组。
(5)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
种子萌发数A <B ,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 与B 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考点:盐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 在20℃到30℃之间设置5组不同温度(如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测得各组发芽率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种子的发芽率先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了25摄氏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2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4%。
因此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小麦种子发芽率在 25 摄氏度时最高。
(3)对照实验应有对照组,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在20~30℃之间分别设置5组不同温度即21℃、23℃、25℃、27℃、29℃,重新进行以上实验并测得各发芽率。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3.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s 1<s 2<s 3 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
【详解】
(1)[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激光在硬纸板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就可以看到光传播路径,光的传播路径就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2)[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即像到液面的深度h 变小,根据像到容器底的距离s 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 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且液面的高度保持不变可知,对应的像到容器底的距离会增大,即s 1<s 2<s 3。
(3)[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4.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倒立放大 上 倒立缩小 < 02L L
【解析】
【详解】
(1)[1]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有可能是因为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 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
[3]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3)[4]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 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4)[5][6]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0L ,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 间的距离为L ,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2f U f <<,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 <;当凸透镜移至B 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 的距离应为L ,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 、B 之间的距离:
02s L L =-
5.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慢 改变 A
【分析】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2)运动的距离越远,意味着速度减小的越慢;如果没有阻力,那么物体的运动速度就不会减小,据此分析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推理法,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1)[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2)[2][3]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 ,从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A .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前面的真空罩实验只能得到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小的结论,而不能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个结论只能靠科学推理得到,故A 符合题意;
B .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用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到镜后寻找像的位置,实验了等效替代法,故B 不合题意;
C .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探究力的大小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 不合题意;
D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 不合题意。
故选A 。
6.胚芽 水分 A 、B 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相当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种子的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芽将来发育成新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新植物体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由表分析可知温度同在25℃下,这一条件为不变量,变量为水分和光照,所以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水分和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3)该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是:种子的萌发率(或种子萌发的数量);实验结果发现,不管浇水还是浇营养液,测量的数据基本相同,说明植物种子的萌发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
因此预测A、B培养皿中种子的萌发情况相当。
【点睛】
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7.增加质量,重力,体积见解析
【详解】
(1)[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增加,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质量,重力,体积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3]实验方案如下:在三个容器中,将水加到如图所示的深度,我们发现三个地面到液面水的深度已一样,但是三个容器中的水的质量却各不一样有大小,结果三张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却一样。
于是说明精准说明了液体对底部压强是与深度有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从而排除了质疑。
8.00 B 放大 D
【详解】
(1)[1]根据甲图知道,凸透镜的焦距为
f=60cm-50cm=10cm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成像在原来光屏的左侧。
若要使像成在原来光屏的位置,则需要光线比原来发散,因此应该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
(3)[3]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35cm处,即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4)[4]如果用不透明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住,那么相当于变成一个口径较小的凸透镜,此时仍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会聚的光线变少,从而使像的亮度下降。
故选D。
9.5 7.1 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铁棒间的摩擦力越大
【详解】
(1)[1][2]弹簧测力计的一个大格代表1N,一个小格代表0.1N,弹簧测力计示数是0.5N;棉线与铁棒之间相对静止,它们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因为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所以摩擦力为
f=7.6N-0.5N=7.1N
(2)[3]一圈时摩擦力是4.7N,二圈时摩擦力是6.5N,三圈时摩擦力是7.1N,四圈时摩擦力是7.4N,五圈时摩擦力是7.5N,可见圈数越多摩擦力越大,摩擦力和圈数的比值不是定
值,所以摩擦力和圈数不是成正比的关系。
10.信息有: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
力,做加速运动;4~7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等于重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等
【详解】
(1)[1]利用“描点法”,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2)[2]由图像可知,电梯未上升时,物体对传感器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物体的重力为10N。
[3]由图像还可以看出,当压力和重力相等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4~7s电梯匀速上升。
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力,物体做加速运动等。
【考点定位】
压力
11.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平乙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但压强小
【详解】
(1)[1][2]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被测压强越大。
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
(2)[3][4]由图乙和图丙可知,图乙中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压强小,由p=ρgh可以判断出乙中液体的密度小于丙中液体密度,图乙中杯子中盛的是水。
12.静止直线摩擦力 2
【详解】
(1)[1]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的力F1和水平向右的力F2,F1与F2等于水平桌面上左右两端所挂钩码的重力,桌面两端都挂了两个钩码,钩码的重力相等,F1与F2也就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小车就会处于静止状态。
(2)[2]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乙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是采取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来研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