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物质的分散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物质的分散系
[考纲要求]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错误!错误!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1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2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5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1.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注意 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Na 2O 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 2、Fe
2O 3)。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5Na 2O 和Na 2O 2均能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A .H 2O 、HCOOH 、Cu 2(OH )2CO 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 .HClO 、H 2SO 4(浓)、HNO 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C .HF 、CH 3COOH 、CH 3CH 2OH 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 .HCOOH 、H 2CO 3、H 2SO 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考点三 物质间的转化 1.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反应错误!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错误!





特别提醒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

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Mg、Al、Fe、Cu、C、Si、N、S、Cl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

5.根据Na、S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类别,完成下列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上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物质依次满足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图中箭头表示一步转化)()
a B c d
1Si SiO2H2SiO3Na2SiO3
2Al AlCl3NaAlO2Al(OH)

3Cu CuO Cu(OH)

CuSO4
4Na NaOH Na2CO3NaHCO3
A.12B.23C.34D.247.下表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

第Ⅰ组第Ⅱ组第Ⅲ组
Cu(NO3)
甲BaCl2Fe

乙Fe2O3K2SO4H2SO4
丙Mg NaOH MgCl2
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1)第Ⅲ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____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_______。

(2)不跟第Ⅰ组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第______组物质中的________,但能与第Ⅲ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四胶体、分散系
1.分散系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2.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侧面可看见胶体中有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在实验室里可利用该性质鉴别胶体和溶液。

8.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9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微粒
直径大小
分散质微
粒成分离子或
小分子大分子或分子
集合体大量分子
集合体
外观特征
稳定性较稳定不稳定,
静置有沉淀
分散质能否
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实例食盐水、
蔗糖溶液Fe(OH)3
胶体泥水
10
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1是溶液2是胶体3能产生丁达尔效应4能透过滤纸5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14⑥B.234C.235D.134⑥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应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NaCl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HCl气体等中虽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

核裂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

【例1】物质的变化千奇百怪,但概括起来就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B.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气泡产生或沉淀析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1导电2爆炸3缓慢氧化4SO2使品红溶液褪色5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⑥工业制O2⑦白磷转化为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A.234⑦⑧⑨B.345⑦⑧
C.23⑥⑦⑨D.45⑥⑧
【例3】仅通过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A.钠、镁B.溴、碘
C.食盐、淡水D.氯气、烧碱
胶体知识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是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例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例5】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制备时将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5.5~36 nm 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
B.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2O3
C.当一束强可见光通过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该分散系很不稳定
高考题组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和变化
1.警察常从案发现场的人体气味来获取有用线索,人体气味的成分中含有以下化合物:1辛酸;2壬酸;3环十二醇;45,9­十一烷酸内酯;5十八烷;⑥己醛;⑦庚醛。

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1、2、⑥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10,3、4、5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0
B.1、2是无机物,3、5、⑦是有机物
C.1是酸性化合物,2不是酸性化合物
D.2、3、4含氧元素,5、⑥、⑦不含氧元素
2.(2013·北京理综,7)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A.H2SO4、NaOH——腐蚀品
B.CH4、C2H4——易燃液体
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
D.KMnO4、K2Cr2O7——氧化剂
3.(2013·福建理综,7)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单质错误!氧化物错误!酸或碱错误!盐
A.硅B.硫C.铜D.铁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
(2013·浙江理综,7A)(2)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
(2013·山东理综,9A)(3)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
(2013·上海,5A)(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2013·上海,5C)高考题组二胶体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不属于胶体
()
(2013·山东理综,9D)(2)盐卤可用于制豆腐
()
(2013·四川理综,6B)(3)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Al3++3H2O Al(OH)3
(胶体)+3H+()
(2013·北京理综,9C)(4)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
(2013·江苏,13A)(5)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
(2013·福建理综,8C)(6)AgI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2013·重庆理综,8B)(7)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
(2013·广东,51)(8)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
(2013·广东理基,28C)
学习习惯之养成——建立自己的错题本
建立错题本,应注意以下环节:
(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通常把它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特别愚蠢的错误或特别低级的错误;第二类是相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所犯的错误;第三类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却做错了的。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知识、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录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处空白。

(4)纠正错误。

记下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然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如果有多种解题思路,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5)错题本上也可以记载一些非常典型、考查知识全面、解法灵活多样的优秀习题。

