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淮安自古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历史文化得到传chéng与弘扬,文化事业与文艺创作一片繁荣。

淮安也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勇立潮头、率先发展,________(A谱写B续写)了经济建设的壮美篇章。

只此淮安,如此多娇。

在美丽而富裕的土地上,和畅的春风吹佛四方,和美的乐曲萦.绕城乡。

(1)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在田字格内。

勇立潮头底蕴深厚
(2)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萦:chéng: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一个错别字。

改为
(4)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二、综合性学习
2.为弘扬亚运精神,展现中国力量,涟水县某中学九年级(6)班将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感悟精神】
年届33岁的丁霞是中国女排的二传,她为中国女排赢得了无数冠军,并被评选为最佳二传。

她早已可以选择激流勇退,但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刻,她选择了留下。

今年,伤愈归来的她,将第三次亮相杭州亚运会,希望带领中国女排卫冕冠军,继续书写历史的辉煌篇章。

尽管年仅27岁,但叶诗文已经是泳坛的老将。

她在16岁时以破世界纪录的方式先后夺得了女子400米和200米混合泳冠军,当时的伦敦奥运会,使她一炮而红。

但这一路走来充满起伏,从巅峰到低谷,几次进出国家队。

在杭州亚运会上,27岁的叶诗文将再次挑战自己,争夺200米蛙泳金牌,这是她家乡的亚运盛会,她渴望在
这里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毅力。

(1)阅读上面一段材料,说一说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自强不息的精祌。

【寻找人物】
2023年9月27日,淮安涟水籍体操运动员,年仅17岁的左彤在杭州亚运会体操女子个人全能决赛中,以53.565分的成绩夺得体操女子个人全能金牌,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2)作为班级小记者,你很荣幸能够对亚运冠军左彤进行视频采访,请你围绕主题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组织演讲】
你班围绕“自强不息”的话题,将组织一次以“亚运精神,中国力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请你作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

三、句子默写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①,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②,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①秦关:指长安。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4.合理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的画面。

5.阅读诗歌,说说诗句“听钟未眠客”中“未眠”二字包含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

五、对比阅读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俟.代者与焉
①力未逮.者
①公既.殁
①微.斯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阅读【甲】文,说一说第①段有何作用?
10.在【乙】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请说一说在甲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人生态度的?
六、名著阅读
该事件体现了人物形象。

12.老舍的《骆驼祥子》问世已有87年,为纪念作者,请你围绕主人公祥子设计一张人物纪念邮票,并说说你的设计构思。

(包括画面构成和人物形象)
13.你的同学对用邮票形式表现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兴趣,想围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向太阳》两首诗设计两张邮票。

请你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模仿示例,给《向太阳》设计邮票色调,并说明理由。

片段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片段二:
今天
太阳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从那遮掩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也从那隐蔽着无边忧郁的烟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田野,河流和山峦
我们仰起了沉重的头颅
从濡湿的地面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们
我们
笑得像太阳!”
——节选自《向太阳》示例:语段一:设计灰黄紫的色调和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更加沉凝,表达了诗人悲悯下层人民困苦、忧伤祖国命运的情感。

七、选择题
14.下面关于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僧的坚定、孙悟空的智勇、猪八戒的耐劳、沙僧的踏实,凝聚成取经路上不可战胜的力量。

B.《朝花夕拾》的《琐记》篇中沈四太太和衍太太不同,前者帮助小孩隐瞒玩闹的事,又让我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大声呼唤父亲,使得父亲没能安详离世。

C.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D.法布尔的《昆虫记》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它既是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以身许国岂邀名
马祖云
①“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近期新增“全军挂像英模”之一的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戈壁奋战了50余个春秋,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铸造国家核盾的艰辛征程中,生命不息而冲锋不止?那就是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②从林俊德追寻至老一代“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王进喜拉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英,他们的人生是一首建功国家大业的英雄交响曲,也是一部以身许国的精神教科书。

这些英模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也展示着共产党人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③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

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

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
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彪炳史册。

仅贺龙元帅的宗亲中,就有2050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④以身许国是一种燃烧生命的忘我奋斗。

有哲人说,许国是生命的燃烧、报国是事业的奋斗。

唯有燃烧,方能让人生出彩;唯有奋斗,才可为国家建功。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一个个英模以忘我诠释许国、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

邓稼先领军的团队,用一代人的拼搏,完成了一些强国需五代科学家接力攻关的核武研制工程;黄大年回归报国,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20年才能做成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

