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索与研究
摘要:从论述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必要性着手,进一步阐明了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培养模式及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通过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来加强研究生质量管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出实现校企共赢的互利合作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探索研究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53-02
收稿日期:2018-06-03
基金项目:来源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基于“三渔”问题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探索》作者简介:张瑜,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
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与校外的企业或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密切的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够激发校企各方积极性,使传统课堂教授理论为主的书本教育与直接积累经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育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凝聚智慧和力量,探索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一、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必要性(一)促进高校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重要平台研究生培养基地是由高校主导,由企业或科研机构设立和建设,由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依托科研项目联合共同培养新型研究生的组织机构。
高校是进行理论创新的主要园地,旨在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企业和科研机构是检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也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和能力的实践平台。
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寻求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的契合点,将高校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科技转化和市场开拓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利用校外导师的丰富经验,弥补高校导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短板,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
(二)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越来越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企业需要素质过硬的技术开发人才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改革,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从事日常工作的运营。
高校储备大量的科研人才,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承担国家级、省级等重大科研
项目,同时,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与创新领域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通过健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加深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或科研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压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三)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研究生群体作为当下创新人才的首要源泉,迫切需要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
传统教育中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的束缚,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多数企业和科研院所站在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能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实践基础和条件。
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研究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就能体验到企业或科研机构的日常工作,将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并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合作单位参与度不够,存在认知误区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由于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之间存在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利益诉求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使其在导师选拔、学生培育、成果鉴定、经费支持等方面产生许多亟待协调的问题和分歧。
这些问题致使合作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部分
张瑜,刘楠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Cultivation Base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ZHANG Yu,LIU Na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joint training b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further expounds the rel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oint cultivation base of 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on mode and base construction.Through the benign interac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among universities,enterprises and graduate students,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strengthened,their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improved,and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mode of realizing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explored.
Key words :joint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Base construc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xploration and study
为被动接受安排,同时,部分企业并没有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正确科学的认知,他们所看重的是能否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有些甚至视研究生为廉价高级劳动力[2]。
关于研究生能否按时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活动和科研课题成果并不关注,一味追求企业效益,无法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良性运转。
(二)校企联合作用不明显,双导师沟通较少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高校、企业或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高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当中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无法摆脱传统课程体系的限制,无法更好地适应工学交替的联合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仅限于论文选题上,而在论文撰写、培养方案设置及学生个人培养计划制订等方面几乎没有建设性意见,甚至存在挂名指导的现象[3]。
大部分企业导师多忙于自身岗位工作,与学校导师的沟通较少、交流较难,不能够科学合理利用双导师的优势,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影响。
(三)研究生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实践环节欠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属于新生事物,高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并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
对于研究生的实践考核,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主体均较单一,偏重于以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来评价科研能力,并未结合其综合水平进行素质考核。
此外,研究生在实践环节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与所学专业性质完全不对口,而各方监管不力、考核不严,使其蒙混过关,造成研究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环节完全脱节,不能真正获得实践水平的提高,对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造成了限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路径探索与研究(一)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构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贴合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同时,进行“三段式”运行管理,即在第一学年里于校内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学年/半年于校外基地参与实践学习,第三学年/半年返回学校补充理论知识。
高校将专业型和学术型区分培养,合
理安排各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比例,
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适合的联合培养企业或科研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二)促进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沟通和协调
依据高校专业特色合理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与企业单位或科研机构的沟通协调。
合理利用学校、教师等影响力联系有意向的合作单位,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行业间会议或调研学习,扩大与企业或科研机构交流的平台,深化校内校外导师的沟通联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外导师入校开设研究生课程、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课题和项目、校内研究生和企业职工举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等加强学校与联合培养基地的沟通,逐步形成固定的研究生合作培养关系。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培养质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良性运转的基础。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均处于摸索阶段,只有逐步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联合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
学生在实践学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基地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员工守则,按照校外导师规定认真落实实践活动、课题项目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并主动承担基地相关的工作任务,及时向校内导师汇报自己学习实践的工作进展,不得擅自更改学习培养计划。
(四)加深技术联盟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能够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参与能力,从而能够尽快培养一批适应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一线生产和展开技术发明的高层次人才。
校企开放协同培养研究生,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企业或科研机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鹏,贾玉琢,宋晨虎.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6):104-106.
[2]李勇,陈艳慧,李博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研究,2013,(9):238.
[3]钟央文,陈烨,何标.“申硕”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