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缺失及培养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缺失及培养途径
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才会很快适应工作,获得生存空间,并发挥积极作用赢得发展。

概览当今教育,幼儿缺乏合作和交往能力是不争的事实,应当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对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缺失的冷静思考和分析
每个教师都希望幼儿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

然而,种种原因造成了幼儿合作交往技能的缺失:
1.传统民族文化对幼儿合作交往的负面影响
民间流传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合船漏,合马瘦,合养的猪儿不长肉”的民谚,是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具体表述,反映了协作精神的缺陷,对现代社会一直幼儿仍然产生影响。

2.现代化进程对幼儿合作交往的条件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幼儿也形成了巨大冲击。

幼儿迷恋于电视、电脑生动、直观的画面,与家人、同伴的交往却少了许多,淡化了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阻碍了幼儿语言、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推进,单元住宅的普及限制了幼儿交往的空间,失去了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应有的“群体性”变成了“个体性”,“自主”游戏变成了“被动”游戏,“活动型”变成了“静止型”。

这一切都限制了幼儿的交往与合作。

3.成人化教育对幼儿合作交往的人为影响
幼儿的生活被家长有意无意地控制着。

为了对幼儿的成长负责,家长加强对幼儿生活的指导、安排,使幼儿没有了“自己”,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成人为幼儿作出的种种安排功利色彩浓郁,对幼儿的生活及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行为时,也常常带有功利化的倾向。

4.独特家庭对幼儿合作交往的间接影响
独生子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

家长总是迁就顺从孩子各种要求,使孩子
在家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不懂得分享和交流,是幼儿缺乏社会意识、不合群,不会交际。

,进而滋长自私的品性,爱独占、独霸,最终陷入孤独。

他们缺乏交往对象、交往时间和空间,结果无法与人合作交往。

二、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法和途径
3—6岁幼儿是幼儿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建立和发展同伴关系。

这种关系对幼儿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紧紧抓住幼儿相互交往的良好时机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1.抓住引导幼儿合作交往的契机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生活中有许多活生生的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教材”。

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抓住引导幼儿进行合作交往的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感受、体验,促进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带幼儿去参观汽车厂,引导他们看工人们是怎样分工合作,把一件件小配件组装成汽车的。

教师可利用这些具体的、活生生的实例,告诉幼儿合作力量大,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交往意识。

2.创设良好的合作交往情境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的许多技能都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

四岁以上的幼儿以相互平行的活动为主,并逐渐发展了结伙游戏和合作游戏,这是幼儿团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培养幼儿互助合作的重要时期。

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吵,是一种常见又被及时制止的现象,其实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争吵是交往中撞击出来的火花。

通过争吵,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获得交往的经验,提高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游戏,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对冲突进行引导,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验合作与协商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建构游戏能很好地锻炼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技能。

建构游戏中的合作包括游戏开始时的商定主题、分工,搭建过程中的互助与支持,以及自始自终的认知冲突。

3.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
让幼儿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人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这就是移情。

移情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及与群体和谐相处的能力有特殊意义。

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他们与人交往顺利与否,从对方的情绪上马上可以体会到。

移情要求幼儿去观察对方的情绪情感,继而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能抑制攻击性行为。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特定的移情训练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可以通过讲故事、编故事、情景表演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以自己的情绪去理解他人情绪,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

为幼儿提供移情的情景,形象地呈现感情信息,使幼儿产生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和亲社会行为。

移情训练不能只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与人合作交往,使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幼儿一种内在的自觉需要,从而从被动接受成人要求到主动感觉别人的情绪,并由情感的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

4.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表扬的事情,一定是人们乐于再次重复的事情,而不断的批评指责只会使人产生无穷的反感。

表扬了幼儿的某种行为,这种行为便会被渐渐固定下来,被幼儿从心理上认同而自然接受,最终成为幼儿的自觉行动。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行为时,教师应适时适地给予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保持。

教师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

每一次表扬,都能使幼儿向着不可逆转的特定方向前进一步。

在“大带小”活动中,大班幼儿都是先询问小班的幼儿喜欢什么,如果得到的回答是两个人都喜欢的项目,那就共同玩耍,否则就商量着先玩弟弟妹妹喜欢的,再玩自己喜欢的。

教师对他们的做法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就使商量合作的行为不断得到巩固,大孩子从中学会了忍让、同情、负责及合理展示才能;小孩子从中学会模仿和寻求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