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第2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丁香结》第2课时优质语文要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

2.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读词,检查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宅院幽雅伏案浑浊笨拙参差眼帘单薄
照耀文思梦想迷蒙模糊花蕾衣襟恍然
愁怨顺心平淡
设计意图:
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

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受语言美感的兴趣。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出示课件:
赏花悟花
3.过渡: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
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由诗句展开想象,思考: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诗句,由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预设: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愁怨与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吗?
(2)学习活动:用简洁的语言填写理由。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和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

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
2.阅读第5自然段,由丁香花的外形想开去,理解“丁香结”的说法。

课件出示: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课件出示丁香花苞和盘花扣的图片,对比发现两者外形相似。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苞的外形,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3.阅读第6自然段,由丁香花的寓意想开去,理解“丁香结”的说法。

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

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1)指名读“阅读链接”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都和什么联系在一起?如果将古人的感叹和作者的感叹进行对比,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古人常借丁香喻愁怨。

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新颖的立意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齐读“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交流: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预设1: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预设2:人生中离不开愁怨,但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能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

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的胸怀!
4.教师小结:作者由丁香花想到古人诗里的丁香,知道了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而这正是“丁香结”的寓意。

三、小试牛刀,写小练笔
1.小练笔: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物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设计意图:
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同时,进行小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课堂小结: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里、城外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抒发感慨,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有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2.自读宗璞散文《紫藤萝瀑布》,由文章内容想开去,比较和《丁香花》有何共同之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我们既要有赏花的情调,又要有解结的心志。

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所以一节课下来基本都能掌握课堂知识点,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仍有许多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仅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还不够。

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