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心理学学习心得(通用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生的心理学学习心得(通用9篇)
篇1:差生的心理学学习心得
张平
1月11日,与我是个特别好的日子。
因为那天我终于通过了心理咨询师3级的沪考最后一个模块,终于在最后一次机会中安全滑过。
虽然考了2年才通过小小的三级应该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觉得还是有些体会和经验可以分享。
学习的动力必须是兴趣,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从小就有。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晚托班一边做作业一边偷偷瞄别的家长来接同学,从简短的对话和外表推测这家人的故事。
后来就喜欢看小说和心理学的文章,阿加莎从人性入手的那些侦探类小说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三年前有幸在选修课时抢到大热的社会心理学,当时就想着怎么用巅峰理论,从众心理,锚定效应试试手。
不过始终感觉到这些知识都是一些片段,我理解为“术”.看起来很神奇,能吸引人对心理学的兴趣,学习不枯燥但始终缺少扎根的感觉,始终觉得经不起推敲。
越来越多的问号随着学习出现了,这些方法共性上是什么理论,怎么会发现这些心理规律的,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产生不同情绪?当时就意识到只有理论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才可能解开这些谜题。
当时朋友推荐了德瑞姆的二三级课程,因为这课程足够系统,学习目的是应用(咨询师方向)而不是科研,我感觉不会很枯燥,马上我就决定报名了。
当时我MBA还有最后一个论文加上本职工作,不可能在这个课程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虽然报名直接是二三级连读,但我是兴趣大于证书。
所以我折中的选择是这样的:所有上课能去都一定去,上课不以考试为目的。
因为老师们并不是纯读书本划重点,有很多经验和故事分享来加深记忆。
上课就好像是在听故事,这不是特别美好的一件事吗?考试前我也没有时间把教材通读,不过现在的新版本教材读起来也是蛮有意思。
2年前呢,我就选择不看书!复习课上把思维导图看一遍再听一遍解题思路和模板,就这样去考试啦!所以首考3个模块,只过了一个模块,文字案例分析。
我对这个模块的要求理解就是在不做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尽量发散性思维,听到的、学到的、梦到的…所有沾边的
都写上。
用逻辑思路清晰的模板写下来就大功告成了,完全不需要背书,找到规律就好。
二考,这次虽然我也信誓旦旦想要读书10遍,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惜惰性使然,还是没看一个字。
不过这6个月时间我也没闲着,后续德瑞姆有短焦的小组课程,我坚持每周都去。
又不多花钱,不去白不去,是不是。
而且这才是真正接触到一些心理咨询师的日常的开始,怎么聊不尴尬,怎么问能得到回答,怎么才能体现出关注。
这真的让我体会到心理咨询师这行可能有的酸甜苦辣滋味。
同时我还听程立勋的语音真题,一个是开车时候听可以节约时间,开小差也没关系再听几遍,还有就是主要有解题思路特别是选择判断题的!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也没做APP题库二考选择判断题模块也过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很多题目我是真不知道答案,就猜呗,能读懂了题目再排除法。
我感觉我有一半可能都是用了程老师的方法蒙对的。
不过还是卡在了简答论述题和影视分析模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考,鬼使神差的没有带打印好的准考证回家,一定是我的潜意识作祟。
所以我缺考了…不过这半年内我也没有断开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参加了几个沙龙和工作坊想了解一下各种流派和技术手段,比如房树人,沙盘,OH卡,性心理学等。
最终我先选择了沙盘作为第一个工具进行了深入学习。
主要是沙盘有一个自己体验的过程,通过10次历时4个月的个人体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接受心理咨询会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在沙盘过程中与自己似有似无潜意识的那种关系。
妙不可言!在这过程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也更深了一点,那些理论更活灵活现了。
四考,这次是挺失败的一次考试,仍然没过。
虽然我参加了考前辅导班。
但是考试教材全面变化,导致应试型的辅导对我并没有什么效果。
这里我要说,因材施教很重要,辅导班的老师对于题目解答思路都有很详细很负责的讲解,但是对我这样理解型的“人才”没有用…其他同学倒是通过率不少。
所以还是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很重要。
五考,这回真的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一次考试的2年期限到了,取消资格认证的期限也到了。
背水一战吧,拿起书看上10页,感觉书已经划满了。
这
次德瑞姆的帮助复习力度明显加大很多,以下各种都是免费的,都是免费的!一周一次的模块复习,按照书上章节,老师各有特色。
有教画小人记忆的,有阅卷老师串讲无难度的,有案例多多帮助记忆的。
老师们专注新教材,按照章节讲又比较有系统。
感觉比按照考试模块讲更容易记忆。
另外每周有在线微课,反正不要钱可以随时回听,我都是找有空的时候回听的。
还有哦,瑞德心理有程立勋按照新教程要求讲简答论述题的历届真题。
还是老样子,对于题目和答案的逻辑有个印象,然后把课上听到的那些东西都扩充到答题内容中。
就算是没背过书,也知道大致是7条还是8条,然后就凑呗,总算顺利凑到数啦!
