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3D影像时代的视觉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案。
各方相互结合,共享资源,利用各方的吸引力号召力提升网络人气,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目前,诸如开心网、人人网都通过此方法为网站聚集人气,聚集了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多家单位和名人个人来此进驻宣传。
著名单位,网站及个人都具有极大地号召力,这为各方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因素。
3、增强与传统媒介的互动,增强宣传效力。
虽然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有着极其广泛的号召力,但传统媒介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结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
如网络媒介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中做宣传,参与传统媒介的制作与投资合作等等。
现今已有许多网站在传统媒介上为自身做了宣传,如“智联招聘”网站,淘宝网站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作了广告。
其中“智联招聘”网站还参与进中央电视台一档栏目的制作中去,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宣传效力。
而诸多传统媒介也不乏在网络媒介上为自身做出宣传的,如多家报业进驻开心网,就是一例。
所以,实现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是网络媒介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4、加强网络媒介自身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媒介在自身发展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急待去解决,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打击网络犯罪和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只有这样,网民才更乐意也更安心的利用网络媒介去享受网络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自身的问题,是网络媒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的策略。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介急需认清现状,把握机遇求变求发展。
3G时代手机媒介的高度发达必将带动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媒介只有与手机媒介结合才能使3G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对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①周 笑:《新媒体电视的内容形态与传播特性》,《电视研究》, 2009.8,P17-19
②杨伟光:《未来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当代电视》,2009.11,P4-9
③董年初 杨艳红:《试析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的产业关联》,《电视研究》,2009.8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阿凡达》:3D影像时代的视觉艺术
鲍远福
[内容提要] 当下热播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主题上体现出明显的“互文性”,影片利用CGI技术设计出逼真的虚拟角色和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本文从技术与艺术辩证关系的角度,系统揭示其作为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数字美学上的最新探索。
[关键词] 《阿凡达》 3D影像 CGI技术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J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7-1330/G4(2010)2-040-4
一、《阿凡达》的情节概要
好莱坞3D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意为“化身”)于2009年12月17日在全球上映,总投资近5亿美元,被视为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
全片长达160分钟,展现了一个名叫潘多拉星球(Pandora)的奇异世界。
影片讲述了人类为了在潘多拉星球上开采矿产,利用人类与当地土著“纳美人”(Navi)的DNA结合克隆出高达3米的“阿凡达”(Avatar)以适应在该星球上的生存环境。
“阿凡达”杰克拥有“纳美人”一样高大的躯体,但心灵与人类杰克相通,因此,他是“纳美人”和人类形象双重“异化”的产物。
