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
60
2016·8
“悦”读,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赵逸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好书。
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打造声情并茂的阅读课堂。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体验文本出发,体会语言美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本的价值,重视诵读,重视交流,重视写作,通过多种手段展现语言之美,挖掘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并播放了大海的图画。
形象导入之后,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并标好段落序号,之后大家一起分享了读后感。
学生们大多能流畅地读课文,个别词语,老师做了纠正。
有的学生说,读完这篇课文,特别想去海边玩一玩;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描写得非常生动,让我们身临其境;还有的学生说到海边游玩的经历……从文本到经历,学生们畅所欲言。
然后,我们进行了配乐朗诵,让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音乐声中读一读,如果某个段落大家都喜欢,就配乐齐读。
感悟文本,不需要过于华丽的形式,只需要让学生真心感受,引导学生从优美的词语,到优美的段落,悉心品读,给学生创造讨论、表达的平台,这样便会发现学生的无限潜力。
读一读,学生的感受是独特的;写一写,学生的描绘是独一无二的。
将文本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借鉴、创造,就能呈现阅读课堂的别样精彩。
二、从走近形象出发,体会精神美
从认知规律上讲,形象生动的事物很容易被小学生认识、接受。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探究,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宝贵精神品质非常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走近这些人物形象,从故事中感受人物身上独有的精神,并自觉地模仿,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在《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并问他们这是谁?绝大多数学生说这是刘翔,跨栏运动员。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变成“跨栏王”的?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进了文本,一起解读刘翔的故事,体会刘翔的精神品质。
“梅花香自苦寒来”,刘翔起初将约翰逊当成挡在自己面前的不可跨越
的大山,通过刻苦训练,接近“大山”,来到“大山”脚下,最后,刘翔终于成功翻越“大山”,超越了约翰逊。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学生,约翰逊的速度如风驰电掣,这成为刘翔前进的动力,10道高栏、110米的距离、潇洒的动作,炮弹般的速度,刘翔终于超越了自己。
他不仅改变了一个民族关于速度的记忆,弥补了一段记录的空白,同时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刘翔———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重要的名字。
我和学生一起体会刘翔身上坚韧、拼搏、自强、进取的精神,同时鼓励大家学习刘翔身上的这些精神品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成就。
志士仁人是我们时代的榜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阅读中,学生们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应用于人生的宝贵品质。
三、从感悟情感出发,体悟情感美
情感交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感悟,丰富自己的阅历。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重启发和激趣,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品味、背诵优美词句,要求学生能说出或写出自己读书的感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彩的阅读课堂让小学生实现“悦读”,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长江之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全班学生在《长江之歌》这首歌曲中一起走进文本,饱含深情的朗读,体现出诗歌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随后,请学生们讲述祖国的可爱与伟大,有的学生说中国幅员辽阔;有的学生说中国物产丰富;有的学生说中国文化灿烂……身为中国人,我们体会到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于是,学生们齐读“我们爱你……”,情感达到顶峰。
“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学生们明白了爱国的真谛。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感染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总之,从阅读到“悦读”,这一升华,让阅读有了质的变化。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受到审美熏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获得独特体验,思维得到启迪,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书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