总结这两年的心得。
第一,真心喜欢心理学很重要,我发自内心地有一万个理由去学习。
科技发展地迅猛,人工智能发展可以超出你的想象,但是我觉得最终肯定绕不开人心。
每个人的感知觉不一样,对事物的反映就会不一样,哪怕是科学证明完全一样的事物。
研究成因,琢磨规律,善用规律,这是可以毕生学习和领悟并且受益的事儿;
其次,不要只接受那些由心理学衍生出来的各种神话,必须了解枯燥的系统的'东西。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心灵鸡汤只是安慰剂,得把炖汤的材料搞清楚,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自己做,好材料一起吃下去才能是自己真正的营养;
再有,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自己,学到的知识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
如何和周围原来觉得难相处的人相处,如何搞定固执的长辈,不懂事的小辈,不能得罪的老板,自己又不觉得特别委屈。
看看是不是确实有用,能不能很快调节自己的情绪到稳定状态。
如果有效果必然对于以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如果没有效果那就继续寻找正确的打开方式。
拿来就能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
最后,必须给自己一个小目标,漫无目的地学习无法判断效果,有个小目标会容易获得成就感,转而提高兴趣。
比如考过3级,比如考个派系执行师的证,比如参加多少次公益咨询师活动,再比如我的远大理想支援偏远山区的希望小学。
小目标完成后再建立一个小目标,最终的大目标成为知名咨询师,不用退休,工作到老赚钱到老也是可以实现的嘛!哈哈!
作为一个不努力不优等学生还絮叨了那么多,主要表达意思就是,既然学
习心理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心情愉快,那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个让自己比较愉快的方法学习。
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心理学,喜欢心理学,找到愉快的方式方法学习研究心理学~!
本文作者:张平,三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学习中,房树人(HTP)投射分析学习中,交大安泰MBA亚洲区服务总监。
篇2:心理学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骄阳似火的7月,我参加了龙湾区第三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
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z周红五、钟志农、徐慧珠、庞红卫等。
培训的内容有《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健康》等。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
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
钟志农老师的讲座,将我的目光紧紧地聚焦在大屏幕上。
他对班级团体的辅导,独树一帜。
他的方法、他的技巧、他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
钟老师在讲座中说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养成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天天向上”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特质。
我们不难发现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脸上都是洋溢着对新学校、新生活的兴奋、期待与希望,上课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
可
是过了六年之后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脸上却写满了自卑无奈,追根到底是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家长、教师的负面评价使这些孩子自卑、自贬、消极麻木。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
他成绩处于班级的下游,经常拖欠作业,是那种让人感到比较头痛的后进生。
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经常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久而久之,在我的严格教育下他的成绩反而下滑了不少。
可是一年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成绩稳步上升,(当时的他因为成绩不理想,重读了一年)已经处于班级的中游水平了,我纳闷极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终于明白了个中原委。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倾听。
蹲下身子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协助他共同解决难题。
所以说这次的辅导让我走出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说教和辅导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这次的培训不光是对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用,对班主任工作也是十分有利,少批评多疏导。
篇3:心理学学习心得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
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
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
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
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
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
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
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
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
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的,这与他们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强是分不开的。
但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不强。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矛盾。
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为达此目的应着重注意从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开展“决不迁就自己”的活动,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不对,不管是多么强烈地诱惑你,也勇敢地说一声“不”。
为解决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尝试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记录,把他们每一时段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指正。
使学生逐渐自觉对照检查,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篇4:心理学学习心得
几种不健康的异常心理看看你有没有
1 、忧郁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
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
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
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 、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
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
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篇5:心理学学习心得
男人愈失恋心理愈健康
男人愈失恋心理愈健康
一直以来,失恋被认为是对人感情最大的伤害,不论男女,都会让人痛不欲生,而实际生活中,因失恋而产生心理问题,选择极端方式来解决痛苦的男人也大有人在。