“阿凡达”杰克在帮助人类驱逐“纳美人”的过程中结识了“纳美部落”的公主娜蒂妮(Neytiri)。
他们朝夕相处,并坠入爱河。
但后来,人类殖民军炸毁了“纳美人”的“圣树”,
“纳美人”为了生存而奋起反抗。
杰克看到人类殖民军对装备落后的“纳美人”进行大屠杀,良知驱使他拿起武器和“纳美人”一起战斗,反抗人类入侵者,并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
人类杰克也通过“纳美人”神奇的巫术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阿凡达”杰克身上。
最终,一部分善良的人类选择继续留在潘多拉星球上,杰克和娜蒂妮骑着巨大的翼龙,飞过潘多拉星球梦幻般美丽和平的黎明……
二、好莱坞类型片的“互文性”
首先,影片《阿凡达》传达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对机械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生态平衡与万物和谐观念的刻画提升了影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影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心心相印的,“纳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令人神往。
他们可以用辫子末梢的“触须”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丛林中游弋的等所有的物种交流。
然而,这种平衡最终因为崇尚机械文明的人类的介入而受到威胁。
人类驾驶着巨大而笨重的机器开疆拓土,并与“纳美人”产生冲突,于是,争夺生存权的战争不可避免。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值得重视,其一是当“纳美人”处于劣势时,所有潘多拉星球上的飞禽走兽都加入了反抗者的大军,并一度扭转战局,可见导演对于人与自然万物间“和谐”因素的重视;其二是影片结尾处“阿凡达”杰克(自然的、生物学的理想身体)和人类殖民军将军控制的机器人(笨拙的、机械理性和工具式的身体)之间的决斗,虽然双方力量悬殊,结局却带有先锋意味,机器人所代表的机械文明输掉了战争,而代表自然与生态主题的“阿凡达”获得了胜利,它强烈地暗示了导演对于人类社会生态失衡的忧思,这和他当年借助《深渊》(The Abyss)来批判机械文明“异化”的初衷如出一辙,利用影片来传达对工具理性走向反面的警惕,这无疑使《阿凡达》在宏大场景的营造之外,添加了深刻的思想性
与哲学意味。
其次,影片借人类与“纳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中表达了导演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这一主题的思考。
影片中,人类为夺取矿藏对“纳美人”开战,遭到对方的英勇还击。
卡梅隆表示,人类总是喜欢索取,觉得自己有需求就向别人索取,这种状况不改变,人类在本世纪末将难以生存。
“我们应该睁开自己的眼睛,相互理解,看到别人。
不同种族的人跨越文化差异,应该相互尊重。
”①同样的主题曾经出现在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执导的西部片《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以及迪斯尼动画片《风中奇缘》(Pocahontas)中。
在人类的文明与科技发展史上,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曾经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不同文明在相遇的过程中因为交流的匮乏、信仰的差异、相互尊重的缺失而酿成战争与杀戮,就像影片中人类摧毁“纳美人”的“圣树”那样,卡梅隆把异质文明间的闭塞和误解理解成阻碍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可谓用心良苦。
再次,“互文性”元素的大量拼贴和移用构成了《阿凡达》和《变形金刚》等科幻电影虚拟角色和场景设计的主要特征。
《变形金刚》中的“狂派”始祖“堕落金刚”在形体上就是狮身人面像(《埃及艳后》,Cleopatra)、“异形”(《异形》系列,Alien)、“T-800”(《终结者》系列)、“木乃伊”(《木乃伊》,The Mummy)和鲨鱼(《大白鲨》,Jaws)的混合体。
在这方面,《阿凡达》也未能摆脱窠臼。
影片中的“纳美人”就集合了鹿的耳朵(《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狮子的尾巴、猫科动物的眼睛(《星际迷航记》系列中的“虎形”女外星人)、人类的手和辫子,以及《星际迷航记》中“安多瑞人”(Andorians)式的蓝皮肤。
此外,潘多拉星球上会发光的垂柳来自卡通片《风中奇缘》中的“柳树婆婆”;“纳美人”驾驭的飞龙和“角马”就是对翼龙(《贝奥武甫》,Beowulf)与“特洛伊木马”(《特洛伊》,Troy)的再造;人类庞大的飞行器就是对《终结者》系列里空中“终结者”的直接移用;悬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亚山”是中国黄山的漂浮版,也像极了宫崎骏动画片《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里的空中浮城“拉普达”和香港电影《蜀山传》中的峨眉山;潘多拉星球丛林中游荡的食草动物(犀牛+角龙)、迅猛的肉食动物(狮子+老虎+蛇)和体形较小的掠食者(狼+鬣狗)也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对应物……
最后,《阿凡达》具有“元电影”的情节特征。
所谓“元电影”实际上就是“用电影来诠释电影”或“电影中