(6)要勇敢面对错误,做到三点:一是不绕过,二是不拖拉,三是分析总结。

(7)建立错题本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坚持能防范错误,一边记忆,一边翻阅课本,找准出错的原因,强化记忆正确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对真正掌握知识大有裨益。

(8)要通过错题本明确后阶段复习的主攻方向,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重点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

临考前,尽可能把自己的错题本集中在一起看一看,也可借阅其他同学的错题本。

建立错题本时应重视知识的分类,将同一个知识点的错误都集中在一起
以便于“复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答案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考点一
1.(1)分子原子离子(2)相同核电荷数(3)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
素组成(4)1单质2化合物
2.(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2)物理化学
3.(1)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2)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考点三
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有无离子参与有无电子转移可逆反
应不可逆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考点四
1.(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
(2)溶液胶体浊液
2.一条光亮的“通路”
深度思考
1.1正确;2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错误!等可以再分;3正确;4正确;
5错误,金刚石、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⑥错误,如Fe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
铁原子保持;⑦错误,如N2和CO。

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二者均由C元
素组成。

冰水混合物一定不是混合物。

3.1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2正确,3错误,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4正确。

5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
物的定义。

⑥、⑦错误,如Al2O3。

4.B [氧化物是指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H2O、CO、Na2O
,A中HCOOH是羧酸,Cu2(OH)2CO3是碱式盐,A项错;CH3CH2OH是非电2
解质,C项错;HCOOH分子中只有羟基氢可以电离,属于一元酸,D项错。

]
5.14Na+O2===2Na2O
2Na2O+H2O===2NaOH
3S+O2错误!SO2
4SO2+H2O===H2SO3
52NaOH+H2SO3===Na2SO3+2H2O
⑥Na2O+SO2===Na2SO3
⑦2Na+S错误!Na2S
⑧Na2SO3+2HCl===2NaCl+H2O+SO2↑
6.D
7.(1)ⅠH2SO4
(2)ⅡNaOH
MgCl2+2NaOH===Mg(OH)2↓+2NaCl
2NaOH+Cu(NO3)2===Cu(OH)2↓+2NaNO3
2NaOH+H2SO4===Na2SO4+2H2O
8.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是物理变化。

9.(从左至右,从上至下)<1nm 1~100 nm >100 nm 均匀、透明均匀、透明或半透明不均匀、不透明稳定,静置无沉淀
10.B [由于是均匀地分散在蒸馏水中,且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范围内,故该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特征。

]
规律方法·解题指导
【例1】 D [离子化合物在熔化时化学键被破坏,但不是化学变化,A项错误;块状金属一般为银白色,但粉末状金属一般为灰黑色,块状金属变成粉末状金属,颜色发生变化但不是化学变化,B项错误;将导气管伸入到溶液液面以下,通过导气管吹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但不是化学变化,C项错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叫燃烧,所以D项正确。

]
【例2】B
【例3】 C [选项A,需电解熔融NaCl、MgCl2才能获得Na、Mg;选项B,溴、碘元素全部以化合态存在于海水中,需通过一系列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Br2、I2;选项D,需电解饱和食盐水获得Cl2、烧碱。

]
【例4】 B [胶体的性质包括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体的聚沉。

A选项土壤中的胶体对离子有吸附和交换作用,可起到保肥的效果;B中的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静置后分层,油层在水层的上面,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继续滴加的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铁发生酸碱中和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沉淀消失。

]【例5】 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现象。

由题可知该磁流体分散质粒子直径是5.5~36 nm,则该磁流体属于胶体,A不正确;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不正确;
具有磁性的铁的化合物是Fe3O4。

]
真题重组·规范集训
1.A
2.B [B项中的物质均为易燃气体。

]
3.B [SiO2与水不能反应,A错误;铜和铁对应的氧化铜、氧化铁不能直接和水反应,C、D错误;S错误!SO2错误!H2SO3错误!Na2SO3,B正确。

]
4.(1)√(2)×(3)×
解析有机酸酐,如乙酸酐(CH3CO)2O不是氧化物,不正确。

(4)√
5.(1)√(2)√(3)√(4)×
解析Fe3++3NH3·H2O===Fe(OH)3↓+3NH+4生成沉淀,不是胶体。

(5)×
解析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而不是依据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类。

(6)×
解析胶粒带有电荷,在电场中可作定向移动,而不是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

(7)√
解析江河水因携带部分泥沙颗粒形成胶体,因海水中含有NaCl等电解质而使胶体发生聚沉,从而在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8)√
解析雾属于气溶胶,因此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