这种忘我报国的精神,何其可歌可泣。

⑤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

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无怨无悔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

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

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万颗种子;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35个年头,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⑥“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多少英雄儿女为国家的富强而埋名献身。

当今时代,奋斗是最生动的许国,奉献是最可贵的报国。

新时代仍需无数“益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赤子,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15.下面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B.文章开头若把林俊德的事例换成邓稼先的事例,从表达效果看也是可以的。

C.选文第①段例证时,仅用“舍生取义者”、“大义凛然者”、“坚定革命者”概括,没有具体举出一个人物是一种缺憾。

D.选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16.阅读全文,说一说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的?
17.说一说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8.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将它放在文章第①、第①哪一段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链接】在离江苏省连云港燕尾港12海里的黄海海面上,有一座弹丸小岛——开山岛,面积仅有13000平方米。

岛虽然小,却是军事要塞连云港的右翼前哨阵地。

自1986年起,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个年头,用自己的坚韧和坚守,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树桩
阿城
①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

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

山中来的男女肩了多半人高的短柴,麻带缚住头顶,不便巡视,也快快地过去。

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以问作答,再不言语,慢慢看人赶路。

②树桩无姓,亦无名,人只唤大爹,年轻时认不得,只知现时是如此。

树桩多少年纪?认不得,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爹爹相加,又爹爹相减,算不清辈分,只认得老。

老,笑是慢慢地笑,烟是慢慢地吃,手慢慢举起来,慢慢抹一把脸,几乎透明的枯肉又慢慢复位。

大爹竟如一段无字残碑,让人读这条街子。

③街子极老极旧,铺面虽宽,进身却窄,仅容一个扁扁的货架。

这街子是在重重大山之下,经济,无非是柴米土产,些微百货。

文化,却一言难尽。

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

滇中多山,常常人走比肩,却拉不起手来,原来当中隔一道深谷。

若要汇在一起,非绕半日不能。

人在山中走闷了,遇见人自然欢喜,于是要聊。

无奈扯起嗓子对嚷,一是不能持久,二是近乎争嘴,少趣味。

于是就唱,有腔有调,话也说了,乏也解了。

④只可惜这歌子断了,代之以全国唱什么,街子里就唱什么。

⑤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

⑥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

⑦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

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象起雷。

县上专区都来了干部,在街口置几张桌,放一排缸子,摆一溜坐头,真正一个大会。

⑧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

漫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

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

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

⑨唱着唱着,却发现有些奇妙,原来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却不会唱;有略会的,自知词不多不妙,不敢起对,怕在万人前失了面子。

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某年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

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老干部叹说不知这李二如今可在。

这时有一个街上陪着的干部迟疑起来,白着眼想想,说:“莫不是大爹吧?”
⑩话一传出去,果然得到证实:大爹就是姓李行二。

年轻人都呆了,悔自己平日不
常与大爹招呼,这时就急急地帮着寻大爹。

⑪大爹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

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

远远只见数十人围了一个老爹,周围山上的人以为出了坏人,都可惜这赛会不容易,歌声也就停下来。

等到消息传过来,说是找到一个当年的高手叫李二,万人不由轰动起来。

有那上了岁数的婆婆们,竟哀哀地哭着,挤下山去,说是要会当年的汉子,问问他可还认得自己某年某日与某女子对过歌?那说词可又还认得?
⑫不料大爹都认得,一个个叙话。

原来婆婆们当年也都是有名有姓的歌手呢。

干部们忙把坐头让出来,请老人们坐了。

一个人站出去向四面唱说了此事,上下远近的鼓掌,将一群过路的鸟惊散开,却又找不到落脚之地,慌慌地飞过山去。

⑬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

”回身请了一个婆婆。

那婆婆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

⑭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

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嗄嗄,情韵风趣却在。

⑮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采来。

看那婆婆,女子到底不一样,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喝采,婆婆早有了对。

⑯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

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人老了,风趣依旧,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

⑰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

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

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象是什么都知道,指手画脚,得意非凡。

⑱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

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

人人都觉得。

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

19.文章以“树桩”为题有何妙处?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

21.文章第①段写老干部的回忆有何作用?
22.文章的结尾说道:“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九、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每一条好消息都会让我们无比喜悦。


条好消息,会给平淡的生活以喜庆,给悲痛中的人以温暖,给困境中的人以希望……你曾经收到过什么样的好消息?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请以“这真是一条好消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与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①不少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