的电影”,例如电影《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年)开场不久,当外星人的飞船准备进攻人类时,就有一个剧中人物在观看1956年的《地球停转之日》这部表现外星人入侵的电影。
②《独立日》讲述的是人类为了争取生存权而动员全球对抗外星“异形”的故事。
在《阿凡达》中,《独立日》“章鱼状”的外星异形被人类置换,潘多拉星球上爱好和平的“纳美人”成为受到生存威胁的弱势文明,而影片最后,“纳美人”对人类的宣战与《独立日》中的情节基本一致。
《阿凡达》对《独立日》进行了巧妙的“叙事置换”,却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情境模式,在《阿凡达》中表现的,其实是一个扩展为2.0版本的《独立日》。
此外,影片中运用人类的意识来控制“阿凡达”的计划与《黑客帝国》中“电子人”的连线模式几乎是同宗同源。
主人公杰克通过睡在一台特殊的科学床上,便可以控制“阿凡达”,这与《黑客帝国》中主人公尼奥用意识控制“电子替身”飞天遁地的行为并无二致;具有反讽意味的是,《阿凡达》、《独立日》以及《黑客帝国》所呈现的主题居然都是不同种族(人类和外星人)和不同文明(人类文明与“电子人”的“人工智能”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阿凡达》是完全循着好莱坞科幻类型片的固定思路和“惯例”来对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进行思考的。
三、CGI技术的细节渲染彰显视觉诗意
从专业角度上讲,一部视觉大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虚拟人物”——CGI形象的塑造生动逼真与否。
从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视觉电影艺术大师乔治·卢卡斯在他的《星球大战》(Star War,1977-2005年)系列中塑造的“尤达大师”、外星恶棍“贾霸”以及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开始,CGI技术就成为一个令好莱坞以及各国电影导演为之神魂颠倒的杀手锏。
之后,CGI技术参与制作的角色参与电影故事的好莱坞大片比比皆是,从《第三类接触》、《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开始,到《最终幻想》、《X战警》、《指环王》、《星际迷航》、《变形金刚》、《2012》,再到最近的《阿凡达》,好莱坞精明的片商们,都把视觉特效作为一部电影成功的砝码和艺术创新的关键。
电影导演、新媒体和概念艺术家们利用实验室中尚处于开发中的先进技术,制造出一部又一部在视觉形式上不断超越的视觉大片,从而残酷地“透支”当代观众对于视觉和声响特效的最终想象力。
无形之中,CGI角色及其所代表
的最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成为3D时代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一股潮流,它深刻地影响了电影这种并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影像美学上的追求。
卡梅隆介绍说,影片《阿凡达》中有60%的内容、近3000个镜头运用CGI制作。
成熟的CGI与3D特效在这部影片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给观众带来了非凡的视觉体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潘多拉星球土著人——蓝皮肤的“纳美人”的造型设计,他们在身形上十分高大,具有猫科动物一样的形态特征,出色的CGI 技术的渲染,使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极其真实。
在虚拟角色和视觉特效盛行的当代“大片”中,从《最终幻想》中略显呆板的人物表情的尝试,过渡到《金刚》中自然生动的“大猩猩”形象,再到《指环王》中神态与真人无异的“咕噜”,以及《变形金刚》中灵活变形的“机械生命体”,CGI人物表情神态的渲染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这些都为卡梅隆炮制如此精美逼真的“纳美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阿凡达》早先在伦敦点映时,另一位钟情CGI的好莱坞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就曾断言:从此“电影历史将按照《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来划分”③,正是因为出色的CGI 视觉特效和三维影像技术,让索德伯格敢于在此大放阙词。
CGI技术的全面成熟和在视觉传达领域的运用,已经使得《阿凡达》不知不觉地开启了一个专属于CGI视觉特效的时代。
四、3D电影时代的视觉艺术宣言
《阿凡达》在视觉特效上的成功还在于它是一部3D 电影时代的“独立宣言”。
首先,采用真人拍摄的3D特效是影片最大亮点,在所有3D电影的历史上,这是给人立体感最强最真实的一部。
《阿凡达》被认为是3D技术划时代的一部电影,对此卡梅隆坚定地认为,“我相信3D技术将成为电影主流。
3D电影可以把观众重新带回影院里,我想用《阿凡达》点燃观众对大银幕的热情,而不是在手机、电脑屏幕上看电影。
”通过3D技术的应用,将故事情节的展开与高科技结合在一起,《阿凡达》卓越的画质,充满诗意的视觉特效以及电影语言形式上的改革,使其将对今后的电影艺术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信念让卡梅隆充满信心能够给观众呈现一部“前所未有的3D电影”。
④
其次,影片场景中的每一个层次都以三维立体的方
