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_其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 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 不能及。 ——清· 李子德
这首诗 给我们塑造 了一个什么 样的人物形 象?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 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昭君怨恨 什么?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画师的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 无耻行为 环珮空归夜月魂 思念故乡 怨恨 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往 事 是 怎 样
鉴 赏 咏 史 诗 三 步 骤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 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 (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 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珮环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独幽。 ——姜夔《疏影》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 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 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 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 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 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 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达这 (种 分态 析度 技运 巧用 )什 么 方 法 表
态事为 度 什 ? ( 么 诗 体 要 人 悟 写 在 感 这 诗 情 个 中 ) 古 表人 现这 出段 什往 么
杜甫
《咏怀古迹》是 一组结构严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 首,每首各咏一 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 居、昭君村、先 主庙、武侯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 诗人的身世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 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 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 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 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 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 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 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 者的昏庸造成的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 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 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 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 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 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 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 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 折人心!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 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 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 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 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 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 琵琶声!
拓展阅读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 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 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 剧。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 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 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 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 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 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 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传达得淋漓尽致。
再见!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对于这样一个有名的 历史人物,你有哪些 感慨或感想呢?
以“昭君,我想对 你说”为话题,写一 段话(要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 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 惊天动地。——清 吴瞻泰
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 寂 “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 落 “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 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 等空旷凄清! “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 “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
不同意。
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
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 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 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 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 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 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 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 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 感慨。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 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 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 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 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 昏庸糊涂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