然而最近英国一所大学的研究课题却有可能推翻这一共识,他们认为,对于男性来讲,失恋次数越多,心态反而更健康。
男性心理健康程度与分手次数成正比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分手对男女双方心理健康影响”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在只考虑两性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情况下,在同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女方更容易感到缺乏金钱和财产上的安全感,而男性更关心的则是会不会一辈子都被拴牢。
双方分手后,情绪低沉和沮丧本属正常现象,但女性从感情伤害中恢复的时间比男性长得多,而且女性的心理健康会随分手次数的增多而不断恶化。
而男性却恰恰相反,曾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分手经历的男子,心理状态极佳,甚至比其他男士还要健康。
两性关系稳定的情侣心态都健康
虽然研究结果显示,分手对男性和女性心理健康影响截然不同,然而对于
情侣两人的心理健康同时达到最佳状态时的标准,还是与传统认识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两性关系稳定或家庭幸福的人,其心理健康往往处于最佳状态;相反,令人痛苦的分手则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罪魁祸首,尤其对女性的伤害更大。
”
心理专家表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承受失恋的精神打击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因此,当您或您的家人中有失恋者时,应及时进行自我调节,以避免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篇6:心理学学习心得
吃软饭得有“硬功夫”
吃软饭得有“硬功夫”
女人傍大款,社会大抵尚能接受;男人吃软饭,必遭人们投以白眼。
在这个男性观念和意识主导的社会中,尽管女人种种出格行为易被人非议,但男人的出格如果仅限于吃喝嫖赌倒也能让人容忍,但若是娘娘腔,吃软饭,当男妓,做断臂则完全视为异类,抱以严重鄙视。
换言之,男人宁可容忍女人的“男人婆”,却断不能容忍男人的“娘娘腔”,这也就是社会对男人提出的“男人就该有男人样”的基本评价要求和认同标准。
基于社会呈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易变性,正如“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一样,男人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做鸭子,吃软饭,当断臂等,并且持这种想法的男人愈来愈多,尽管这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而已,但随着当下社会导入所谓的“男色年代”,“小白脸”、“奶油小生”们又卷土重来,甚嚣尘上,渐渐演绎成为一种所谓的潮流和时尚,不甘寂寞的那些所谓的“少女杀手”、“师奶杀手”大行其道,风光无限,风头十足,而“花样美男”却喜不自禁,暗自偷乐,耍酷摆型,忸捏作态,故作“忧郁”,假充“阳光”,看似“灿烂青春”,实则让人呕吐。
为了取悦女人,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些男人可以变态,可以恶心,可以比女人还女人,涂脂抹粉,搔首弄姿,争奇斗艳,劲显阴柔。
奇怪的是,以前人们嘲笑女人傍大款是种可耻而令人不齿的行为,如今沉渣泛起,死灰复燃,有些男人居然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希望以色相勾搭女
人,讨好女人,靠女人赏饭,靠女人养活,俗称“吃软饭”。
且不论“吃软饭”是否有油水可捞,是否吃的舒舒服服,是否吃的心安理得,就冲着眼下一些男人艳羡、眼馋、向往、憧憬“吃软饭”这一行当,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唾手可得,那我在此就有必要提醒一下想“吃软饭”的“男人”得有以下“硬功夫”。
1、外在形象得过硬。
须知,“吃软饭”可不是什么样的男人都能吃得了的。
你的脸面够靓么?你的形象够帅么?你的气质够好么?你的穿着够劲么?你的身材够火么?如果你还不具备这些基本条件,那只能劝你还是早日改行,早日死心,别做没希望的大头梦了,毕竟做男人不容易,“吃软饭”就更不容易。
人家女人尽管可以不计较你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但你自己既然选择要“吃软饭”,就得有些东西让女人对你有点信心吧?否则,人家女人对你夫复何求呢?
2、身体素质得过硬。
光有帅气的形象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你的身体才是“吃软饭”的基础。
因此,只有健康的体魄,只有充沛的体力,才会把“软饭”吃的有滋有味,而且无论面对各种场合,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而不会出现疲劳过度的情况发生,保持一种的生龙活虎的良好形态,始终做到玉树临风,“泰山压顶腰不弯”的精神面貌。
3、心理素质得过硬。
“吃软饭”也不是“莺歌燕舞”,常常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常常会被人家包你的女人责难和问罪,轻则臭骂和羞辱,重则请你滚蛋走人,随时随地存在面临“下岗”的困境和风险。
因此,倘若你没做好“逆来顺受”的思想准备,那还是趁早别往这堆里扎。
所以说,既然你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地忍下去吧。
4、床上功夫得过硬。
这也许是所有硬功夫中,最最不能忽视的一条。
“吃软饭”的男人,如果掌握了这一条并身体力行,那么你的“软饭”可以吃上一段时间。
不管你身体状况如何,如果包你的女人想“要”你了,你就得立即保持“立正”状态,既能保证时间,也能保证质量,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光天化日,你都要拉得出,打得响。
至于次数要求,你只能接受,不能拒绝,也无权拒绝。
为什么?只因你的工作是“吃软饭”的啊。
5、情趣修养得过硬。
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个人的情趣修养也不可小觑,
马虎不得,你光有热情,光有外表,光有身体,但想依靠“吃软饭”而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走上富裕之路,你还得有着更为清醒的头脑、智慧和心计,做人做事都游刃有余,至少你得有起码的文化素养、艺术特质以及对新生事物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对时尚和潮流得有独到的理解和领悟,最好能让包你的女人觉得你不可替代,兴许你这样的“软饭”吃得可以胜人一筹,说不定运气好或包你的女人发了慈悲,你还可顺利“转正”,成为终身老公或情人篇7:心理学学习心得
12条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心理专家提出12条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
1.智力(IQ)正常: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情绪稳定(EQ)、心境乐观: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能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自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为所恐惧,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意志健全表现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心理健康的人意志和行动是统一协调的。
4.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心理活动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有效标准。
5.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有相对正确的信念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并以此为核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
6.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处理应付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7.适度的反应能力:外界事物的刺激的反应既不过敏,也不迟钝。
8.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心理特点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大致相符:看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统一,其言行是否过于离奇或出格;看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否完整、协调,认识过程、情感体验、意志行为是否协调一致;看心理活动本身是否统一,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