式呈现,3D版的电影必须配备专门的3D眼镜才能欣赏,这在放映方式上的改革早期也曾经尝试过,但尚未普及;到了《阿凡达》,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影片中出现的长尾巴、蓝皮肤的“纳美人”、六条腿的似马非马的怪兽、飞舞在天空中的翼龙、用手一碰便会迅速回缩的花朵、受到刺激便会飞旋起舞的蜥蜴、夜晚发出梦幻般萤光的垂柳状植物……通过3D 眼镜观看,会使观众沉浸在诗一般的梦境中。
此外,呈现在观众眼中的3D画面几乎都是全景深的,层次感非常强烈,潘多拉丛林里游弋的生物与不同景深的环境之间的层次关系非常突出,“泛焦距”的拍摄方式保证了画质的清晰明澈。
詹姆斯·卡梅隆为了《阿凡达》专门打出“体验电影”的宣言,这使影片中的CGI角色在举手投足之间显得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使这些地球上不曾存在的“异形”仿佛真的存在过一样,这就是3D时代“虚拟现实”本身的魅力所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来形容“虚拟现实”,他说:“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而不如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⑤而从技术的角度上讲,用当代媒体理论家迈克尔·海姆的话来定位《阿凡达》中的虚拟现实景观则会更加贴切:“虚拟实在中的虚拟这个词所指是一种不是正式的、真正的实在。
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为虚拟空间时,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不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空间,而是某种与真实的硬件空间相对比而存在的东西,但其运作则好像是真实空间似的”。
⑥影片《阿凡达》所传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体验,戴上3D眼镜欣赏电影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观众的所有观影体验都那么“真实”,仿佛神奇而善良的“纳美人”和“阿凡达”、如梦幻般美丽的“潘多拉星球”,以及如同仙境一般悬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亚山”真的存在一样。
这样,整部影片就如同一幅动态的中国水墨风景画一般,画面的律动间流动着古老而唯美的乐章,其间穿插着宏大的战争场景与丰富多样的角色设计,使其具有史诗一般的气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执着追寻的意境之真、诗性之善和“灵境”之美。
此外,观众还可以在不同的景深中与CGI技术渲染的角色、情景进行互动。
3D技术的革新,使得当代电影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阿凡达》中,观众不只
是从银幕上看电影,而且能够深入到那个美妙的世界去跟角色一起体验精彩的冒险,影片中有一段男女主人公驾驭飞龙在“哈利路亚群山”之间穿行翱翔的画面,既惊险刺激又美轮美奂,观众的惊诧体验完全与影片的画面融合一体,如诗一般的异域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最后,影片中设置的场景虽然是现实的,但它却对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现实环境有着一种艺术化的置换与情境式的再现。
目前,人类的文明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状态:全球气候持续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急需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于是,“潘多拉星球”伊甸园一般的美景就成为承载人类美好理想的意义“指涉物”与最具审美内涵的图示化“能指”。
此外,影片中浮现在空中的“哈利路亚山”据说是以中国黄山为模板、运用电脑特技后期合成出来的,这让观众在领略影片的美景时,也会联想现实环境中的真实存在,这一虚一实之间,凸显了“虚拟现实”的艺术仿真效果,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互文性”更增加了这部电影的观影乐趣以及意境美。
只有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性”以及非常成熟的CGI细节渲染技术才能带来如此美妙的视觉美学震撼。
[本文为2009年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新媒体艺术和数字影像的本体研究”(2009SQRS163)。
]
注释:
①④佚 名:《<阿凡达>:三千特效镜头造外星奇观》,《北京日报》,2009.12.24
②[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257
③陈玲莉:《<阿凡达>:开创电影新纪元》,《成都晚报》,2009.12.22, /a/20091224/00020
8.html.
⑤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世界图像的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P91
⑥[美]迈克尔·海姆著,金吾伦 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56-157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