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
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7. C 8. CE
9.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
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
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
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7. 试题分析:C项,“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作者以梁实秋翻译莎剧的经历和林语堂拒绝翻译莎剧的邀约为例,说明“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突出朱生豪的“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
8.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项,“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白璧微瑕”评价不当。
由原文中“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可推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是成功的。
D项,“译作的水平……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文中无依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征服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
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
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
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
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
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
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
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
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
队长南恒是他的对头。
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
“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
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
问:“啥事?”
“光彩事!”是葫芦的得意的调门。
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
”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
”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
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
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忙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
”南恒热情地说。
于是俩人走到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
”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气的夜风,吹得人心胸里好舒畅,河滩里无名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
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
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你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在“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
”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
”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队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
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
“不成的原因,关键就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
”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
“痛快!我承认。
”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你老弟这号人!”
“甭勾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
再往下说呀!”
“完了。
”南红卫说,“我睡不着。
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
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
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教育运动。
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和清经济”。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具有生活气息与农村特色,另外如“啥”“实扎
扎”“甭”“咋”这些词语的运用,又使小说带有地域色彩。
B、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吃惊后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E、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
“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6分)
(3)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D得1分;答B、C不给分。
【D“傲慢”不准确,此时的南红卫更多的是无奈与尴尬。
B没有运用肖像描写。
C“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错,南红卫心存疑虑,是因为有诸多疑问想找南恒探个究竟,不能依次得出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的结论】(2)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
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
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
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
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
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
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
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
【每点2分】(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
①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②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
①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
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③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
【除了以上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以另立新说,另为解读,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追求,然而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英、美)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法、德)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英、美)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如俄-苏)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
欧洲的一些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这一巨大差异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世界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
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
由此可见,要成就大国海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而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
国际上,“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从国际看,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看,则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如何走出困境,无疑是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中国海权发展应与海洋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这并不意味着与和平崛起外交战略追求的矛盾,相反恰恰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海权力量的发展不可能放弃陆缘安全及其战略安排而选择全球性海权战略,而仅仅是谋求满足主权需求和一定海洋空间的有限的海权战略。
(节选自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海权产生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为历史机遇,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兴起。
但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进程中,各国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却截然不同。
B.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的战略诉求,西方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中国却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C.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能从根本上推动海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但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D.成就大国海权,能够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成为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比拥有足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更重要。
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要发展海权,就必须重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因素,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的简单化思维。
B.“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
C.虽然中国海军力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在向海权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战略迷茫。
D.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中国的海权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俄-苏追求海权的历史结果来看,海权追求的确能够促进国家的崛起,但过度追求又会埋下国家衰落的根源,所以适度原则非常重要。
B.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海权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而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也证明中国发展海权符合国际社会大发展的需要。
C.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这一点决定了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与海洋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才是真正有益于中国海权发展的道路。
D.中国海权发展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并不会妨碍中国的和平崛起外交战略。
参考答案:
1.B
2.D
3.C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21. 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
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21.(1). 周代的礼仪制度 (2). 不学礼,无以立
22. ①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②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词语,及名句背诵能力。
该题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孔子说的“礼”的具体所指。
答题前,要阅读所提供的《论语》二则,理解这个问题的前提背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这个“礼”是指周代的礼仪制度。
孔子在礼方面教育儿子孔鲤的句子是,“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做人要有礼,没有礼,怎么来做人啊!。
考生不能背错,也不能写错字。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主旨。
答题前,先仔细研读第二则材料,理解其内容,然后加以分析概括。
材料二是说: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这三句话表达的是孔子从三个方面强调人如何成长成熟起来的途径和办法。
就是说,要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从总体上分析,诗礼乐传达的是中国儒家思想,而学习儒家思想,离不开“兴”“立”“成”这一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1.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
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
2.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3.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1作吏部侍郎,侯2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3。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